屈瑩
摘要:作為民間法的重要組成部分鄉規民約以傳統儒家文化為指導思想,以勸善懲惡為任務,以調整規范我國鄉村社會秩序為目的,在我國社會發展過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經過歷代的錘煉,它不斷發展完善,現在已經成為鄉村地區除了國家制定法外一個重要的調節手段。本文從鄉規民約的概念、特征、作用以及在當代的處境四個方面進行闡述,以期更好地認識鄉規民約對我國鄉土社會的調整作用。同時,發現其與國家制定法間的互動,并結合它所處的當代環境分析認識到鄉規民約同國家制定法相輔相成,相互結合,才能更好地適應中國的具體國情,調整當代的中國社會,促進整個社會的和諧發展。
關鍵詞:鄉規民約;特征;作用;當代處境;國家法
一、鄉規民約的概念
幾千年來,在以地緣關系為紐帶的鄉村社區,人們普遍喜歡用鄉規民約來協調超越了家庭、家族關系的社區社會秩序。中國的鄉土社會,在國家正式法律外,建構了符合自身特有的人倫、鄉情的社會規范控制體系,即鄉規民約。但它始終是作為民間法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我們要深入、全面地了解鄉規民約,就必須先了解其種屬,即民間法。
日本學者千葉正±先生認為,民間法就是“非由官方權威正式認可、而由某個圈子的人們(無論是一個國家的人們,還是一個國家之內的人們,或是超越一個國家包括他國的人們)在實踐中通過普遍的一致同意所認可的法律體系”。同時,梁治平先生是這樣認為的,“習慣法乃是這樣一套地方性規范,它是在鄉民長期的生活與勞作過程中逐漸形成;它被用來分配鄉民之間的權利義務,調整和解決了他們之間的利益沖突,并且主要在一套關系網絡中被予以實施。就其性質而言,習慣法乃是不同于國家法的另一種知識傳統,它在一定程度上要受制于不同的原則。”上述兩位學者均是站在國家制定法的對立面上談民間法,將民間法歸入完全不同于國家制定法的一種社會控制手段。民間法的形成完全是鄉民社會中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即它是在勞動過程中勞動人民自己創造出來,用以維護淳樸的生產生活秩序。所以筆者認為,民間法是指不同于傳統的國家法,而是用來調整和規范一定地域范圍內人們的權利義務關系,得到普遍認可和遵守,并且具有較強約束力和一定程度上強制力的行為規范體系。
所以作為民間法的組成部分,鄉規民約也有別于國家制定法,由鄉民在生產生活中自發形成的旨在維護鄉村生活秩序的一種行為規范體系。對于鄉規民約,學者有多種認識。謝暉教授認為,“當代中國鄉民社會的鄉規民約主要表現為習慣法、家族法和狹義的鄉規民約。”張明新教授則認為,“經過歷代的推崇,傳統形態的鄉規民約在不斷發展完善中成為國家正式法律制度之外民間法的重要組成部分”。筆者則認為在民間法的范圍內,鄉規民約從屬于習慣法。其含義是指,鄉民們在生產生活中,共同商討、共同制定,得到普遍遵守和執行的一種習慣體系。
二、鄉規民約的特征
民間法不同于國家制定法,那么作為其組成部分的鄉規民約自然也不同與國家制定法。國家制定法是一個國家權力階層指定的旨在維護階級統治的一種工具,它的覆蓋范圍應是整個權力階層權力所及之處,即整個國家、社會以及個人均在該制定法的約束規范下運作。但是,鄉民社會有其自身特點,它不同于單純依靠國家制定法調整的“市民社會”,甚至不具備由國家統攝下的“政治社會”的內在資質和特征,所以,鄉村社會自發的形成維護其特有秩序的規范體系。可以看出,鄉規民約是針對特有的鄉村社會而產生的,所以鄉規民約自身也包含有特別的,不同于國家制定法的特征。具體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1.范圍的公開性
一般在鄉民社會,鄉規民約是要公之于眾的,而且往往是公布在村子的中心地帶,公告牌之類的地方。這一點不同于家族法,盡管家族法是由內部的精英階層制定的,但由于其效力僅及于家族內部成員,不涉及家族以外的其他村民,所以往往是不公開的,比較隱秘。而鄉規民約正好與其相反,它面向的是整個村落的所有居民。就其產生的過程來看,在生產生活過程中鄉民共同商討、共同制定出的鄉規民約自然是向所有鄉民公開的,并隨著代代口口相傳,鄉民對鄉規民約早已爛熟于心,深入骨髓。同時,由于其具有非強制性,主要靠鄉民的道德責任感來維系,所以鄉規民約必須是公開的,才能得到鄉民的支持與遵守,否則便無法發揮其應有的效力。
2.制定的自覺性
