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韶天
每一代創業者都擁有屬于自己的主題。他所選擇的項目、他所從事的領域,站在錢穆老先生航拍式大歷史觀格局下,對比、俯視不同年代的創業群體,就算是商業世界的啖頭湯者,都難以超越他所生長和生活的時代。
拋開“理想”、“情懷”這些高大上的理由,我和創業者吳鑫銘的訪談緣起于他想借媒體宣傳一下自己在做的事兒,而我正對90后創業者的內心世界充滿好奇。
縱然當下中國需要源源不斷的創業、創新,去完成經濟活力重塑的歷史使命,但是《創業維艱》已經把這是一件多么辛苦而且成功概率極低的事兒說得明明白白。
在一個企業家精神和完全信用經濟尚處初級階段的經濟體中,商業本身以及圍繞在商業周邊那些層出不窮的變動性和積習難改的硬骨頭,都足以令已經取得不菲成就的商業人士如履薄冰、夜不能寐。更何況蕓蕓多數尚欠人生經驗、也更加不可能占據商業世界核心要素資源的90后們。
涉足一個“能力需求大雜燴”的冒險者游戲,你想清楚了嗎?這件事兒能走多遠呢?你知道未來的目標在哪兒嗎?
“其實我不知道,也沒想那么多,我們只是想把現在做的事兒拼盡全力做到極致,未來向何處去,我們已經進來了,市場會告訴我們的。”
一臉認真的吳鑫銘讓我猛然記起一句話,“如果是一塊兒炭,它終究要燃燒!”一切疑問好像突然間就釋然了。
無論這塊炭能給世界帶來多少光和熱,但它畢竟首先照亮了自己。
“C”端的商機
今年24歲的吳鑫銘第一次出現的時候,高、瘦、白凈、文氣,一個表面看起來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大男孩,毫不避諱地指著自己白色T恤衫上的卡通形象說,“這是我注銷的那個公司自己設計的形象。我們現在沒有公司,但有意向再注冊一個了”。
吳鑫銘團隊在做的事兒,對有些人來說簡單到一句話——一家基于移動端的第三方微信托管服務平臺;但對另一些尤其是對“移動端”理解得不夠順溜的人,就得多解釋幾句,通過設計“接口”幫助有后臺數據庫功能的企業接入移動端大鱷微信的功能平臺,實現企業在手機端的推廣、管理、服務、成交功能,“姑且把它叫做小微企業移動端的信息化吧。”
在規模以上企業,信息化戰略是定義一家企業現代化程度的考量指標之一。有實力的大企業不惜重金購買專業軟件,或者向綜合信息服務商定制滿足企業個性化管理需求的設計系統,但大多數小微企業是沒有實力享受這種服務的。吳鑫銘把前者叫做“B”端,而后者被定義為“C”端,無論是家小微企業還是個個人。
2013年借助農歷新年社交季的喜慶氛圍,微信搶紅包游戲迅速鎖定幾乎每一臺知道這個小游戲的智能手機。方興未艾的中國移動互聯網浪潮,開始在13億人中以病毒傳播的速度多點蔓延。
通過娛樂社交攢足人氣兒、完成支付捆綁功能之后,微信迅速推出一系列商業企圖明顯的商家功能。親身體驗到移動互聯橫掃一切的大勢所趨,幾乎每家傳統企業都不得不思考如何將PC端的網上功能優化到移動端,而更具商業前瞻意識的企業已經開始考慮,可不可以嫁接移動大鱷微信的影響借勢營銷自己。
2013年夏天畢業的吳鑫銘就是在2013年底的那年冬天,通過做軟件開發的朋友,接觸到“C端”需求這個幾乎空白的商業機會的。“我們做的就是微信和小微企業之間的橋梁。”
第一筆單是吳鑫銘的親表哥提供的。
作為一家在青島開了三家連鎖瑜伽館的館主,同時運營這三個店的日常管理,“表哥總覺得不方便”。雖然三家店面后臺執行的會員數據庫異店同步,但新課程通知和發布功能、活動推廣功能、宣傳推介功能、會員即時意見反饋和處理功能,都沒有辦法即時實現。
現在,廣為熟悉的企業自媒體平臺所能具備的所有功能,吳鑫鵬都在一年半以前有選擇性地幫助表哥實現了。瑜伽館的所有運營情況后臺一目了然。
也就從瑜伽館開始,吳鑫銘發現臺球廳、小旅館這些消費市場的中間力量特別愿意接受自己的“第三方平臺改造計劃”。
一單單積累下來,這個“一吳+兩王”的創始團隊運行超過18個月,依然穩定如初。“他倆一個是我的高中同學搞軟件開發,一個是我的發小和我一起做市場。原本都在很好的軟件公司,但是我們就是想一起做點事。”
