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愿智 溫艷 樊琳
保健用品是具有調節人體機能、增進健康和有益養生保健等特定保健功效的外用產品。作為一種新興健康相關產業,其發展過程也經歷了艱難曲折的歷程。在產業形成的早期,陜西就產生了以“505”和“三八婦樂”等為代表的享譽中外的著名企業,并取得輝煌的業績,同時也有本世紀初整個產業跌入低谷萎靡不振的痛苦。近年來,陜西省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根據相關規定和要求,以監管與發展相結合的思維模式,堅持從兩手抓起,修訂完善了《陜西省保健用品注冊管理辦法》等十余個規范性文件和技術規范標準,使其產業進入了規范管理和健康發展的軌道。
一、基本狀況
1.品種情況。經統計,目前陜西共有348個保健用品品種,歸類8個劑型,其中:(1)護墊:13個品種,占總數的3.74%;(2)洗劑:8個品種,占總數的2.30%;(3)功能服裝:16個品種,占總數的4.60%;(4)保健袋:20個品種,占總數的5.75%;(5)保健枕:8個品種,占總數的2.30%;(6)噴涂液:22個品種,占總數的6.32%;(7)保健貼:259個品種,占總數的74.42%;(8)保健器具:2個品種,占總數的0.57%。
按照功能分類:(1)婦女衛生保健類:16個品種,占總數的4.59%;(2)改善睡眠、醒腦通竅保健類:17個品種,占總數的4.88%;(3)胃腸功能保健類:21個品種,占總數的6.03%;(4)改善微循環保健類:217個品種,占總數的62.35%;(5)眼部保健類:15個品種,占總數的4.31%;(6)皮膚保健類:24個品種,占總數的6.89%;(7)乳房保健類:38個品種,占總數的10.91%。
2.生產企業情況。(1)生產企業及品種分布情況。目前陜西共有保健用品生產企業77家,按區域劃分,其中西安45家,占企業總數的58.44%,有品種191個,占品種總數的54.88%;咸陽23家,占企業總數的29.87%,有品種143個,占品種總數的41.09%;渭南有4家企業,6個品種,楊凌有3家企業,4個品種,漢中有1家企業,3個品種,商洛有1家企業,1個品種。西安、咸陽兩市占到企業總數的88.31%,占到品種總數的95.97%,屬于監管的重點地區。
(2)生產企業基本狀況。目前,陜西77家保健用品生產企業多為民營和私營中小企業,且以小型企業居多,具備一定規模的企業很少,企業總固定資產一千萬以上的企業13家,固定資產五百萬以上的企業10家,且這些企業90%同時為藥品和保健食品生產企業。保健用品經營模式主要為傳統的營銷渠道,基本上都在藥店進行銷售。近兩年部分企業在全國試點建立專營店,通過配合中醫理療的模式,開拓銷售渠道,收到了不錯的效果。受保健用品再注冊和清理整頓的影響,2013年陜西省在生產的用品企業不足40家,年銷售總額2800萬元,其中銷售額500萬元以上僅3家企業,其余企業平均年銷售收入不足100萬元。其中有5家企業共44個產品出口,涉及新加坡、臺灣、菲律賓、俄羅斯、非洲等地區,年出口額約為200多萬元。
3.近年來監管概況。2007年以來,陜西省局先后三次在全省范圍內組織開展保健用品整頓工作,對原有保健用品產品逐一核查,注銷和淘汰了一批保健用品品種,不斷加大監管力度,規范凈化保健用品市場秩序。
