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燕
【摘 要】數學教學的目的是為了發展學生的數學素質,讓學生更好地成長。中學數學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重要課程,中學數學教師應該是學生創造能力的“監護人”。
【關鍵詞】中學數學 ? ?創新能力 ? ? ?興趣 ? ? ?培養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指出:“通過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學習,使學生能夠具有初步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因此,創新教育已成為義務教育階段數學教學的重點,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應引起廣大數學教師的高度重視。
一、數學教師的創新意識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首要條件
教育本身就是一個創新的過程,教師必須具有創新意識,改變以知識傳授為中心的教學思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為目標,從教學思想到教學方式,大膽突破,確立創新性教學原則。
(一)克服在創新認識上的偏差。每一個合乎情理的新發現、別出心裁的觀察角度等等都是創新。一個人對于某一問題的解決是否有創新性,不在于這一問題及其解決方法別人是否提過,而在于這一問題及其解決方法對于這個人來說是否新穎。教師完全能夠通過挖掘教材,高效地駕馭教材,把與時代發展相適應的新知識、新問題引入課堂,與教材內容有機結合,引導學生再去主動探究,讓學生掌握更多的方法,了解更多的知識,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二)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創設氛圍寬松、競爭合作的班風,營造創造性思維的環境。首先,要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探求知識,發揮創造性。必須克服那些課堂上老師是主角,少數學生是配角,大多學生是觀眾、聽眾的舊的教學模式。其次,班集體能集思廣益,有利于學生之間的多向交流,在班集體中,取長補短。課堂教學中有意識地搞好合作教學,使教師、學生的角色處于隨時互換的動態變化中,設計集體討論、查缺互補、分組操作等內容,鍛煉學生的合作能力。
(三)教師應當充分地鼓勵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討論問題、解決問題,通過質疑、解疑,讓學生具備創新思維、創新個性、創新能力。教師運用有深度的語言,創設情境,激勵學生打破自己的思維定式,從獨特的角度提出疑問。鼓勵學生進行批判性質疑。同時,培養學生對復雜問題的判斷能力,在課堂教學中隨時體現。設計一些復雜多變的問題,讓學生自己來判斷加以解決,或用辯論形式訓練學生的判斷能力,使學生思維更具流暢性和敏捷性,得到具有個性的見解。
二、學生的創新興趣是培養和發展創新能力的關鍵
教育學家烏申斯基說:“沒有絲毫興趣的強制學習,將會扼殺學生探求真理的欲望。”興趣是學習的重要動力,興趣也是創新的重要動力,創新的過程需要興趣來維持。
(一)利用“學生渴求他們未知的、力所能及的問題”的心理,培養學生的創新興趣。興趣產生于思維,而思維又需要一定的知識基礎。在教學中出示恰如其分的問題,讓學生“跳一跳,就摘到桃子”;問題難易適度,又是學生想知道的,這樣問題就會吸引學生,激發學生的認知矛盾,引起認知沖突,引發強烈的興趣和求知欲;學生因興趣而學,而思維,并提出新問題,從而自覺地去解決,去創新。
(二)合理滿足學生好勝的心理,培養創新的興趣。學生都有強烈的好勝心理,如果在學習中屢屢失敗,會對學習失去信心。教師創造合適的機會使學生感受成功的喜悅,對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是很有必要的。比如,針對不同的學生群體開展幾何圖形設計大賽、數學笑話晚會、邏輯推理故事演說等等,展開想象的翅膀,發揮學生不同的特長,在活動中充分展示自我,找到生活與數學的結合點,感受自己勝利的心理,體會數學給他們帶來的成功機會和快樂,培養創新的興趣。
(三)利用數學中圖形的美,培養學生的興趣。生活中大量的圖形有的是幾何圖形本身,有的是依據數學中的重要理論產生的,也有的是幾何圖形組合,它們具有很強的審美價值,在教學中宜充分利用圖形的線條美、色彩美,給學生最大的感知,充分體會數學圖形給生活帶來的美。在教學中盡量把實際生活中美的圖形聯系到課堂教學中,再把圖形運用到美術創作、生活空間的設計中,產生共鳴,使他們產生創造圖形美的欲望,驅使他們創新,維持長久的創新興趣。
(四)利用數學中的歷史人物、典故、數學家的童年趣事、某個結論的產生等等激發學生的創新興趣。學生一般喜歡聽趣人趣事,教學中結合學習內容講述數學發展的歷史和歷史上數學家的故事,像數學理論所形成的過程、數學家成長的事跡、數學家在科技進步中的貢獻、數學中某些結論的來歷等,既可以了解數學的歷史,豐富知識,又可以增強學生對數學的興趣,體會其中的創新精神。
三、教師是保護學生創新能力發展的“監護人”
(一)分清學生錯誤行為是有意的,還是思維的結晶。學生在求知的過程中屬于不成熟的個體,在探索中出現這樣或那樣的錯誤是難免的,也是允許的。教師對發展中的個體要以辯證的觀點、發展的眼光來看待,實行多元化的發展性評價,從客觀上保護學生思維的積極性,促使學生以積極的態度投入到學習中去。
(二)多給學生一些鼓勵、一些支持,對學生的正確行為或好的成績表示贊許。學生時期自我評價能力較低,常常默認教師的評價,而且常以教師的評價衡量自己在群體中的地位。 因此,教師應對學生的正確行為表示明確的贊揚,使學生明白教師對他們的評價,增強他們的自信心,使學生看到自己成功的希望。
(三)保護學生的好奇心。好奇是兒童與生俱來的天性,好奇是思維的源泉、創新的動力。因為好奇,學生有了創新的愿望,努力去揭開事物的神秘面紗。因此,教師對教學中學生好奇的表現應給予肯定,對于學生“打破砂鍋問到底”精神,應加以愛護和培養。
總之,在教學實踐中,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是多方位的,既需要教師的主導,也需要學生的主動,只有師生共同配合,才能實現教學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