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瑾



摘要:目的 探討中醫藥治療脊髓型頸椎病的用藥規律,為臨床提供參考和幫助。方法 通過“中國知網”、“維普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對1994~ 2014年期間有關中醫藥治療脊髓型頸椎病的文獻進行查詢,對符合入選標準的文獻進行統計分析:結果 查閱了1994~ 2014年期間有關中醫藥治療脊髓型頸椎病的文獻87篇,入選文獻57篇,相關方劑66首,用藥153味,用藥頻次1022次,其中使用頻次在前5位的中藥有:當歸、黃芪、川芎、紅花、白芍。按中藥學分類統計居前5位的是補虛藥、活血化瘀藥、解表藥、平肝熄風藥、祛風濕藥。結論 中醫藥治療脊髓型頸椎病用藥以補虛藥和活血藥為主,補虛藥使用又以補氣藥多見,益氣活血類藥物為治療本病的常用組方選擇。
關鍵詞:中醫藥治療;脊髓型頸椎病;用藥規律
中圖分類號:R681.5 +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2349( 2015)03-0080-03
脊髓型頸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CSM)是一種由頸椎小關節及椎間盤退變引起的脊髓和(或)脊髓神經根功能障礙性疾病,1952年Brain等[1]首先報道。脊髓型頸椎病臨床較為常見,占所有頸椎病的10%~15%[2]。由于脊髓型頸椎病發病隱匿,不容易早期診斷,而多數患者就診時病情已較為嚴重,常需采用手術治療,雖然該法可有效緩解脊髓、神經根受壓狀態,但手術的風險性和并發癥以及多方面的因素仍使很多患者畏懼手術,轉而尋求保守治療。中醫臨床常采用內服外用中藥、針灸、推拿、牽引等中醫藥療法治療。為了探討中醫藥治療脊髓型頸椎病的用藥規律,為臨床提供參考,筆者對1994-2014年間發表的有關中醫藥治療脊髓型頸椎病的文獻進行了查驗,共收集到符合入選標準的文獻87篇,涉及方劑66首,對其用藥規律進行了歸納和分析,現將結果報道如下。1 資料與方法1.1一般資料以“脊髓型頸椎病”、“中醫藥治療”為關鍵詞,在重慶維普中文期刊數據庫、CNKI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中檢索出在1994年-2014年期間發表的以中醫藥為主要手段的脊髓型頸椎病治療臨床文獻,篩選出對于治療脊髓型頸椎病療效顯著的藥物。1.2整理方法 含有明確的治療方藥的治療脊髓型頸椎病的文獻,不含方藥及用藥不明確的文獻不予選擇。方劑組成中藥及其加減藥物均予統計;中成藥所含中藥未予錄入;中藥名稱和功能分類按照中國中醫藥出版社《中藥學》和《中藥大辭典》。符合選擇標準的文獻共87篇,排除重復方劑共收集到方劑66首,共涉及中藥153種。1.3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7.0統計軟件,根據中藥的功效分類,對檢索出方劑所用藥物進行統計,并列舉頻數居前的代表藥。2結果2.1 藥物昧數和使用頻率分析收集到的66首方劑中共涉及用藥153種。其中設定基本方臨證加減者24篇,按中醫傳統辨證分型治療13篇,不分型直接使用固定方29篇:單純用中藥治療33篇,單純用中醫手段治療21篇;中西醫結合治療12篇。內服方劑59首,共用藥147味,用藥累計頻數933次;外用方劑7首,共用藥55味,用藥累計頻數89次。