鄉規民約是在鄉民生產生活過程中為了更加便于生活而自發商討出的一種解決問題的策略,是人類智慧的結晶。古代低下的物質生產生活水平,為了更好地組織生產,協調資源,方便生活,鄉民們制定了各種各樣調節整個村落社會秩序的鄉規民約。人類的生存環境只有符合最基本的生產生活條件,才能延續下去,否則在物質匱乏、技術落后的農村地區,即國家權利放松的地區,生存是一件嚴峻的考驗,更不用提正常的生產生活。所以,鄉村社會中的鄉民只有團結起來共同協商、共同出謀劃策,制定出普遍認可的鄉約,來約束調整生產生活的秩序,正常的生產生活才能得到合理安排,整個鄉民社會才能穩中不斷向前發展。所以,在某種程度上,遠離中央政權統治,國家正式制定法無法觸及到的廣大鄉村地區自覺產生鄉規民約是一種必然的選擇。在這些地區,鄉規民約所起的作用正是國家制定法本該擁有的功能,故鄉規民約在很大程度上是國家制定法的補充,彌補。
3.效力的制約性
由于鄉規民約的產生在很大一部分上是為了解決生產生活中出現的各種難以解決的問題而自發形成的,是鄉民生產生活智慧的結晶,所以在其制約效力上,是鄉民基于對整個部族的希望而自覺遵守的。這種自覺遵守完全是道德的約束,強烈的責任意識激發的,其強制力自然弱于國家制定法,沒有軍隊、監獄保證順利實現效力。故在這種狀況下,鄉規民約依托于中國鄉土社會幾千年來的傳統儒家文化,以道德的力量來督促鄉民遵守約定。傳統的儒家文化早已深入中國人的骨髓,尤其是對信息相對閉塞、交通不便的鄉村社會,對傳統的文化認識、舊有的習慣習俗保持的相對完好。這就為鄉規民約的長期發展培育了肥沃的溫床,鄉規民約能夠在農村地區長期存在原因大致基于此。
所以,鄉規民約是國家制定法的補充,當國家制定法以強制性的方式對社會進行調整時,鄉規民約則以非強制性的補充方式對社會中國家法無法覆蓋的問題進行查漏補缺。這種做法更加有利于國家法與民間法的互動,二者的關系是既有聯系又有區別。只有求同存異,才能更好地發揮二者服務于鄉村,服務于整個國家的效力。因此,鄉民只有通過遵守鄉規民約,才能協調好相互之間的關系,協調好生產生活的秩序,人類生活才得以延續,并且走向完善。
三、鄉規民約的作用
鄉規民約是民間法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廣大農村地區源遠流長的一個傳統,前后經歷了數千年,在鄉村社會早已根深蒂固。“傳統作為一個社會、群體的文化遺產,它使代與代之間、一個歷史階段與另一個歷史階段之間保持了某種連續性和同一性,構成了一個社會創造與再創造自己的文化密碼”。鄉規民約在中國農村地區具有深厚的影響,在今天廣大農村地區人民的許多生產作息方式仍然保持傳統的鄉規民約,所以說它對農民的生產生活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們必須看到,鄉規民約是鄉民們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從事法的實踐時創造的精神財富和物質財富的總和。它是人類文明發展進程中一個重要的結晶,是文明進化和法文化發展不可缺少的一個部分。它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具有獨特的價值和特殊的功能。
第一,堅持國家法制統一理念,維護國家制定法威懾力,各地區和公民都必須遵守我國憲法和法律,在憲法和法律的規范下生產生活。我國的法制建設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法治化還處在不斷發展完善的階段,這對我們每一個公民都提出了相應的要求,即崇尚憲法和法律,具有強烈的法治意識。這是對公民意識形態的要求,只有保證對憲法和法律的尊重,維護其至上的法律權威,我國的法制建設才能逐漸完善。
第二,對目前一些尚無條件以國家制定法替換其鄉規民約的地區,可以從充分尊重地區特有文化的角度出發,暫時性的給予照顧和認可;同時,積極變通農村立法,總結和繼承農村地區傳統文化的精華部分,弘揚優秀的傳統文化精髓。所以,對于農村地區的現代法治化建設,我們必須充分尊重已有的規則體系。這就要求我們必須保護好傳統文化的延續,盡量同時用鄉規民約和國家法共同來調節鄉村地區的社會秩序。對其法制建設必須遵循循序漸進的方式,用國家法逐漸地影響改變鄉規民約,使其更好發揮調整的作用。
第三,在司法實踐中,適當地參照鄉規民約的有關內容。在解決鄉村地區民事糾紛方面,可主要按照當地的鄉規民約等習俗來進行調解。在刑事方面,國家制定法判定為犯罪的行為,在執行了國家刑罰的同時,充分發揮鄉規民約的道德力量對受害人及其家屬進行心理疏導、精神撫慰,緩解兩個家族之間的矛盾問題。充分結合鄉規民約和國家制定法來解決生活中許多問題的方法,既尊重了國家法的權威,又保護了弱勢群體的利益,真正達到了教育與懲罰相結合的效果。所以,鄉規民約的有效利用有利于國家法在農村地區的有效實施。
