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劃前言
保時捷、菲亞特、法拉利、歐萊雅、宜家、ZARA、阿瑪尼、費列羅……作為現代企業的發源地,歐洲誕生的名牌不計其數;
英特爾、甲骨文、蘋果、特斯拉、微軟、暴雪、皮克斯、亞馬遜……作為全世界創新能力最強的地區之一,這個時代最偉大的企業誕生于美國;
創業板、新三板、互聯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中國正在發生產業領域規模最大的創神運動。
過去的歐洲和今天的美國告訴我們,創新創業需要卓越的環境、充沛的資金、統一的市場、寬容的文化,以及充滿野心不怕失敗、注定要成為偉大企業家和億萬富翁的人。然而即使具備了所有條件,卻仍然有可能失敗,不是誰的過錯,只是巔峰之地容不下太多座位。
創業是一場終極賽車,比賽的距離與賽段都相同。誰能得到更多的汽油(各輪融資的資金規模),誰能幸運地走到第三賽段(被收購),甚至完成整場比賽(首次公開招募),不走到最后一刻誰都無法預知結局。這正是開創的魅力。
無論怎樣,一場與歷史有約,與青春有約的風云際會,最令人翹望的,當屬那些帶著夢想啟航的創客、草根實體。
根據IT桔子的統計,2014年拿到A輪融資的公司有800多家,拿到B輪融資的有200多家,由于高速發展的新興行業融資輪次間隔急劇縮短,很多創業公司A輪和C輪之間相隔只有一年,所以需要在今年拿到C輪的公司會超過1000家。
根據財經界人士預估,今年還是只有不到100家企業能拿到C輪,90%創業者可能要面對“C輪死”。但那又怎樣?
創業,拿什么創?
許多創業者把自己的初創企業比作一個孩子,需要營養與愛。如果把所有創業企業放在一起打量,孕育它們的“子宮”恐怕是創業者自身之外更寬廣的土壤。成立于1088年的博洛尼亞大學,作為科技大爆炸以前的創新創造中心,許多改變世界文明的發明如印刷機、顯微鏡和望遠鏡使用的光學鏡片、蒸汽機等,或多或少與這所大學有聯系。
加州硅谷不必再贅述,從歐洲到中國,擁有自己的“硅谷”是大家的共同夢想。硅谷之外,耶魯和斯坦福等大學也是美國創業精神的溫床,著名的惠普公司誕生于斯坦福,而今天的硅谷也是由斯坦福大學奠定的。
哲學上講,人不能改變規律,但可以改變規律發生的條件。如果歐洲和美國的經驗證明了創業成功要具備的必要條件和必然經歷,那么中國正在創造著規律發生的條件。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引起的熱度持續不降,這種似曾相識的集體大行動,多少會讓一些人疑慮或不適。但必須肯定,當所有人都在談論創業的時候,必然會有一部分人真正地明白創業,且有“念念不忘必有回響”一說。
“政能量”帶動的創業潮已見成效。向前追溯,天津是第一個用政策落實國務院9號文件的省市,于去年4月通過《關于發展眾創空間推進大眾創新創業的若干政策措施》,之后又出現了“南京九條”、“湖北十條”,全國多個省市不約而同地圍繞創業鏈部署政策鏈,制定了一系列支持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政策與具體實施方案;廣東省出臺了《關于加快科技創新的若干政策意見》,在全國首個提出省市共建的、面向科技企業孵化器的風險補償金;浙江省則出臺了《關于加快培育發展科技型小微企業的若干意見》等一系列政策;青島市提出建設“創新之城、創業之都、創客之島”,目標詳盡。將創業納入政績考核,不僅有利于掀起大眾創業、草根創業的浪潮,促進經濟持續發展和轉型升級,亦可倒逼地方政府轉變作風。
成功創業離不開卓越的環境,尤其是政策環境的支持,即使在誕生了現代企業的歐洲也是如此操作。近年來,歐盟與歐洲各國開始在政策上對青年創業有所傾斜,開設了許多培訓項目,歐盟2013年通過的總額770億歐元“地平線2020”科研項目基金,其中一個主要方面就是用于應對經濟社會挑戰和促進經濟增長與就業。
