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雲飛 楊亦揚 李榮林 李珍珍


摘要:于不同時段對10年生“龍井長葉”茶樹樹冠進行尿素和生命素(Alpha Greed)噴霧施肥處理,以探討葉面肥對茶樹新梢部分生長指標、主要品質化學成分含量的影響。結果表明:噴施尿素、生命素處理后,新梢發芽密度明顯高于對照且差異顯著(P<0.05),以傍晚噴施生命素效果最好,發芽密度增加率達33.81%;芽頭長度、新梢百芽質量均有一定提升,但差異不顯著(P>0.05)。主要品質成分多酚類、游離氨基酸、咖啡堿、可溶性糖、葉綠素含量均有不同程度提高,以早晨、傍晚噴施葉面肥后效果較為顯著。同時對酚氨比值、葉綠素a/b值具有一定降低作用,中午噴施尿素、生命素處理后,葉片光合速率顯著增加。
關鍵詞:茶樹;葉面肥;新梢生長;內含物;品質
中圖分類號: S571.106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002-1302(2015)07-0170-03
茶作為中國歷史最為悠久的飲料之一,與咖啡、可可并稱世界三大無乙醇飲料[1]。春茶是國內主要的消費形式,加快提高春茶產量及品質有利于茶產業的發展。現階段我國茶產業已從“重數量”過渡到“重質量”的發展階段,茶葉品質成為影響茶產業健康快速發展的關鍵因素[2]。鮮葉中化學成分和微量元素含量是茶葉品質的物質基礎,也是衡量茶葉質量優劣的關鍵特征[3],其中茶多酚、黃酮、氨基酸、咖啡堿、可溶性糖等化學成分為國際公認的具體評價指標[4]。茶園施肥管理是形成茶鮮葉品質的關鍵要素之一,是茶樹生長的食糧,是茶葉增產、提質的物質基礎,合理施肥對茶樹生長、茶葉增產起著重要作用[5]。葉面噴施肥料是農業生產中強化作物營養、防治某些缺素癥、調控生長發育的一種施肥措施[6]。當根際施肥不能完全滿足作物優質高產的需求時,往往通過葉面噴施營養元素或活性物質來補充作物養分、調控作物生長、影響作物對養分的吸收利用效率,從而達到增加作物產量、改善作物品質的目的[7-8]。有關茶樹噴施葉面肥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不同類型葉面肥及其濃度差異對茶樹品質的影響[9-10]。本研究采用大田控制試驗,于春茶采茶期內的不同時段對茶樹樹冠進行噴施葉面肥處理,以探討不同時段噴施葉面肥對茶樹新梢生長特性及茶多酚、咖啡堿、氨基酸等主要化學品質成分的影響,旨在為科學合理施用葉面肥、提高春茶鮮葉的產量和品質提供參考。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樣地
試驗于江蘇省南京市紫金山中山陵10年生“龍井長葉”茶園(海拔55 m)中進行,樹高70 cm,樹幅100 cm,茶園田間管理一般于春茶結束后進行深修剪,秋季溝施基肥。選擇地勢平緩、茶樹長勢均勻處作為試驗樣地。茶園土壤質地為黃棕壤,土壤性質:pH值5.61,有機碳18.70 g/kg,全氮 1.05 g/kg,全磷322.80 mg/kg,速效磷32.00 mg/kg,交換性鋁340.20 mg/kg,陽離子交換量196.73 mmol/kg。
1.2 供試肥料
茶葉專用特效葉面肥為生命素Alpha Greed(總氨含量147 g/kg);1%尿素(N含量46%)。
1.3 田間試驗方法
試驗設3個處理:清水(對照組);1%尿素溶液;茶葉專用特效葉面肥生命素Alpha Greed按使用說明稀釋800倍。各處理設3次重復,各小區面積20 m2(10 m×2 m),隨機區組排列。各小區平均分為3小塊,分別于07:00、12:00、18:00進行噴施,用電動噴霧器均勻噴于茶樹蓬面上,至肥液欲滴為止。于3月11日開始噴施,之后每隔5~7 d噴施1次,共噴施6次。試驗茶園田間管理與當地常規生產一致。
1.4 產量與品質相關因子測定
1.4.1 春茶發芽密度及百芽質量
春茶萌動發芽后,調查小區內處理小塊茶樹的新梢發芽密度,隨機選3個點,每點選取33 cm×33 cm,統計各處理總芽頭數和芽頭長度。
待新梢長到一芽二葉時,于晴天早晨隨機采取一芽二葉,及時稱取其百芽質量,每處理小塊隨機采取3次。
1.4.2 葉片葉綠素含量、光合速率測定
最后1次葉面噴肥1 d后,選擇新梢第2葉,用LI-6400型便攜式光合儀測定光合速率;用95%乙醇提取法測定葉綠素a、葉綠素b含量[11]。
1.4.3 茶樣茶湯制備
將新梢一芽二葉置于微波爐中處理 2 min,剪碎并稱取3.000 g,轉移至500 mL錐形瓶中,加 450 mL 蒸餾水,沸水浴浸提45 min(每隔10 min搖動1次),立即減壓抽濾,冷卻后將全部濾液定容于500 mL容量瓶,保存備用。
1.4.4 測定方法
茶多酚含量用酒石酸亞鐵比色法測定;可溶性糖含量用蒽酮比色法測定;游離氨基酸總量用茚三酮比色法測定;咖啡堿含量用堿式醋酸鉛比色法測定[12]。
1.5 數據統計處理
使用Excel 2007程序以及SPSS 17.0統計軟件對試驗數據進行差異顯著性分析和Duncans多重比較。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處理對茶樹新梢萌發的影響
