鬧尕東主
課堂對教師來說,就是教學方式。新課程倡導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教學過程,倡導學生自主性的探究性學習模式。高效課堂,不僅是達成高效率的課堂,更是教育教學形式的巨大變革。課堂教學高效性是指在常態的課堂教學中,通過教師的導和學生積極主動地學,在一節課高效率、高質量地完成教學任務,促進學生獲得高效發展。上好課的前提是備好課。那么面對新課程,教師該如何有效地備課呢?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備好課,打造高效課堂:
第一,抓教材,備教案。研究教材內容是教師準備的一方面。“不打無準備之仗”,課堂要高效,教師就要認真備課,精心設計教學環節,要根據教學內容、學生實際情況,設計出能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作業。備好教學對象,就是設計教學的三維目標,設計突破重點、難點的方法,設計突破關鍵點的思路;思考是不是設計了切合實際、貼近學情的教學方法、教學思路以及創新點。深鉆教材,有效挖掘利用教材是有效備課的重要環節。教師要跳出教材、超越教材,靈活變通教材中與學生的口味不相符或滯后于學生發展的內容,及時關注時代發展的新動向,吸收生活中鮮活的素材,把它及時地整理、融合到自己的教學中。總之,把自己變成教材的主人,教師才能充分發揮教材的功能,使學生得到充分的發展。教師在上課前必須有效地備好課。“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我們的備課要備而能用,既要有利于教,也要有利于學生的學。
第二,分學情,備學生。我們在備課時,要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水平,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上課時,在新課程的課堂教學中,我認為備課的重點應轉移到學生的發展上來。教師不僅要考慮課堂上讓學生學什么、怎樣學,更應考慮這樣的學習對學生的發展有什么作用,要時時把學生的需要放在首位。如對教材的處理是否能吸引學生學習,問題的設計是否能激活學生的思維,教學方式是否有利于學生主動探究,教學過程有沒有給學生留下足夠的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等。總之,要從學生的發展著眼,真正在備課的每一環節都想著學生的發展,想著為學生的健康成長服務,那么我們的課堂教學就會在真情的推動下,回歸教育的真實,回歸生命發展的自然。
第三,重效果,備方法。教師在備課中更要精心設計教學方法。好的教學方法不僅可以使課堂通暢有序,也可以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挖掘出學生自主學習的潛力,從而實現高效教學。如對于一些理論性較強的知識,想辦法構建理論知識的建立過程,層層漸進,逐步突破;或是給學生一個任務,驅動學生自主去探索,學生必須通過自主地探索、不斷地分析,最終才能自己解決問題,鍛煉能力,提高學習效率。教師在選用教學方法時,首先要把握教學目的和任務,要選擇和運用與教學目的和任務相適應的能夠實現教學目的和任務的教學方法。例如:傳授新知識時,要充分發揮講授法、談話法、討論法的效用;培養技能技巧時,則要選用練習法、實驗法等。每種方法都有長處和短處,因此,教師在運用教學方法時不能單一化,必須在正確的教學思想的指導下,從教材的需要出發,采用多種多樣的教學方法,并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進行優化組合,以長克短,靈活地設計教學過程,充分發揮創造性,以取得優質、高效的課堂教學效果。
第四,抓重點,備習題。練習是教學中不可缺少的鏈條,練習設計是教學過程中的重要一環,它起著監控、鞏固、反饋的作用。在備課時,我們要重視習題的設計,避免機械、重復、單調,應該有目標、有層次、有重點、有拓展。具體就是要目的明確,必須服務于教學目標,必須與教學內容相關,數量要適當,難易適度,要有變化性、多樣性,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引發他們的興趣,激發他們完成練習的內在動機。例如:在設計課堂練習時,一般采用分層練習,一些基礎知識要求學生全做,對于一些較難的練習讓學生選做;在家庭作業設計上,我一般設計開放性作業,鼓勵學生用學過的知識與家人和朋友進行交流。
第五,做總結,求發展。在總結和探究中要求發展,教師根據上課情況自我檢查。每次上完課后,教師都要抽出一段時間來回憶一下課上講的內容、學生的聽課情況,從中找出成功與失敗的原因,然后記錄下來,作為課后總結的基礎材料,以備在以后的教學中應用。要從學生的作業中發現帶有普遍性的問題,找出上課過程中的不足,給以后的教學提供經驗和借鑒,避免重復性錯誤的發生。對教學過程的各基本要素進行全面的綜合分析和比較,找出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制訂改進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