今天中國所具備的創業環境類似于上世紀中后期的美國,甚至更加優越。相比在政治上統一而市場卻四分五裂的歐盟,中國擁有一個類似于美國的統一大市場,并且資本市場也是統一的,在大一統的中國市場里扶持一系列初創企業;在文化上,中國沒有歐洲那么多語言、文字、宗教習俗上的差異;而在政策層面,初創企業不用面對各種不同的稅收或勞動政策,在沈陽注冊的公司可以暢通無阻地把業務向廣州推進。然而最重要的是,中國經歷了前一個階段高速發展,企業、民間積累了豐厚的資金,這些資金都有可能被調動為風投基金。
納斯達克與創業板
納斯達克市場在1971年2月8日開盤,當月收到了英特爾的融資申請。此后有上世紀80年代的蘋果公司上市,90年代的思科、微軟、朗訊、雅虎、亞馬遜,2004年有谷歌上市,納斯達克被認為是這個時代偉大企業的溫床。與此同時,納斯達克也從一個電子布告板系統、美國多層次資本市場的補充,一躍成為美國最重要的全國性資本市場之一。
創業者、投資者與資本市場,三者原本就是互相成就的關系。盡管只有不到十分之一的企業能拿到第三輪融資,走到IPO的企業更是少之又少,但正是這種罕見的、巨大的成功在不斷地爆破著人們的激情和潛能,創業者永遠是年輕的。
在今天,初創企業比過去會更快成功,也更快死亡,都拜資本市場的魔力所賜。滴滴快的兩家以燒錢介入傳統出租車運營行業,最終以燒錢完成合并的案例,沒有資本的助推不可能成功;而阿里巴巴背后的“男人”——日本通信巨頭軟銀,一直對私有科技企業進行投資。
歐洲沒有誕生互聯網巨頭,原因無外乎分裂的市場、不夠充裕的投資資金,不少創業中的歐洲企業因為缺乏創業投資而受阻,或者干脆遷往美國。在中國這個世界規模最大的統一市場中,問題可能會以別的方式表現出來,比如一省的創業企業,受政府政策、投資資金的吸引,轉到另外一省去發展。
有人把山東經濟比作一頭大象,青島市委書記李群解讀道:“大象這個動物塊頭大,但是行動不敏捷,比較遲緩。要想讓大象跳出輕盈的步舞,就特別需要服務業,特別是金融業發揮更大的作用。”青島市特別重視金融對創新創業的推動作用,在推進金融改革先行先試的同時聯動“三創”,在全國首次開展了中韓貨幣的互換項目下韓元貸款業務,第一次將國內境內有限合伙人擴展范圍到大宗交易市場,試點了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抵押貸款,已經有35條先行先試的金融改革創新政策在青島落實,創業者很快便會感受到金融與三創融合的高地效應。
中國也在創建類似于美國的多層次資本市場,主板、中小板、創業板、新三板,一系列VC、PE等投資機構,但需要明白的是,美國擁有數量眾多的高科技企業不是偶然,成功的過程也絕不是那么的驚喜和迅速。
在1971年登陸納斯達克市場的公司中,如今只有英特爾還活在主營業務中,是當之無愧的行業領袖,而和英特爾同時上市的企業幾乎都退市了,幾家幸存者也都幾經易主,脫離了主營行業。由此看來,中國的創業板還很年輕,中國的創業者也很年輕,高管離職、市值蒸發,甚至退市都不該成為懷疑創新創業、懷疑資本市場的理由,讓生者偉大,將死者埋葬,這本就是資本市場的公正所在。
而對一個卓越的創業環境來說,除了具備素質過硬的創業者,不斷自我完善的資本市場,寬容開放的文化氛圍也很重要。
創業可以失敗,但不要浮躁
技術系統和社會系統是相輔相成的,很多時候,人們更看重技術系統,忽視社會系統。在歐洲,失敗是一種恥辱,有創業者失敗后自殺;在美國,失敗是一種經歷,許多人把創業失敗當成自己的成人禮。排除歐洲相對嚴厲的針對破產的法律,傳統與保守確實是創新創造的敵人。
中國也在營造開放寬容的創業環境,李群在接受采訪時也提出,要對失敗寬容。不過除了相對寬松的文化氛圍,中國依然存在頗具中國特色的創業氛圍。最近幾年,產業界特別喜歡看行業大佬被小弟掀翻在地的案例,許多人用“降維打擊”、“價值網絡”、“顛覆式創新”之類超炫的詞語來評價。動輒顛覆,還是迎合了中國人骨子里的老毛病,浮躁、短視、投機,總想著一招制敵、一蹴而就、一勞永逸,就像古典武俠描繪得那樣,懵懂小子懵懂間獲得絕學,亂拳打死老師傅,“風口說”更是這種心態的典型代表。
就算有企業抓住了火花型的機遇,在一瞬間產生了巨大的能量,但最終都要找到一條平穩的增長通道。在歐洲,創業成功需要幾百年,美國人把這個過程縮短到幾十年,在世界范圍內,似乎把這個過程縮短為幾年的條件并未出現,一方面求全責備,一方面急于求成,這種心態依然會傷害創業中的人。既然中國人這么聰明,可能欠缺的火候就是一點點苦功夫、慢功夫、笨功夫。創業,青春有約
