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文慧
[摘要]關于“保路運動”,無數史料將其視作武昌起義的導火索,認為其為武昌起義的爆發提供了機遇,也創造了條件。然而在彼時一系列的斗爭、轉變以及革命發展過程中,1911年8月于資州召開的“羅泉會議”在不經意間成為了加速整個運動開展的“催化劑”。百年歷史對羅泉會議的召開給予了高度的肯定和評價,本文將通過對保路運動期間,革命派所起到的作用進行分析,進一步討論四川保路運動中羅泉會議的歷史地位。
[關鍵詞]四川保路運動;羅泉會議;革命派
羅泉井是一座位于四川資中縣(古稱資州)的歷史名鎮。1911年,中國同盟會成員在此召開了一次留于青史的會議,就是“羅泉會議”。該會議明確了“利用保路名義,開展武裝反清斗爭”的方針決策,間接促使保路運動以最快的速度發展成為武裝反清斗爭,加速了整個清王朝的滅亡和封建帝制的結束,并推動了我國民主革命的進程。
一、革命派在保路運動中所起的作用
兩次鴉片戰爭結束以后,清政府統治下的中國半殖民地化在繼續加深。隨著西方列強的進一步入侵,中華民族與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國內各階級之間的矛盾都處于空前激化階段。在這種情況下,以孫中山先生為首的資產積極革命派開始集中力量致力于兩件事情的進行:一是宣傳革命思想,二是著手建立資產階級革命團體。
1894年10月,中國第一個資產階級革命團體(興中會)在美國檀香山建立;1904年,光復會和華興會分別成立于上海和長沙;1905年7月,興中會、華興會、光復會三者聯合組成中國同盟會,并使之成為全國性的革命組織。資產階級革命派自形成以來,一方面從政治思想角度批判改良派的反動理論,一方面通過發動一系列的武裝起義,引發全國性的革命狂潮。同時在四川,革命派抓住時機通過和立憲派的合作,促使保路運動由“爭(和平爭路)”到“爭(武裝斗爭)”,為整個保路運動的完成提供了強大的后備支撐和有利條件。
二、羅泉會議概述
關于羅泉會議、乃至保路運動的出現,歸因于清政府1911年將川粵漢等地的鐵路收為國有,借以出賣給英法德美四國銀行團的昏庸行徑。四川人民出于對清政府賣國行為的抵抗,掀起了規模巨大的保路運動,震驚了清政府。但是由于活動的領導者也就是立憲黨人所采用的“文明爭路”、“哭訴乞求”的保守方法,導致清政府對此無動于衷,反而繼續施壓,以致保路運動一時陷入僵局、無法進展。
也就是在這種情況下,該年8月4日深夜,四川保路運動的組織領導者,同時也是同盟會員及舊民主主義革命家的龍鳴劍、陳孔白和王天杰等與川西南路眾多哥老會首領聚集在資州羅泉井鎮,召開了著名的“羅泉會議”。究其內容主要有這樣幾方面:首先分析了當前全國保路運動的整體局勢,進一步討論今后的斗爭方式;其次決定了組織同志軍,并以保路的名義開展武裝反清斗爭;再次,針對武裝起義所涉及到的軍紀糧餉、敵我情報以及槍彈來源等問題作出了細化,并提出了五項決議;最后明確了全四川武裝起義的組織領導人員。
羅泉會議結束之后,四川各地的保路運動進一步開展,并得到群眾的廣泛支持。由于革命黨人同時借助了各地幫派的力量,四川省的保路運動很快發展到140多個州縣,參與起義的群眾多達十萬人。9月25日,隨著同盟會成員王天杰、吳玉章在四川省榮縣正式宣布獨立,辛亥革命的“槍聲”中第一個地方性革命政權正式成立,由此標志著反清武裝起義覆蓋全川。
三、羅泉會議對四川保路運動開展的推動意義
羅泉會議的召開從一定意義上來說,揭開了整個四川武裝起義的序幕。會上所做出的一系列重大決定,不僅在最短時間內改變了保路運動的斗爭方式,更從根本意義上改變了其斗爭的性質及目標。保路運動從最開始的游行示威發展到罷市罷課,從最初的爭取路權發展成為反對帝制反抗清王朝的革命運動,在全四川范圍內得到了愈加廣泛的支持,一舉“點燃”了全四川武裝斗爭的燎原之火。也就是在羅泉會議的精神引導下,全川各地武裝起義熱烈呼應,革命烈火成燎原之勢得以迅速鋪展開來,成為打擊清政府的強大力量,有力地推動了整個中國武裝革命形勢的發展與轉變。
孫中山先生在日后回憶中,對四川保路運動的重要性給予了高度評價——“若沒有四川保路同志會的起義,武昌革命或者要推遲一年半截的”。而羅泉會議的召開不僅為四川武裝起義提供了充分的思想和組織準備,還更進一步地將保路運動直接推向了反清武裝運動的斗爭之中。可以說保路運動之所以能夠由原定的保皇改良主義轉變為反清的民主革命,與羅泉會議的召開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羅泉會議亦成為中國民主革命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參考文獻]
[1] 宋國英.試析羅泉井會議在保路運動中的重要作用[J].四川文物,1991(04) .
[2] 戴執禮.《四川保路運動史》若干問題之商榷[J].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3(03) .
[3] 陳廷湘.1911年清政府處理鐵路國有事件的失誤與失敗——以四川為中心的保路運動歷史再思[J]..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