納入研究的方劑中,頻次較多的有:補陽還五湯、黃芪桂枝五物湯等。藥物頻次排名前30位的中藥使用情況(見表1)。2.2不同類別藥物使用情況 常用于治療脊髓型頸椎病的藥物有8類,涉及到:補虛藥、活血化瘀藥、解表藥、平肝熄風藥、祛風濕藥、清熱藥、利水滲濕藥、理氣藥。以補虛藥和活血化瘀藥為主。此外,開竅藥、收澀藥、化痰藥、安神藥等在方中亦有運用,但比重較低。各類治療脊髓型頸椎病的中藥使用味數、次數、使用率及使用率居前5位的中藥(見表2、表3),3討論3.1病因病機中醫學雖無“脊髓型頸椎病”這個診斷名詞,但對本病的認識早有記載,如《素問·骨空論》:“督脈為病,脊強反折。”,《難經·二十九難》日:“督之為病,脊強而厥。”,可見督脈與本病的發作最為密切。脊髓型頸椎病屬于中醫“痹證”、“痿證”、“項強”、“眩暈”、“痙證”等范疇,多由于正氣虧虛,外邪侵襲復加勞損等原因導致經脈閉塞、氣血運行不暢、臟腑失調引起的以疼痛、麻木、甚則屈伸不利為主的病證。莫文等[3]認為脊髓型頸椎病早期以肢體發緊、步態不穩為主,后期以癱瘓為主要表現,屬于肝主筋和脾主肌肉的功能失調,脾主氣,肝藏血,氣血不足,經絡閉塞,無以充養,可導致筋骨失養,筋肉攣縮,甚則癱瘓。可見,氣血不足、肝脾腎虧虛足脊髓型頸椎病的主要病理環節。3.2方藥運用 目前脊髓型頸椎病的治療常采用藥物及手術等方法治療。眾多文獻報道中醫藥在治療脊髓型頸椎病中,配合手法、針灸等特色治療可取得良好效果高冠華[4]根據經脈所過,主治所及的特點,認為從督脈著于治療本病足關鍵,采用益氣活血、通督益髓之療法。梁超明等[5]通過益氣養血和補益肝腎以及通經活絡而達到理想的治療目的。劉波等[6]認為老年正氣不足,瘀血內阻,筋骨失養是其病機關鍵,治宜補氣活血,祛瘀通絡。綜合各地醫家治療大法,施杞教授[7]繼承石氏傷科“以氣為主,以血為先”思想,以“益氣養血,行氣活血”為治則,將朱丹溪《脈因證治》圣愈湯作為治療基本方,收到良好效果。唐曉棟[8]等認為脊髓型頸椎病屬中醫痹證范疇,本病治宜補氣活血,祛瘀通絡為法。采用黃芪桂枝五物湯加減治療脊髓型頸椎病取得了較好的療效,方中重用黃芪,用量不少于60g效果明顯。徐軍輝等[9]自創溫經養榮湯,強調補益肝腎,溫通督脈為主,兼益氣活血,祛風通絡。對納入研究的66首方劑歸納總結的研究過程中也發現使用頻率最高的藥物為補虛藥和活血化瘀藥,分別占總使用頻次的31.8%和22.9%,在補虛藥中,使用頻次最高的為補氣藥,占補虛藥使用頻次的32%(見圖1),從側面也反應出,“益氣”加“活血”法組合在脊髓型頸椎病的治療占據非常重要的地位。3.3現代藥理研究 近年來,隨著分子生物學,分子免疫學迅猛發展,以及細胞因子研究的不斷深入,眾多學者也嘗試從分子水平證實說明中藥驗方對疾病的治療價值。有研究表明以益氣活血為主的組方能抑制自由基誘導的對椎間盤細胞Ⅱ型膠原基因表達的干擾,減少炎癥介質對椎間盤組織核酸的影響,有效抑制脊髓慢性損傷壓迫后脊髓局部的炎癥反應,促進神經營養因子的表達。