孫婧
策劃前言
保時捷、菲亞特、法拉利、歐萊雅、宜家、ZARA、阿瑪尼、費列羅……作為現代企業的發源地,歐洲誕生的名牌不計其數;
英特爾、甲骨文、蘋果、特斯拉、微軟、暴雪、皮克斯、亞馬遜……作為全世界創新能力最強的地區之一,這個時代最偉大的企業誕生于美國;
創業板、新三板、互聯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中國正在發生產業領域規模最大的創神運動。
過去的歐洲和今天的美國告訴我們,創新創業需要卓越的環境、充沛的資金、統一的市場、寬容的文化,以及充滿野心不怕失敗、注定要成為偉大企業家和億萬富翁的人。然而即使具備了所有條件,卻仍然有可能失敗,不是誰的過錯,只是巔峰之地容不下太多座位。
創業是一場終極賽車,比賽的距離與賽段都相同。誰能得到更多的汽油(各輪融資的資金規模),誰能幸運地走到第三賽段(被收購),甚至完成整場比賽(首次公開招募),不走到最后一刻誰都無法預知結局。這正是開創的魅力。
無論怎樣,一場與歷史有約,與青春有約的風云際會,最令人翹望的,當屬那些帶著夢想啟航的創客、草根實體。
根據IT桔子的統計,2014年拿到A輪融資的公司有800多家,拿到B輪融資的有200多家,由于高速發展的新興行業融資輪次間隔急劇縮短,很多創業公司A輪和C輪之間相隔只有一年,所以需要在今年拿到C輪的公司會超過1000家。
根據財經界人士預估,今年還是只有不到100家企業能拿到C輪,90%創業者可能要面對“C輪死”。但那又怎樣?
創業,拿什么創?
許多創業者把自己的初創企業比作一個孩子,需要營養與愛。如果把所有創業企業放在一起打量,孕育它們的“子宮”恐怕是創業者自身之外更寬廣的土壤。成立于1088年的博洛尼亞大學,作為科技大爆炸以前的創新創造中心,許多改變世界文明的發明如印刷機、顯微鏡和望遠鏡使用的光學鏡片、蒸汽機等,或多或少與這所大學有聯系。
加州硅谷不必再贅述,從歐洲到中國,擁有自己的“硅谷”是大家的共同夢想。硅谷之外,耶魯和斯坦福等大學也是美國創業精神的溫床,著名的惠普公司誕生于斯坦福,而今天的硅谷也是由斯坦福大學奠定的。
哲學上講,人不能改變規律,但可以改變規律發生的條件。如果歐洲和美國的經驗證明了創業成功要具備的必要條件和必然經歷,那么中國正在創造著規律發生的條件。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引起的熱度持續不降,這種似曾相識的集體大行動,多少會讓一些人疑慮或不適。但必須肯定,當所有人都在談論創業的時候,必然會有一部分人真正地明白創業,且有“念念不忘必有回響”一說。
“政能量”帶動的創業潮已見成效。向前追溯,天津是第一個用政策落實國務院9號文件的省市,于去年4月通過《關于發展眾創空間推進大眾創新創業的若干政策措施》,之后又出現了“南京九條”、“湖北十條”,全國多個省市不約而同地圍繞創業鏈部署政策鏈,制定了一系列支持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政策與具體實施方案;廣東省出臺了《關于加快科技創新的若干政策意見》,在全國首個提出省市共建的、面向科技企業孵化器的風險補償金;浙江省則出臺了《關于加快培育發展科技型小微企業的若干意見》等一系列政策;青島市提出建設“創新之城、創業之都、創客之島”,目標詳盡。將創業納入政績考核,不僅有利于掀起大眾創業、草根創業的浪潮,促進經濟持續發展和轉型升級,亦可倒逼地方政府轉變作風。
成功創業離不開卓越的環境,尤其是政策環境的支持,即使在誕生了現代企業的歐洲也是如此操作。近年來,歐盟與歐洲各國開始在政策上對青年創業有所傾斜,開設了許多培訓項目,歐盟2013年通過的總額770億歐元“地平線2020”科研項目基金,其中一個主要方面就是用于應對經濟社會挑戰和促進經濟增長與就業。
今天中國所具備的創業環境類似于上世紀中后期的美國,甚至更加優越。相比在政治上統一而市場卻四分五裂的歐盟,中國擁有一個類似于美國的統一大市場,并且資本市場也是統一的,在大一統的中國市場里扶持一系列初創企業;在文化上,中國沒有歐洲那么多語言、文字、宗教習俗上的差異;而在政策層面,初創企業不用面對各種不同的稅收或勞動政策,在沈陽注冊的公司可以暢通無阻地把業務向廣州推進。然而最重要的是,中國經歷了前一個階段高速發展,企業、民間積累了豐厚的資金,這些資金都有可能被調動為風投基金。