4.全國保健用品的現狀。目前保健用品國家尚無法律法規,屬于地方特色產品,除陜西省外,目前只有吉林、貴州、青海等少數省份有此類產品。 從調研情況來看,吉林省依據政府令對保健用品進行依法管理,審批權為1年,產品有效期4年,屆滿后需要重新立法管理。吉林省現有保健用品品種325個,包括貼膏、噴涂劑、外用膏酊劑、外用保健粉劑、足墊、保健電子產品等。擁有保健用品生產企業69家,大型醫藥企業、保健用品專營廠和小型作坊企業各占三分之一。2013年在生產品種120多個,其中,通化萬通藥業、吉林一正藥業集團、修正藥業3家醫藥企業,生產的“萬通筋骨貼”、“萬通牌消腫止痛膏”、“一正消痛貼” 、“修正消痛靈噴劑”等產品單品種年銷售額超億元。
二、存在問題
1.保健用品企業生產規模小,規范化程度不高。陜西省保健用品生產企業還處于初級階段,企業良莠不齊,以小型企業居多。大部分企業規模較小,生產車間一般在200㎡-300㎡,生產設備相對簡單,技術水平不高。企業小而分散,缺少具有龍頭作用的大型企業和集團公司,抗風險的能力和市場競爭能力弱,行業整體水平有待提高。隨著保健用品法律法規的逐步完善,市場的逐漸成熟和規范,部分小企業將面臨嚴峻考驗。
2.企業質量管理意識淡薄,體系不完善。大部分保健用品企業與《陜西省保健用品生產質量管理規范(試行)》的要求有一定的差距,管理相對滯后,沒有建立有效運轉的質量管理機構,沒有建立系統的文件系統,缺少相關的管理制度和購進、使用檢驗的記錄,批生產記錄不完整。
3.企業從業人員素質較低,能力亟待提高。保健用品企業的工作人員素質參差不齊,專業技術人員欠缺的現象普遍存在,檢驗人員及熟悉保健用品生產質量管理規范的管理人員短缺的問題尤為突出。企業人員素質相對薄弱,人員流動性大,嚴重影響了保健用品規范化生產和產業水平的提高。
4.保健用品產品科技含量低,功能雷同,企業研發能力薄弱。許多企業對保健用品的配方研究不深不細,缺乏科學依據,產品壽命普遍較短,產品主要集中在緩解頸、肩、腰、膝等關節不適等功能上,生產劑型單一,在一定程度造成了低水平重復生產和惡性競爭加劇。大部分產品質量檔次和附加值不高,不注重科技創新和產品創新,難以形成名牌產品。
5.市場認可度較低,企業生產經營狀況較差。由于保健用品的管理尚無統一的國家標準,目前只有陜西省和貴州、吉林通過地方立法管理,加之各省對保健用品定義和管理范圍的界定也并不一致,造成市場對保健用品的認可度較低。
6.監管深度不足,監管能力有待提高。目前,全省保健用品行業監管力度不夠,規范保健用品生產行為手段不足,對監督其實施新的保健用品生產質量管理規范,特別是加強上市后的監督檢查以及打擊假冒偽劣保健用品力度不夠,對保健用品經營管理較為寬泛。保健用品企業情況較為復雜,監管責任重大,履行保健食品監管職能的能力有待提高。
三、產業發展
1.政府支持,加大產業資金扶持力度。陜西作為全國較早開發和發展保健用品的省份,也是第一個對保健用品地方立法的省份,其產業現已成為陜西的一個特色產業,雖然十余年來經歷了不平凡的發展歷程,但仍為本省經濟發展和廣大公眾健康事業做出了一定貢獻。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健康產品的要求在日益增加,養生保健市場在不斷擴大。因此,建議各級政府牢牢抓住這些機遇,將“保健用品產業”與醫藥產業和健康事業發展統籌規劃,使其作為重要的新興產業予以重點培育和扶持,使其成為陜西經濟發展的一個新的增長點。
