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波
關鍵詞:土茯苓;痹證;痿證中圖分類號:R28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7 - 2349( 2015) 02 - 0096 - 02土茯苓是百合科植物光葉菝葜的塊莖,又名禹余糧、刺豬苓、仙遺糧、土革薢等,主要分布于長江以南各省。土茯苓性味甘淡平,入肝、胃經,臨床主要用于痹證、頭痛、中毒、癌毒、淋證、泄瀉、皮膚瘡腫、婦科疾病等的治療,為治楊梅瘡的要藥。1 古代醫籍中土茯苓的應用筆者研習古代醫籍文獻發現,明代之前土茯苓記載較少,《本草經集注》載其:“昔禹行山乏食,采此以充糧,而棄其余”,稱其為“禹余糧”;《本草拾遺》言其:“肉赤味澀,人取以當谷食,不饑”;《本草圖經》謂其:“敷瘡毒殊效”。從上述記載中可以發現土茯苓在明代之前藥用價值并不大。明代中后期,土茯苓的藥用價值開始得到醫家的重視,而這要得益于當時在東南沿海等地流行的楊梅瘡。楊梅瘡,即西方醫學中的梅毒,因其形似楊梅而得名。據考證,梅毒是16世紀以后由葡萄牙商人至廣州傳人的[1]。對于楊梅瘡這種疾病,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用了較多的篇幅闡述。他認為:“楊梅瘡古方不載,亦無病者。近時起于嶺表,傳及四方,蓋嶺表風土卑炎,嵐瘴熏蒸,飲啖辛熱,男女淫猥。濕熱之邪積蓄既深,發為毒瘡,遂致互相傳染,自南而北,遍及海宇,然皆淫邪之人病之。”李時珍認為是嶺表濕熱的地理環境和辛熱的飲食習慣使得濕熱之邪蘊結人體內,發為毒瘡,毒瘡在淫猥之人間因直接接觸而互相傳染,導致疾病的廣泛傳播。當時醫生的治法是“用輕粉、銀朱劫劑”,然而“若服之過劑,及用不得法,則毒氣竄入經絡筋骨之間,莫之能出。痰涎既去,血液耗涸,筋失所養,營衛不從,變為筋骨攣痛,發為癰毒疳漏。久則生蟲為癬,手足輟裂,遂成廢痼。”由此可見當時楊梅瘡失治、誤治的后果是很嚴重的。鑒于此,有人便開始試用土茯苓治療楊梅瘡,不料收獲奇效。土茯苓在明朝是嶺南地區的道地藥材,民間用其“敷瘡毒”的功用可能會逐步衍化到用其治療楊梅瘡毒,當然這只是個人推測,具體何人因何應用,現有文獻已無從考證,但很顯然,土茯苓在當時引起了醫家的高度重視。對于土茯苓的作用,李時珍做了精辟的注解:“惟土茯苓氣平味苦而淡,為陽明本藥,能健睥胃,去風濕。脾胃健則營衛從,風濕去則筋骨利,故諸證多愈。此亦得古人未言之妙也。”明代的其他本草著作,如《滇南本草》記載土茯苓功效為:“健脾胃,強筋骨,祛風濕,利關節,楊梅瘡服之最良。或誤服輕粉、水銀毒,周身筋骨疼痛”。《醫學入門·本草》亦謂其:“善治久病楊梅癰漏及曾誤服輕粉肢體廢壞、筋骨疼痛者。”明朝著名醫家,孫一奎在《赤水玄珠》中用“土茯苓三斤,川椒二錢,甘草三錢,黑鉛一斤,青藤三錢”治“楊梅風十年二十年,筋骨風泡腫痛”。陳實功《外科正宗·卷三》制仙遺糧湯,重用土茯苓150g,與防風、荊芥、川芎、當歸等藥相伍,水煎服,用治楊梅結毒,初起筋骨疼痛,已破,肌肉潰爛者。