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避稅天堂的作用遠不止降低稅費成本這么簡單,不少公司在利用避稅天堂的不透明減少稅費時,也會做一些“小動作”,股東們的利益就在不知不覺里被損害了。
2002年安然倒閉,調查人員不得不清理其從開曼群島直至毛里求斯的一系列子公司與離岸合作關系,總數竟然有881家之多。這些地處經合組織司法管轄范圍外的子公司不僅編織出一張避稅網絡,也為安然公司CFO安迪·法斯托轉移公司資產鋪平了道路。他和朋友們還通過設立SPV,從股東們手里搜刮了4200萬美元。
過去12個月里,經合組織成員國開始對企業在無稅、低稅國家成立的子公司展開了調查。無論是政界還是商界,都對企業避稅導致的稅收損失表現出極大關注。離岸避稅子公司這種行為的動機難測,由于缺乏透明度的監管,很可能出現侵蝕股東利益的事件。
2007年,經合組織對全球離岸賬戶資產予以統計和評估,估算總額大約在5-7萬億美元。2012年,根據普華永道的統計,這一數字增長到了21-32萬億。美國納稅正義聯盟(Citizens for Tax Justice)近期的一項調查進一步發現,世界財富五百強中75%的公司在避稅天堂表現活躍;還有一項行動援助研究指出,英國富時100指數公司中,只有兩家沒有避稅國子公司。
不少大財團也許會強調設立離岸子公司完全是出于合理避稅、最大化股東利益的天職,但越來越多證據表明,這背后的動機遠不是如此單純,常常損害到股東的利益。
密歇根大學助理教授Stefan Zeume對52個國家、17331家上市公司展開了調查,其中部分國家簽署了《稅收信息互換協議》。根據該協議,簽約國雖然不能要求避稅國改變稅率或者懲罰企業,但可以監控企業在避稅天堂銀行賬戶里的資產情況,進而保障非控股股東的知情權。神奇的是,這些簽約國的企業在協議生效后股東價值普遍上升了2.5%。雖然無法斷言這是因為監控暫時阻斷了離岸賬戶中的非法操作,但很顯然也不是因為加強了管理或者提高了運營效率。
總之,當企業“走出去”或成立海外子公司蔚然成風之際,股東還是要關注其中的風險,是否除了避稅與經營需求,還有公司轉移資產的前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