于不同時段分別噴施不同葉面肥后,對茶樹新梢生長產生了明顯差異。噴施尿素、生命素Alpha Greed的茶樹新梢芽頭萌發密度、長勢均優于對照組,其中18:00噴施葉面肥對茶樹新梢作用最為顯著。經尿素、生命素Alpha Greed處理后,芽數均明顯增加,與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其中18:00噴施生命素Alpha Greed增量最大,達33.81%。噴施尿素、生命素Alpha Greed均可略微增加新梢芽頭的長度,但與對照組差異不顯著(P>0.05)。由此可見,葉面噴施尿素、生命素Alpha Greed對新梢芽葉數量影響較為明顯,并于18:00噴施最為明顯;對芽頭萌發長度影響較小(表1)。
2.2 不同處理對一芽二葉百芽質量的影響
噴施葉面肥處理期間,對不同處理茶樹新梢的一芽二葉百芽質量進行數據統計,結果顯示:隨著處理時間的推移,溫度逐漸升高,茶樹新梢百芽質量逐漸增大。與對照組相比,噴施尿素、生命素Alpha Greed處理組的新梢百芽質量均有一定提升,但差異不顯著。而不同時段各處理組之間,07:00、18:00 施肥處理對新梢百芽質量的提升高于12:00(表2)。
2.3 不同處理對光合生理的影響
階段性分別噴施葉面肥后,茶樹新梢葉片的葉綠素含量及組成具有一定差異。與對照組相比,噴施尿素、生命素Alpha Greed使茶樹新梢葉片的葉綠素總含量均有一定提升。不同時段處理組中,07:00噴施葉面肥后葉綠素含量最高,其中以07:00噴施生命素Alpha Greed處理組的含量最高,達151 mg/g。與對照組、噴施尿素處理組相比,噴施生命素 Alpha Greed能略微降低葉綠素a/b的值(表3)。
于不同時段分別噴施不同葉面肥后,茶樹新梢葉片凈光合速率具有較大差異。12:00噴施葉面肥處理組的茶樹新梢葉片凈光合速率明顯提升,與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并以噴施尿素處理為最高,增加率達到41.35%。這可能是由于葉面肥內營養元素是植物體內促進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物質轉化的“酶”或“輔酶”的組成部分[13]。與對照組相比,07:00、18:00噴施葉面肥處理的凈光合速率略微增加,且18:00處理組高于07:00處理組(圖1)。
2.4 不同處理對茶葉內含物的影響
不同時段噴施尿素、生命素Alpha Greed使茶樹新梢芽葉內多酚類、游離氨基酸的含量均有不同程度提高,且與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而尿素、生命素Alpha Greed處理之間差異不顯著。12:00噴施尿素、生命素Alpha Greed對多酚類含量提高效果最好,分別提升了8.08%、9.53%(圖2)。07:00、18:00噴施尿素對游離氨基酸含量的提升最顯著(圖3)。與對照組、噴施生命素Alpha Greed處理組相比,噴施尿素處理組的新梢中酚氨比值有所降低,其中18:00噴施尿素降低幅度最大。
噴施尿素、生命素Alpha Greed處理后咖啡堿含量均有所提高,并與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但兩者間差異不顯著。其中,07:00噴施尿素、生命素Alpha Greed處理組增幅最大,分別提高2.40%、2.67%;12:00次之,18:00增幅最小(圖4)。
噴施尿素、生命素Alpha Greed處理的可溶性糖含量也有一定提升,并與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其中12:00噴施處理組增幅較大(圖5)。初步分析試驗數據可知:噴施尿素、生命素Alpha Greed可顯著影響茶葉品質,并不同程度提升內含物的含量,其中18:00處理對茶葉內含物含量的影響最為顯著。
3 結論與討論
春茶施肥是春季新梢形成和萌發生長的物質基礎,而葉面施肥可避免養分在土壤中的淋溶、固定、化合等影響,目前茶園葉面施肥大多富含微量元素、尿素、植物激素等,對促進茶樹的萌發和增產有較大作用[14]。氮是茶葉品質成分游離氨基酸、咖啡堿等化合物的重要組成部分,對茶葉的品質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增加氮肥可提高茶葉的游離氨基酸含量,從而提升綠茶的鮮爽度和品質。于07:00、12:00、18:00噴施尿素和功能性葉面肥,茶樹新梢長勢更好,對新梢發芽密度、百芽質量、芽頭長度均有一定提升,其中18:00噴施增加效果最顯著,發芽密度最高,增加率達33.81%,07:00其次。噴施葉面肥亦能促進新梢葉片凈光合速率,其中12:00噴施增幅最大,18:00其次。可能是由于早晨葉片有露水且光照較弱,導致光合作用效率低;中午溫度升高,光合速率增幅較大,但高溫使葉面肥濃度發生改變,影響芽葉對肥料的吸收。因此,春茶芽頭初展時,于傍晚噴施一定濃度的葉面肥對春茶具有良好的增產效果。