張介賓在《景岳全書·卷六十四》中創土萆薜湯,單用土茯苓,治療“楊梅瘡,筋骨拘攣疼痛”,并解釋“以此一味為主,外加對癥之藥,無不神效”。清朝吳儀洛《本草從新》稱其:“治筋骨拘攣,楊梅瘡毒。”近代醫家張山雷《本草正義》謂其:“專治楊梅毒瘡,深入百絡,關節疼痛,甚至腐爛,又毒火上行,咽喉痛潰,一切惡癥。”可見,土茯苓“通利關節”的作用從其治療楊梅瘡開始,一直到近代,都得到了眾多醫家的認可。從以上記載可以得出結論:土茯苓對楊梅瘡癥狀中“筋骨攣痛”的有效治療,是土茯苓“通利關節”的源頭,而這種功效是通過“健脾胃,強筋骨”的作用實現的。2 土茯苓的現代臨床應用土茯苓“健脾胃”的作用在臨床上有用于泄瀉治療的記載,如林樹宗曾在臨床上以土茯苓為君藥自擬土茯梅術湯治療泄瀉193例,取得了較好的療效[2]。現在臨床上多用土茯苓清濕熱,泄濁毒來治療痹證,但殊不知土茯苓治療痹證源頭在于“健脾胃、強筋骨、去風濕”。當代國醫大師朱良春曾應用土茯苓“健脾胃、強筋骨、關節利”的作用治療痛風性關節炎。對于土茯苓的作用,朱老云:“此乃嘌呤代謝紊亂所引起,中醫認為系濕濁瘀阻,停著經隧而致骨節腫痛,時流脂膏之證,應予搜剔濕熱蘊毒,故取土茯苓健胃、祛風濕之功。脾胃健則營衛從,風濕去則筋骨利[3]。”朱良春在臨床中用此治療痛風性關節炎,風濕頑痹,屢獲殊效。有一979年的病例,患者右手拇、食指多個結節,經病理活檢為“痛風石”,嗣后兩上肢、指關節、髖、膝、踝關節關節疼痛,每氣交之變增劇。平素怯冷,面咣無華,行瘦身疲,舌淡苔薄,脈象細數。朱老認為是“濕濁留滯經脈,痹閉不利”,以“健脾胃,化濕濁,通經絡”為法,處方“土茯苓60g,當歸、萆薜、漢防己、桃仁泥、炙僵蠶各10g,玉米須20g,甘草5g。”共服110劑,血尿酸恢復正常,結節消失,惟感關節微痛,腫脹[4]。以此提示了在臨床中,不必拘泥于土茯苓治療濕熱痹證,土茯苓可以從脾胃方面治療痹證,這或許是土茯苓應用的新思路。土茯苓還可用于痿證的治療,《素問·瘺論篇》曰:“治痿獨取陽明”,土茯苓歸肝、胃經,人肝經,則可疏肝理氣,暢通筋絡;入胃經,則可以健脾胃,脾胃運化水濕,則筋骨得榮,關節通利。目前土茯苓還沒有應用在痿證的治療,這或許會拓寬土茯苓的應用范圍。3小結土茯苓始載于《本草經集注》,成名于《本草綱目》,《中藥學》載其功用為“解毒、除濕、通利關節”。現臨床上多用其清濕熱,泄濁毒之效,但研習古代文獻記載,發現土茯苓原始功效為“健睥胃,強筋骨,祛風濕,關節利”。本文探尋土茯苓“通利關節”的源頭,并論述其臨床療效,以拓寬土茯苓應用范圍,或為土茯苓用藥提供新思路。參考文獻[1]劉玉書.我國梅毒流行及防治簡史[J].醫學與哲學.1989,10:50-53.[2]林樹宗.自擬土茯梅術湯治療泄瀉193例[J].廣西中醫藥,1984,06:26[3]田華,顧冬梅.朱良春教授治療痛風性關節炎經驗介紹[J].新中醫,2010,09:132-133.[4]朱步先,何紹奇,朱紹華,等.朱良春用藥經驗集[M].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97.(收稿日期:2014-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