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小斌 趙統利 朱朋波 湯雪燕 孫明偉


摘要:研究不同種植深度對唐菖蒲切花質量、子球及新球的影響,旨在為生產提供技術及理論依據。以唐菖蒲品種“羅曼史”為試驗材料,分別覆土2、4、6、8 cm,測量花序長度及粗度、小花數、現蕾期、子球的數量及質量、新球的直徑及質量。結果表明,T2處理(蓋土4 cm)比其他處理提前2 d左右現蕾,花梗最粗,為0.81 cm。T3處理(蓋土6 cm)能夠顯著增加花序和花軸的長度,分別為118.5 cm和39.9 cm。種植深度對小花數影響較小。形成子球的數量隨著種植深度增加而增加,T4處理(蓋土8 cm)形成子球數量最多,為121.4個,與其他處理差異極顯著,但T4處理獲得的子球平均質量最小,為0.29 g。新球的直徑與質量和種植深度呈負相關,T1處理(蓋土2 cm)所獲得的新球直徑和新球的質量最大,分別達到了6.46 cm、80.82 g。種植深度對唐菖蒲的花序長度、粗度、現蕾期有影響,對地下部分生長影響更為顯著。以提高切花質量為目的,覆土6 cm 最佳;以生長子球為目的,則覆土8 cm為宜。
關鍵詞:唐菖蒲;種植深度;切花質量;子球;新球
中圖分類號: S682.2+40.4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002-1302(2015)07-0164-02
唐菖蒲(Gladiolus hybrids)別稱菖蘭、劍蘭、扁竹蓮、十樣錦和十三太保,為鳶尾科唐菖蒲屬多年生植物[1],花形別致,花色豐富[2]。我國栽培有數百種,按花色分為紅、橙、黃、藍、紫、堇、粉、白、煙等9個色系以及各式復色、斑紋(桃斑、鳳眼、撒金、細紋等)類型,花色花麗,花型也有許多變化。切花在制作花束、花籃和插花、裝飾花境中用途頗廣[3]。唐菖蒲性喜溫涼,生長發育除了受種球大小[4-6]、球形指數[7-8]等影響外,還受溫度、光強、日照等多種環境因子的影響[9-11]。薛慧智等研究了球莖播期[12]對唐菖蒲生長發育的影響。種植深度對唐菖蒲切花質量及子球的影響未見報道。本試驗研究種植深度與唐菖蒲生長發育的關系,以期為生產提供技術及理論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1.1 材料
唐菖蒲種球從荷蘭進口,品種為“羅曼史”,規格為周徑6~8 cm。
1.2 種植時間及處理
2014年4月30日播種于江蘇省連云港市農業科學院東辛農場試驗地內。試驗共設有4個處理,分別為處理1(T1)蓋2 cm土,處理2(T2)蓋4 cm土,處理3(T3)蓋6 cm土,處理4(T4)蓋8 cm土。蓋土厚度指從種球頂部到澆水之前的土表面之間的距離。采用露地箱式栽培,箱為進口百合專用的黑色周轉箱,箱長、寬、高分別為0.6 m×0.4 m×0.24 m。每箱種植20粒,不設重復。箱內先放7 cm基質,在其表面種植種球。生長期間天氣溫度如圖1。
1.3 栽培基質
栽培基質為沙壤土,具體參數為pH值6.88,含鹽量0.33%,有機質含量為 3.09%,速效氮222.53 mg/kg,速效磷的含量為97.54 mg/kg,速效鉀的含量為41 mg/kg。種植前未施基肥,在2葉期時,為了促進花芽分化,每個處理施復合肥(N、P2O5、K2O含量均為15%)10 g,在5葉期為了促進子球和新球的生長,每處理施磷酸氫二銨 10 g,其他時間不再追施任何肥料。
1.4 數據統計分析
分別記錄各處理的1葉1心期、2葉1心期、3葉1心期、4葉1心期、5葉1心期、6葉1心期;記錄各處理的莖桿高度、花序長度、花軸長度、小花數。測量各個處理所產生子球的數量、大小、平均質量;新球的直徑和質量。
Microsoft Excel 2003軟件和SPSS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采用Duncans 法進行方差分析、差異顯著性檢驗。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種植深度對唐菖蒲生長發育時間的影響
以4月31日為第1天,往后順延則為從種植日到相應生長階段所需要的天數。從表1可知,從種植到1葉1心期,T1和T2比T3和T4所需天數多,差異極顯著,T1和T2之間差異顯著,但在以后各個生長階段,各處理間都差異不顯著。從現蕾期來看,T2處理所需時間比其他3個處理少2 d左右。通過T2與其他3個處理對比看,從4葉1心期開始,T2到達下一個生長階段所需時間比T1、T3、T4短,而且越往后越明顯。
2.2 不同種植深度對唐菖蒲莖稈高度、花軸長度、花梗粗度、小花數的影響
莖稈高度是指從土面到花序最頂端之間的距離,花軸長度是指從最下一朵花的花梗基部到花序頂端之間的距離,小花數是指能夠開放的花朵數量。