納斯達克與創業板
納斯達克市場在1971年2月8日開盤,當月收到了英特爾的融資申請。此后有上世紀80年代的蘋果公司上市,90年代的思科、微軟、朗訊、雅虎、亞馬遜,2004年有谷歌上市,納斯達克被認為是這個時代偉大企業的溫床。與此同時,納斯達克也從一個電子布告板系統、美國多層次資本市場的補充,一躍成為美國最重要的全國性資本市場之一。
創業者、投資者與資本市場,三者原本就是互相成就的關系。盡管只有不到十分之一的企業能拿到第三輪融資,走到IPO的企業更是少之又少,但正是這種罕見的、巨大的成功在不斷地爆破著人們的激情和潛能,創業者永遠是年輕的。
在今天,初創企業比過去會更快成功,也更快死亡,都拜資本市場的魔力所賜。滴滴快的兩家以燒錢介入傳統出租車運營行業,最終以燒錢完成合并的案例,沒有資本的助推不可能成功;而阿里巴巴背后的“男人”——日本通信巨頭軟銀,一直對私有科技企業進行投資。
歐洲沒有誕生互聯網巨頭,原因無外乎分裂的市場、不夠充裕的投資資金,不少創業中的歐洲企業因為缺乏創業投資而受阻,或者干脆遷往美國。在中國這個世界規模最大的統一市場中,問題可能會以別的方式表現出來,比如一省的創業企業,受政府政策、投資資金的吸引,轉到另外一省去發展。
有人把山東經濟比作一頭大象,青島市委書記李群解讀道:“大象這個動物塊頭大,但是行動不敏捷,比較遲緩。要想讓大象跳出輕盈的步舞,就特別需要服務業,特別是金融業發揮更大的作用。”青島市特別重視金融對創新創業的推動作用,在推進金融改革先行先試的同時聯動“三創”,在全國首次開展了中韓貨幣的互換項目下韓元貸款業務,第一次將國內境內有限合伙人擴展范圍到大宗交易市場,試點了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抵押貸款,已經有35條先行先試的金融改革創新政策在青島落實,創業者很快便會感受到金融與三創融合的高地效應。
中國也在創建類似于美國的多層次資本市場,主板、中小板、創業板、新三板,一系列VC、PE等投資機構,但需要明白的是,美國擁有數量眾多的高科技企業不是偶然,成功的過程也絕不是那么的驚喜和迅速。
在1971年登陸納斯達克市場的公司中,如今只有英特爾還活在主營業務中,是當之無愧的行業領袖,而和英特爾同時上市的企業幾乎都退市了,幾家幸存者也都幾經易主,脫離了主營行業。由此看來,中國的創業板還很年輕,中國的創業者也很年輕,高管離職、市值蒸發,甚至退市都不該成為懷疑創新創業、懷疑資本市場的理由,讓生者偉大,將死者埋葬,這本就是資本市場的公正所在。
而對一個卓越的創業環境來說,除了具備素質過硬的創業者,不斷自我完善的資本市場,寬容開放的文化氛圍也很重要。
創業可以失敗,但不要浮躁
技術系統和社會系統是相輔相成的,很多時候,人們更看重技術系統,忽視社會系統。在歐洲,失敗是一種恥辱,有創業者失敗后自殺;在美國,失敗是一種經歷,許多人把創業失敗當成自己的成人禮。排除歐洲相對嚴厲的針對破產的法律,傳統與保守確實是創新創造的敵人。
中國也在營造開放寬容的創業環境,李群在接受采訪時也提出,要對失敗寬容。不過除了相對寬松的文化氛圍,中國依然存在頗具中國特色的創業氛圍。最近幾年,產業界特別喜歡看行業大佬被小弟掀翻在地的案例,許多人用“降維打擊”、“價值網絡”、“顛覆式創新”之類超炫的詞語來評價。動輒顛覆,還是迎合了中國人骨子里的老毛病,浮躁、短視、投機,總想著一招制敵、一蹴而就、一勞永逸,就像古典武俠描繪得那樣,懵懂小子懵懂間獲得絕學,亂拳打死老師傅,“風口說”更是這種心態的典型代表。
就算有企業抓住了火花型的機遇,在一瞬間產生了巨大的能量,但最終都要找到一條平穩的增長通道。在歐洲,創業成功需要幾百年,美國人把這個過程縮短到幾十年,在世界范圍內,似乎把這個過程縮短為幾年的條件并未出現,一方面求全責備,一方面急于求成,這種心態依然會傷害創業中的人。既然中國人這么聰明,可能欠缺的火候就是一點點苦功夫、慢功夫、笨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