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磊 施靜 馮斯峰 張霞輝 徐曉明

關鍵詞:膝骨性關節炎;針刺;太沖;太溪;太白;溫針灸中圖分類號:
文獻標志碼:
文章編號:1007-2349(2015)04-0061-02膝骨性關節炎( KOA)是一種以關節軟骨退變和關節周圍形成骨質增生為病理特征的慢性進行性骨關節病。膝骨性關節炎是中老年人的常見病、多發病,是引起膝關節疼痛的主要原岡之一。近年來,隨著人口老齡化問題日益突出,其發病率也呈不斷上升趨勢[1]。筆者采用針刺足三陰經原穴太沖、太溪、太白配合局部穴位溫針灸治療膝骨性關節炎取得一定療效,現報道如下。1 臨床資料1.1 一般資料 60例KOA患者均為20013年1月-2014年5月本院門診或住院患者,按照就診先后將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每組30例。治療組中男8例,女22例;年齡最小46歲,最大72歲。對照組中男6例,女24例;年齡最小45歲,最大70歲。病程最短14 d,最長12 a,2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 05),具有可比性。1.2診斷標準參照美國風濕病學會2001年制定的KOA的診斷標準[2]。膝關節疼痛患者有下列7項中的3項者可診斷為KOA。①年齡≥40歲;②晨僵≤30 min;③活動時有骨響聲;④有骨壓痛;⑤膝部檢查示骨性肥大;⑥無明顯滑膜升溫;OX線攝片顯示膝關節骨端邊緣有骨贅形成。1.3納入標準①成年KOA患者,年齡≥45歲,男女不限;②一側膝關節患有骨關節炎,或雙側膝關節均患有骨關節炎選取骨關節炎較重的一側作為觀察部位;③患者近1個月內未川藥物或其它治療方法治療;④符合上述的診斷標準;⑤自愿加入本試驗并簽署知情同意書者。1.4排除標準①膝部有外傷和手術史者;②膝部有腫瘤、結核、骨髓炎、風濕和類風濕關節炎等;③KOA有明顯膝關節內外翻畸形及患肢有血管神經損傷史者;④關節間隙顯著狹窄或關節間形成骨橋連接而成骨性強直者;⑤合并心m管、腦血管、肝、腎、造血系統、內分泌系統等嚴重疾病及精神病患者;⑥哺乳妊娠或準備妊娠的婦女;⑦不能堅持本方案或接受其它治療方法影響療效觀察者。1.5脫落標準①符合納入標準而未完成研究者;②資料不全影響療效判斷者;③合并使用其他療法或藥物而無法判定療效者;④因無效而自行脫落者應計入療效分析。2治療方法2.1 治療組主穴:太沖、太溪、太白、粱丘、血海、內外膝眼;配穴:陰陵泉、陽陵泉、足三里、阿是穴;手法:碘伏常規皮膚消毒后,采用0.30 mm x40 mm 一次性無菌針灸針進行針刺,內外膝眼穴以45。角斜刺,余穴直刺,太沖、太溪、太白針刺深度為0.5寸,余穴針刺深度為0.5~1.2寸,針感以局部酸麻脹痛為度,得氣后行平補平瀉法,梁丘、血海、內外膝眼溫針灸30 min。每日1次,每周治療5次,3周為1個療程。2.2對照組主穴:梁丘、血海、內外膝眼;配穴:陰陵泉、陽陵泉、足三里、阿是穴;手法:碘伏常規皮膚消毒后,采川0. 30 mm x40 mm 一次性無菌針灸針進行針刺,內外膝眼穴以45 0角斜刺,余穴直刺,針刺深度為0.5~1.2寸,針感以局部酸麻脹痛為度,得氣后行平補平瀉法,梁丘、血海、內外膝眼溫針灸30 min。每日1次,每周治療5次,3周為1個療程,,3療效標準與治療效果3.1療效標準參照1994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頒發《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3]:中的相關標準擬定;治愈:癥狀消失,關節活動功能恢復正常,無骨擦音,無晨僵;顯效:癥狀減輕,關節活動功能尚可,關節不腫不疼痛,上下樓梯輕度不適,關節活動時無骨擦音,無明顯晨僵,脛骨內上髁或髕骨輕壓痛;有效:癥狀減輕,關節活動功能較前好轉,局部疼痛減輕,上下樓梯疼痛較前好轉,關節活動時偶有骨擦音,晨儒較前減輕;無效:癥狀體征無變化,關節活動功能無好轉,七下樓梯疼痛、關節腫大、局部壓痛、晨僵無變化。3.2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統汁。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表示,2組組間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療效評定用卡方檢驗。3.4治療結果由表1可見。4討論
隨著現代社會人口老齡化進程的加劇,膝骨關節炎的發病率明顯增加,據統計60歲以上人群中50%人群在X線攝片上有骨性關節炎的表現,75歲以上的人群中有80%出現骨性關節炎病癥狀[4]。膝骨關節炎屬中醫學“骨痹”“筋痹”“肌痹”范疇,與肝、腎關系密切。中醫學認為肝主筋,腎主骨,肝腎虧虛、筋骨失養是膝骨關節炎產生的內在因素,感受風寒濕邪是其產生的外在因素,《素問,痹論》:“五臟皆有所合,久而不去者,內舍于其合也。故骨痹不已,復感于邪,內舍于腎。筋痹不已,復感于邪,內舍于肝。肌痹不已,復感于邪,內舍于脾一所謂痹者,各以其時,重感于風寒濕之氣也。”[5]目前,KOA的治療原則仍以非藥物治療聯合藥物治療為主,其中非藥物治療起著重要的作用[6]。針灸療法作為本病主要的非藥物療法,在臨床應用廣泛。KOA的取穴多以局部取穴為主,常用的穴位為梁丘、血海、鶴頂、犢鼻、內膝眼、陽陵泉、足三里、阿是穴[7]。筆者認為治療本病可以扶正為主;側重養血和營,培補肝腎,輔予散寒除濕。穴位的選擇著眼于局部治療和穴位的全身作用,太沖、太溪、太白分別是足三陰經之肝經、腎經、脾經的原穴,輸穴。針刺足三陰經原穴能養血和營、培補肝腎,且《難經·六十八難》說“俞主體重節痛”,輸穴可用來治療關節痛,所以太沖、太溪、太白配合局部穴位溫針灸治療本病能取得較好療效。參考文獻:[1]陸艷紅,石曉兵.膝骨關節炎國內外流行病學研究現狀及進展[J].中國中醫骨傷科雜志,2012,20(6):81-84.[2]陳百成,張靜,骨性關節炎[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518-565.[3] ZY/T001.1~001.9-94。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4]胥少汀,葛寶豐,徐印坎,實用骨科學[M].第3版,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5:1337.[5]周仲瑛 中醫內科學[M].第2版,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6]中華醫學會風濕病學分會.骨關節炎診斷及治療指南[J].中華風濕病學雜志,2010,14(6):416-419.[7]張蓉,李峰,李珩,等,膝關節骨性關節炎針灸治療選穴特點及分析[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07,22 (4):357-358.(收稿日期:2015-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