從表2可知,在莖稈高度方面,T1、T2、T3和T4之間差異顯著,但未能達到極顯著水平。在花軸長度、花梗粗度方面,各處理之間差異不顯著,但是T2和T3明顯大于其他2個處理,而且T2與T3之間大小較為接近。在小花數方面,各處理都未達到顯著水平。
2.3 不同種植深度對唐菖蒲籽子球和新球的影響
完整的唐菖蒲地下莖由母球、新球、匍匐莖及子球組成。母球是植株上一年形成的新球,新球由母球頂芽萌發的植株基部的短縮莖膨大而來,匍匐莖是唐菖蒲一種水平生長的地下莖,由新球基部鞘葉葉腋間的腋芽發育而來,它伸長至一定長度后頂端膨大形成子球[13]。
由表3可知,T4處理產生的子球數量最多,達到121.4個;隨種植深度的增加,子球的數量逐漸增多,T4處理與其他3個處理差異極顯著。子球的總質量隨著種植深度的增加而逐漸增加,T1處理僅為9.84 g,T4處理達到了35.54 g,但子球的平均質量隨著種植深度的加深逐漸下降,T1處理達到045 g,而T4處理僅為0.29 g。
新球直徑和新球質量與種植深度呈負相關,T1獲得的新球直徑和質量均最大,分別為6.46 cm和80.82 g,T4產生的新球直徑和新球質量最小,分別為4.46 cm和26.12 g,T4與T1、T2、T3差異極顯著。
3 討論與結論
3.1 不同種植深度對唐菖蒲生育時間的影響
T2處理從萌芽期到現蕾期所需時間比其他3個處理少2 d左右,T1處理所需時間最長。說明種植深度對唐菖蒲的現蕾期有影響,覆土4 cm能夠提前開花,過淺、過深都會延遲開花。冬季日光溫室內栽培是否會出現相同的結果還有待于進一步研究。
3.2 不同種植深度對唐菖蒲子球和新球的影響
種植深度對地下部分的影響比地上部分影響大。隨著種植深度加深,唐菖蒲新球直徑越來越小、質量越來越輕,但是子球數量明顯增多。這一發現對唐菖蒲新品種繁育具有重要意義。通過雜交或其他育種方式獲得的唐菖蒲新品系,獲得能夠滿足生產需求的種球數量需要多年時間。采用加深種植深度的方式,有利于獲得更多的子球,加快推廣速度。但是種植深度超過8 cm是不是出現類似結果還有待于研究。陳菊等認為子球的發生和發育在很大程度上受環境、植物激素等的調節,通過人為調節環境等外部因素可以控制子球的生長發育[14]。
種植深度對唐菖蒲切花小花數量幾乎沒有影響。覆土淺有利于增加切花高度,但是花軸長度沒有相應變長,同時會降低莖稈粗度。如果以提高切花質量為目的,最佳的種植深度為覆土6 cm,如果以繁殖子球為目的,則以覆土8 cm為宜。
參考文獻:
[1]李玉萍,武文婷,羅鳳霞. 球根花卉資源及其在園林中的應用[J]. 金陵科技學院學報,2010,26(1):63-69.
[2]薛寒青,高 霞. 生長調節劑對唐菖蒲繼代培養中芽形成的影響[J]. 北方園藝,2008(7):217-218.
[3]王金龍. 唐菖蒲栽培及管理技術[J]. 山西林業,2004(1):28-29.
[4]張雅鳳,郭振貴,焦培娟,等. 唐菖蒲不同大小種球的繁殖性能[J]. 特產研究,2000,22(3):22-25.
[5]鄭成淑,曹后男,樸炫春,等. 球根大小對唐菖蒲生長發育的影響[J]. 北方園藝,2002(6):32-32.
[6]李秋杰,李紅艷. 不同等級唐菖蒲球莖的種性退化特征研究[J]. 湖北農學院學報,2002,22(2):126-128.
[7]陳育青. 唐菖蒲栽培管理技術[J]. 廣西園藝,2005,16(3):56-57.
[8]劉愛麗,張延龍,牛立新,等. 不同規格種球對唐菖蒲切花品質的影響[J]. 西北農業學報,2010,19(7):107-112.
[9]黃嘉鑫,車代弟,龔束芳,等. 光照長度對早、中、晚熟三類唐菖蒲生長、開花的影響[J]. 北方園藝,2003(4):62-63.
[10]Shillo R,Halevy A H. Winter blindness of gladiolus:interaction of light and temperature[J]. Acta Hortic,1975,47:277-285.
[11]Heij G,de Lint P. Prevailing CO2 concentrations in glasshouses[J]. Acta Hort,1984,162:93-100.
[12]薛慧智,竇鐵嶺,姚全輝,等. 唐菖蒲不同播種期對切花質量和種球繁殖的影響[J]. 河北農業大學學報,2007,30(1):22-26.
[13]苑智華. 唐菖蒲生長過程的部分生理生化變化[J]. 河北北方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6):36-40.
[14]陳 菊,義鳴放. 唐菖蒲種球種植期對匍匐莖和子球生長發育的影響[J]. 園藝學報,2004,31(6):767-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