茶鮮葉片含有豐富的茶多酚、咖啡堿、茶氨酸、糖、有機酸、芳香物質等代謝產物,這些組分共同決定了茶鮮葉的品質特征[15],通過施肥可對上述內含物產生顯著影響[16-17]。茶葉品質與氨基酸、茶多酚含量的關系最為直接,茶多酚與氨基酸的比值是品種的適制性和綠茶品質的一項化學指標。葉綠素類是茶葉干茶色澤及葉底色澤的組成部分,加工綠茶時以葉綠素含量高為宜,在組成上以葉綠素b比例大為好[18],且葉綠素b是捕光色素蛋白復合體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含量的提高可促進葉綠體對光能的吸收[19]。本試驗研究發現:噴施葉面肥能降低茶葉中茶多酚與氨基酸的比值,其中18:00噴施葉面肥處理的比值最低;對葉綠素a與葉綠素b的比值亦有一定降低作用。于傍晚噴施葉面肥可降低酚氨比及葉綠素a/b值,從而對春茶的綠茶品質具有良好的提升作用。
綜上所述,通過對比春茶新梢生長特征指標與主要品質成分,春茶生產期間于傍晚噴施葉面肥對春茶增產及品質提升具有良好效果;但噴施葉面肥也存在一定局限性,不能完全代替根部營養。因此,葉面營養只能作為輔助調節,在生產過程中應重視土壤施肥的基礎作用,將兩者相結合才能獲得高產優質的茶葉產品。
參考文獻:
[1]Trevisanato S I,Kim Y I. Tea and health[J]. Nutrition Reviews,2000,58:1-10.
[2]江用文,陳霄雄,朱建淼,等. 中國茶產業2020年發展規模分析[J]. 茶葉科學,2011,31(3):273-282.
[3]Venkatesan S,Ganapathy M. Impact of nitrogen and potassium fertilizer application on quality of CTC teas[J]. Food Chemistry,
2004,84(3):325-328.
[4]黃 媛,段小華,胡小飛,等. 模擬酸雨和鋁調控對茶葉主要化學品質與鋁積累的影響[J]. 熱帶亞熱帶植物學報,2011,19(3):254-259.
[5]林新堅,黃東風,李衛華,等. 施肥模式對茶葉產量、營養累積及土壤肥力的影響[J]. 中國生態農業學報,2012,20(2):151-157.
[6]張艷玲,潘根興,胡秋輝,等. 葉面噴施硒肥對低硒土壤中大豆不同蛋白組成及其硒分布的影響[J]. 南京農業大學學報,2003,26(1):37-40.
[7]徐國華,沈其榮,潘文輝,等. 葉面營養對黃瓜生物效應的影響[J]. 植物營養與肥料學報,1997,3(1):36-42.
[8]Helda M,Ivette P,Bruce F. Traditional fertilizion and its effect on corn insect populations in the Guatemalan highlands[J]. Agriculture Ecosystems & Environment,2001,84:145-155.
[9]譚正初,程 孝,單武雄,等. 3種氨基酸葉面肥對茶葉產量和品質的影響[J]. 湖南農業科學,2007(6):113-115.
[10]夏先江,羅仲興,吳新榮,等. 不同濃度的葉面肥對茶葉產量和品質的影響[J]. 茶業通報,2013,35(2):73-74.
[11]李合生. 植物生理生化實驗原理和技術[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34-197.
[12]商業部茶葉畜產局,商業部杭州茶葉加工研究所. 茶葉品質理化分析[M]. 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9.
[13]李瑞海,黃啟為,徐陽春,等. 不同配方葉面肥對辣椒生長的影響[J]. 南京農業大學學報,2009,32(2):76-81.
[14]蔡利婭,肖力爭,肖文軍,等. 茶樹噴施生物葉面肥效果[J]. 湖南農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5,31(1):60-62.
[15]楊亦揚,馬立鋒,黎星輝,等. 氮素水平對茶樹新梢葉片代謝譜及其晝夜變化的影響[J]. 茶葉科學,2013,33(6):491-499.
[16]Ruan J Y,Gerendás J,Hardter R,et al. Effect of root zone pH and form and concentration of nitrogen on accumulation of quality-related components in green tea[J]. Journal of the Science of Food and Agriculture,2007,87:1505-1516.
[17]Han W Y,Ma L F,Shi Y Z,et al. Nitrogen release dynamics and transformation of slow release fertiliser products and their effects on tea yield and quality[J]. Journal of the Science of Food and Agriculture,2008,88:839-846.
[18]宛曉春. 茶葉生物化學[M]. 3版.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3.
[19]蔣躍林,張仕定,張慶國. 大氣CO2濃度升高對茶樹光合生理特性的影響[J]. 茶葉科學,2005,25(1):4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