在本研究中,補氣藥中使用頻次最高的當屬黃芪,出現頻次47次,出現百分率71. 21%,且多以君藥重用,使用量最大者達500 g[10]。《醫學衷中參西錄》謂黃芪“補氣之功最優,故推為補藥之長,而名之曰芪也”,“黃芪之性,又善治肢體痿廢”。可見黃芪一味能大補肺脾之氣,又能宣痹活血通絡,還能治療痿痹。現代藥理研究表明,黃芪具有調節機體免疫功能、改善微循環、降低血管通透性、促進組織修復和再生等作用,故能迅速改善臨床癥狀,發揮抗炎的良好效果[11]。活血類中藥中,川芎名列榜首,出現頻次42次,出現百分率63. 64%。其性質辛溫香燥,走而不守,既能行散,上行可達巔頂;又入血分,下行可達血海。活血祛瘀作用廣泛,適宜瘀血阻滯各種病癥;昔人謂川芎為“血中之氣藥”,殆言其寓辛散、解郁、通達、止痛等功能。現代藥理研究證實:作為川芎的主要活性成分苯酞類化合物的藥理活性與川芎活血行氣、祛風止痛的傳統功效密切關聯,具有抗驚厥、抗血小板聚集和抗血栓形成、降低血液黏度、防護腦缺血癥、鎮靜和促進睡眠、舒張平滑肌、增強免疫功能等多方面的藥理活性。另外,補血藥當歸在所有補虛藥中使用頻率最高,出現頻次51次,出現百分率77. 27%,大概宗“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之說,黃芪當歸是經典的補氣生血藥對,具有獨特的配伍意義,故歷久不衰,沿用至今。在本研究納入的66首方劑中,黃芪一當歸藥對共出現35次,出現百分率達53. 03%。傳統中醫認為黃芪當歸藥對具有益氣生血的功效,可用于治療勞倦內傷、氣血兩虛、陽浮于外的熱證等癥狀。現代研究中發現,黃芪當歸藥對能增強免疫功能、促進血管新生和改善造血功能;抑制血小板聚集而防止血栓的形成;降低血液黏度、加快血流改善血液對全身組織器官的供應,從而提高機機體活性等藥理活性[12]。參考文獻:[1] BRAIN WR ,NORTHFIELD D,WILKINSON M The neurological mani-festations of cervical spondylosis[J].Brain ,1952 ,75(2):187 - 225.[2]唐華民,肖增明.脊髓型頸椎病病因學研究[J],醫學綜述,2007,13(9):712 - 714.[3]莫文,施杞,王擁軍,等,益氣化瘀補腎方治療脊髓型頸椎病的臨床研究[J].上海中醫藥雜志,2008,42(7):41 - 42.[4]高冠華,正脊通督療法治療脊髓型頸椎病的臨床觀察[J].四川中醫,2013 ,31(8):141 - 142.[5]梁超明韋世杰覃智勇,中西醫結合療法在脊髓型頸椎病患者中的應用研究[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3,34(2):209 - 210.[6]劉波,王玉琦,于曉剛.脊髓型頸椎病中醫藥綜合治療26例臨床研究[J].中醫藥學報,2001,29(3):29 -30.[7]吳瞍,高翔,葉秀蘭,等.施杞運用圣愈湯治療頸椎病學術思想探析[J].中醫文獻雜志,2010,17(4):45 -46.[8]唐曉棟,樊成虎,黃芪桂枝五物湯治療脊髓型頸椎病27例[J].現代中醫藥,2013,33(3):41 -42.[9]徐軍輝,于其華,劉旭,溫經養榮湯治療脊髓型頸椎病33例[J].內蒙古中醫藥,2013,8(3):11 -22.[10]姜春艷.辨證分型治療脊髓型頸椎病62例[J].實用中醫內科雜志,2012,26( 12):44 - 45.[11]徐建華,黃芪總苷治療類風濕關節炎臨床研究[J].中國藥物與臨床,2002,2(3):157 -160.[12]胡楊洋,陳銳娥,王勝鵬,等.中藥藥對的系統研究(Ⅵ)一黃芪當歸藥對研究[J].世界科學技術一中醫藥現代化,2012,l4(2):1349 -1356.
(收稿日期:2014 - 12 -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