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陽
可以肯定的是,以任何投機心態進入文化產業的資本都是走不遠的。文化產業畢竟不同于其他行業,必須以做文化的心態來投資文化產業:產業——追求好的文化產品,創造好的消費體驗,才能真正獲得好的經濟回報。
曾幾何時,為文化項目、文化產品找投資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而今,這種情況已經有了很大的改觀,在某種意義上說,文化產業已經到了“不差錢”的階段。隨之而來的,是社會上關于文化產業是否泡沫太多、產能過剩的質疑和追問。誘惑在先,風險在后,在今天投資文化產業,還能約嗎?
統計顯示,僅2014年,我國就發生169起文化傳媒行業并購,包括影視、游戲、廣告、出版、有線和衛星電視等多個行業,涉及資本約1605億元。再加上阿里、百度、騰訊等互聯網大佬進場,一向被視為“小圈子”的文化行業進入了高燒不退的狀態。
幾年前,煤老板、房地產老板進入文化行業還曾一度成為媒體噓唏的新聞,而如今,這種現象對大家來說也不再新奇,文化行業內部流行的段子則是:“養豬的、煉鋼鐵的、賣煙花的、賣菜的、做家具的都來做文化了。”
類似案例不勝枚舉:去年,曾經被稱為“民營餐飲第一股”的“湘鄂情”更名中科云網,并公告擬收購中視精彩、笛女影視兩家影視文化公司,意欲跨入“文化圈”;從事高端裝備制造的中南重工,收購曾制作發行過《女兒心事》《鮮花朵朵》等影視劇的大唐輝煌,并與之成立文化產業并購基金,進而與芒果傳媒合作,借助新媒體資源開拓渠道。類似的還有做強夯樁業務的中化巖土成立傳媒公司九州夢工廠涉足電影、電視劇動漫、手游等業務……
“進入文化行業的資本中,來自行業外的較多,這加速了社會資本的流動,帶動了文化市場的火熱,也使得業外資本的跟風心態表現得相當突出。”盈科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文化傳媒與知識產權專業律師王軍認為,前兩年電視劇市場很火,大家就紛紛涌向電視劇,后來發現生意沒那么好做,而國內電影市場規模增長迅速,于是就一窩蜂轉行做電影,而如今,曾經的“知識產權”變身新概念“IP”,又制造了一輪優質網絡小說版權的爭奪。
此外,一些投資者的心態也頗為微娩文化投資政策中對土地、稅收等的優惠都對資本釋放出不小的吸引力。在這些利好面前,一些“任性”的投資者仍然存在。這其中,有打著建文化產業園的旗號“圈地”的,有只是想用“文化”給自己臉上貼金的,甚至還有只是想“捧角兒的……各種復雜的投資心態造就了更加復雜的市場生態。
“可以肯定的是,以任何投機心態進入文化行業的資本都是走不遠的。文化行業畢竟不同于其他行業,必須以做文化的心態來投資文化產業——追求好的文化產品,創造好的消費體驗,才能真正獲得好的經濟回報。”王軍說。
前不久,天風證券投資業務平臺天風天睿投資有限公司投資了電影行業頗具影響力的劇角映畫。在天風高級投資經理郭俊看來,天風看重的不僅是以電影營銷業務起步的劇角映畫在行業業已取得的成績和地位,更重要的是其未來從電影制作到放映的完整產業布局及其專業的團隊。然而,對于文化企業來說,融資成功僅僅是其發展的第一步,從這里出發,文化市場中的高風險之旅才剛剛開始。
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3月27日,共有18家文化傳媒上市公司公布了2014年年報,雖然凈利潤都呈正增長,但業績背后卻仍有不少問題。如影視傳媒中,華誼兄弟2014年的業績增長主要為計入當期損益的政府補助和獎勵,以及出售掌趣科技部分股份取得的投資收益等;光線傳媒業績快報則顯示,報告期內,凈利潤為3,29億元,僅比上年同期增長了0,22%。而在動漫行業中,由于大部分項目都是先投資再啟動,具有前期投資大、現金流低、毛利不高、見效性、投資周期長等特點,一半以上的企業超三成營收都來自政府補貼。
“有人說現在的文化產業太火了,資本帶來的泡沫已經造成產能過剩了,這是不太準確的,”《綜藝報》電影中心總經理朱玉卿說,“對于中國的文化市場來說,人們的文化消費需求才剛剛被釋放,行業對資本的需求也遠遠沒有呈現出來。我們目前的問題不是錢多或者錢少,而是如何通過理性資本的理性投資提高投資效率。”
業內人士認為,與文化產業和市場相對發達的一些西方國家相比,目前我國的文化產業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老百姓文化消費習慣的升級、產業鏈上各個環節的進一步完善、中小微文化企業的進一步壯大、以“互聯網+”為核心的新型業態的崛起,都為資本進入文化行業提供了無限可能。王軍認為,“政策環境和市場環境都是好的,在日益趨于理性的投資推動下,中國的文化產業將為經濟結構的調整和社會發展方式的轉型創造新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