所以,鄉規民約不同于國家制定法,它沒有嚴格的制定程序,沒有警察、監獄等保障其實施的工具,但它可以在我國農村地區影響如此之久,我們必須正確看待其所具有的功能和效力。只有正確認識鄉規民約,發現其與國家制定法之間的互動、互補關系,并且恰當地處理二者間的關系,才能使農村地區的法制建設可以既保持其原有的優秀傳統文化,又不斷適應時代的發展,促進社會的進步。
四、鄉規民約在當代的處境
眾所周知,當代中國處在一個急劇變革、重大轉型的時期,面臨著各種各樣的考驗。因此,傳統的中國鄉民社會也面臨著重新檢驗,鄉規民約自然也在所難免。在這種大背景下,鄉民社會及鄉規民約面臨著如下遭遇。
第一,城市化浪潮的激蕩(生活方式)。眾所周知,城市化是現代化的象征,更是現代人們所追求的生活方式,而廣大的鄉民對城市化的生活則有著一種強烈的羨慕。因為追趕現代化,政府對城市化的發展賦予了一種國家、民族盛衰的意識形態意義。所以,鄉民社會通過兩種方式向城市化發展:其一是大批農民的進城務工。現在各種城市有大量的工程規劃建設,需要大量的勞動力。在資本的吸引下,許多農村青壯年離開祖祖輩輩賴以生存的家園,進入了城市進行務工賺錢。他們逐漸適應了城市的生活,接受城市的管理,遵守著城市的規章制度。此時,國家正式的制定法對他們產生了重要的調節作用,而原先的鄉規民約早已失去往日活力,對他們的影響日漸減少。其二是在不少地區,原先的鄉村小鎮迅速向小城市發展,從而使得長期和土地打交道的農民逐漸開始了身份角色轉化,即由農民變為“市民”。在這些地方原本以土地為生活來源,在城市化的進程中,商業經濟的介入,原來的生產生活方式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鄉民的生活逐漸向現代化邁進,而鄉規民約也在這一進程中受到極大的沖擊。因為作為一種調節鄉民社會秩序的規范系統,它相應的也會受到調整對象的影響,所以在鄉民社會生產生活發生變化時,鄉規民約也自然會受到影響。因此在這些不斷發展變化的地區,鄉規民約的影響在逐漸減弱,并逐步和國家制定法結合共同調整鄉民社會秩序,二者也只有相互結合,才能真正適應我國不斷發展變化的國情。
第二,市場化趨向的左右(經濟運作方式)。在傳統的鄉民社會,人們奉行著“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的精神,以血緣為內核,以熟人為外延的鄉規民約得到了很好的貫徹落實。而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市場經濟逐漸發展起來,勞動、資本等生產要素不斷進行流動,使得一成不變、崇尚血緣、親緣的鄉規民約很難發揮作用。在這樣的經濟運作方式影響下,農村地區的廣大勞動力對城市就會欣然向往,鄉民逐漸地接受了這樣的生活方式,以往在土地上勞作的人們也丟棄了農業工具,在城市化的影響下改變經濟運作方式,加入了新時期新生活的步伐。但同樣的,在鄉村地區,沒有離開的老人、婦女、兒童依舊的生活在那片土地,他們的物質生活可能因為外出打工的家人有所改善,比如物質條件、外界信息等。但他們生產生活的準則仍然是鄉規民約,鄉規民約仍然是留守在農村地區人們生產生活的規范。我們必須看到,在農村地區,一部分人外出打工,接受城市化浪潮的洗禮,鄉規民約對其產生的作用逐漸減小;但留守人員依j日生活在鄉村社會,鄉規民約仍對其起到重大影響。因此,可以看出鄉規民約與國家法同時調整社會秩序。
第三,金錢利己主義的誘惑(價值選擇)。幾千年來,鄉規民約之所以可以融洽的調節鄉村社會秩序,很重要的因素是其以中國傳統優秀文化為積淀,以儒家道德標尺為要求。在中國人的骨髓里早已滲透了儒家中庸仁愛的傳統思想,鄉規民約所起的作用也只是適當的引導了人們做道德許可的事情,從而調節了鄉民社會的秩序,調整了人們之間權利義務的關系,使得鄉村社會井然有序。然而,改革開放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雖然豐富了人們的生活,卻沒有及時解決人們思想上的困惑與迷茫。崇尚金錢、崇尚享樂的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大地沖擊著人們的身體,刺激著人們的大腦。在淳樸的鄉民無法用自己所掌握的智慧解釋很多現象時,金錢主義便開始腐蝕他們的思想,褪去傳統思想后的鄉民在金錢主義的誘惑下,不再遵守鄉規民約,各種利己思想產生。鄉規民約賴以生存的基礎消亡,其產生的作用也逐漸減小。這時,能夠真正調整社會秩序的便是國家制定法,由于其強大的約束力可以保證其順利進行。
所以,鄉規民約與國家法是相輔相成,相互聯系的,只有正確處理二者的關系,才能更好地服務于社會,促進社會的文明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