2.加大硬件投入,優化組織結構和深化管理創新。保健用品企業應加大硬件投入,不斷改善和提高生產條件和設施,提升硬件水平。鼓勵大型醫藥企業開發保健用品,參考藥品GMP標準,以外用制劑要求為藍本,進行硬件建設和改造,建立龍頭企業。鼓勵優勢企業實施兼并重組,支持同類產品企業強強聯合,優勢企業重組困難落后的企業,促進資源向優勢企業集中,實現規模化、集約化經營,提高產業集中度。加快發展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知名品牌的骨干企業,培育形成一批具有競爭力和對行業發展有較強帶動作用的大型企業集團。不斷創新管理模式,吸收先進的管理經驗,引導企業加強資金、技術、人才等生產要素的有效整合和業務流程的改造,實現優勢互補。支持企業加強和改善生產管理,促進自主創新和技術進步,淘汰落后產能,提高市場競爭力。培養一批專業水平高、競爭力強,專精特新的企業,使陜西的保健用品產業在全國真正叫得響。
3.加大監管力度,規范引導企業健康發展。作為保健用品的監管部門,要創新監管理念,改進監督方法,堵塞管理漏洞,促使企業規范生產經營行為,促進保健用品產業健康發展。堅持集中治理和日常監管相結合,突出重點,有效解決保健用品領域的突出問題,在實踐中不斷探索,提高保健用品監督管理水平,規范產業健康發展。 一是建立和完善保健用品綜合監管模式。進一步明確省、市、縣三級保健用品監管機構的職責,充分發揮三級監管能力,增強監管合力,逐步形成職責明晰、運轉高效、相互配合的監管模式。二是按照“堅持標準,從嚴控制,穩步推進,規范發展”的總體思路,提高準入門檻,嚴格保健用品行政許可審批。落實從注冊、生產、流通到日常監管的配套制度,不斷加強對企業的引導和管理,積極提升保健用品注冊水平。三是加強監督抽驗和風險評估,嚴厲打擊違法違規行為。始終將強化日常監管擺在突出位置,加大保健用品整治力度,開展產品安全風險評估和企業信用監管,加大對嚴重違法行為的懲處力度。
4.創新營銷模式,打造名牌產品。陜西雖有“505”等享譽全國的著名保健用品,但名優產品仍很少,大多數產品至今還未被廣大公眾所認識和了解。因此,企業在自身發展強大的同時,還應積極做好產品的創優及宣傳推廣工作,并常抓不懈。此外,把營銷工作作為工作的重中之重,根據社會和消費者的需求,挖掘自身產品的優勢,不斷打造產品強項,鑄造品牌,不斷提高銷售人員的專業能力和素質,采取多途徑的銷售模式,不斷更新銷售渠道,譬如利用建立專業店與養生保健聯合銷售,還可利用電子商務、建立網站等方式銷售。
5.開拓創新,提升產品科技含量。目前陜西省共有348個保健用品品種,歸類為8個劑型,這些顯然與現代人們對健康保健的要求差距甚遠。應結合優秀傳統文化的保護工作,做好“保健用品”研發的傳承、挖掘工作,做好“非遺”的申報保護工作。此外,還要積極吸收現代科技的手段和方式,對制劑進行研究。通過以上方式和手段,不斷提升產品的技術含金量,促進產品升級換代,同時注重知識產權保護和名優產品的創新工作,使陜西的這種獨特產業真正具有地域特色和長久的生命力。
6.加強合作交流,搭建戰略聯盟。 陜西、吉林、貴州為目前僅有保健用品地方法規的三個省份,秦、吉、黔應密切學習,相互交流,共同發展,搭建資源共享平臺,組建戰略聯盟。建議每年舉辦一次學術論壇或交流活動,邀請產業知名人士作專題報告,圍繞保健用品產業的研發、生產經營、監管及發展等問題開展學術交流,以提升產業的整體水平和知名度。
綜上,建議陜西省加大對保健用品產業政策資金扶持,鼓勵企業兼并重組,培育骨干企業和大型企業集團,淘汰落后產能;與科研院所、大專院校聯姻,產、學、研結合,鼓勵研發新產品;實施名牌戰略,不斷完善和創新營銷模式,使這種特色的產業,真正成為陜西的支柱產業、名牌產業。
(作者單位:陜西省食品藥品檢驗所 陜西省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