雖然隨著技術升級和信息公開,這個領域的盈利呈下降趨勢,“但微信的端口無法滿足所有企業的個性化需求,我們的編程和設計、優化力量還是很受c端認可,所以生意依然不錯。”
探索我自己
每一代創業者都擁有屬于自己的主題。他所選擇的項目、他所從事的領域,站在錢穆老先生航拍式大歷史觀格局下,對比、俯視不同年代的創業群體,就算是商業世界的啖頭湯者,都難以超越他所生長和生活的時代。
90后生人的這一代,被互聯網觀察者稱為“中國互聯網時代的原住民”。他們很早就接觸到互聯網,伴隨互聯網的海量信息成長,對世界的認知和學習能力與之前任何一代的“童年成長方式”根本不可同日而語。
在互聯網的世界,90前需要努力習得和了解的智慧,是90后從小生活和習慣的。表里之別,這是一種天然的“不公平”的競爭,90后基因中帶有的這種先天優勢,一再解構50后、60后、70后幾十年的經驗積累。90后的別具一格的商業思維,也成了投資大佬看不懂卻不敢不投的獨一份兒。
1991年出生在山東淄博的吳鑫銘正是其中一員。
讓人好奇和擔心的是,一個一無核心技術、二無專利能力的商業實踐,僅僅憑借風口上的機會究竟能飛多久。
吳鑫銘顯然比我樂觀。
“移動互聯網是大勢所趨,我們看好這個領域,現在就是卡位。市場需求會把我們帶向我們要去的地方。”商業目標很模糊,但這畢竟是屬于互聯網的時代。
與情投意合的人做有意義的事兒的吸引力,遠遠大過服從權威獲得現實利益帶來的滿足感;對財富的終極目標是生活上不用為錢操心,而當下“比一般白領好很多”已經讓吳鑫銘沒有什么不滿意的;單純地想把自己在做的事做好和做到極致,對未來既不擔心也不著急見到答案;家庭經濟狀況普通但從小未體會過生存壓力,所以對世界的興趣和好奇、對個人自我實現的要求和欲望,尚難以被外部物質世界的引誘所動搖……
“我了解我自己,我是個能把論壇、網絡、與人溝通中發現的需求商業化的人”。青島科技大學材料化學專業畢業,吳鑫銘對網絡編程計算機技術其實根本外行。“但是我在學,在了解這個行業的前沿方向和實際需求,我們已經在摸索升級和獨立開發。”
為了團隊穩定發展,吳鑫銘還專門研究過創始團隊股權激勵、稅務登記、團隊管理、《公司法》等等創業需要的方方面面的儲備。“創業需要什么我就學什么”。
其實從大四游說當教師的父母放棄考研,畢業之后最終決定自己單干開始,吳鑫銘就知道他要什么,“我對談項目、市場營銷感興趣。”
這種對自我優勢的準確認知和堅定持有,正是商業人格初步顯露的端倪。但在這之前,“我大學四年做過的所有事,都是想要探索我究竟適合什么。”
創業心,修行心
“你都不知道我現在愛看什么書”,跟我說這句話的時候,24歲的吳鑫銘顯得很是不好意思,有點生怕被人誤解或者取笑的意思。他緊跟上解釋,“心靈雞湯那樣的東西對我根本不管用,從初中就看早免疫了,只有禪學才能讓我的心安靜安靜”。
一個年輕人渴望從禪學當中獲得什么?與其說求的是浮躁心靈的慰藉,不如說是脫離愚昧的智慧與力量。
激變的時代,不用解構權威、權威已被時代消解;畢竟20多歲出頭的年紀,青春尚未完成最后的儀式,總離不開迷茫佐味。
“我的大學如果用兩個字總結就是迷惘。如果不迷惘就不會選擇材料化學專業了。”
但是,6年后,24歲的吳鑫銘已經可以很清楚地讓人從他認可的格言中,體會到某種愿賭服輸的擔當意識,以及面對同齡人的自信。
“為過程鼓掌,為結果埋單。”這是一種理性而明確的結果導向的做事風格。
你會為了利益做出的最大犧牲是什么?“商業不就是生意嘛,不做就是最差結果,不至于去出賣什么。”重視結果,但是卻沒生出讓人不適的激進感。
我問他“你可有認可的商業偶像?”他回答:“名人傳記也看了不少,但畢竟都是書上寫的,咱也沒見過。我佩服我的一位學長,這是我身邊的人,我想成為他那樣的人。有格局和眼界,做人處事讓人舒服。”
創業終究是場修行。兄弟情義和團隊利益如何擺平?“按貢獻和重要程度,給工資,但是我們也有期權。至于性格方面,雖然我也會有不喜歡的人,但是和我不兼容的人還真的挺少的。”
24歲創業18個月的吳鑫銘說,“現在的我只是一名探索者,一個通過商業世界來探索我自己的人。”
少年持重,未來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