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朝清,黃志平,林 霖,黃智華,丁小軍(贛州巿人民醫院超聲科,江西 贛州 341000)
腦卒中發病機制復雜、發病誘因也較多,發病時臨床表現主要為頭暈、肢體麻木,意識模糊等。其起病較隱蔽,發病后病情變化較快,有研究[1]顯示:頸動脈斑塊的形態及斑塊致頸動脈狹窄程度和腦卒中之間存在緊密的聯系,即頸動脈不規則型斑塊及狹窄程度≥50%的患者誘發腦卒中的概率高。為了探討彩超對頸動脈斑塊形態及狹窄程度與腦卒中的關系,本文回顧性分析227例臨床確診為腦卒中患者的彩超表現,并與230例健康體檢者作對照,現報告如下。
選取2013年3月至2014年9月,在贛州巿人民醫院確診的227例腦卒中患者(腦卒中組),均行彩超檢查,男124例,女103例,年齡40~66(56.7±0.8)歲,病程1.2~6.5個(4.2±3.1)個月。以同期經體檢、心電圖和常規超聲檢查正常的健康者為對照組(230例),男130例,女100例,年齡49~84(59.3±1.2)歲。2組性別、年齡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2組對參加本研究均知情同意,且經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2組均進行彩超檢查:采用PHILIPS iU22或西門子S2000彩色多普勒超聲顯像儀,對雙側頸動脈斑塊的形態及狹窄程度進行評價。頸動脈斑塊形態分為規則型和不規則型(含潰瘍型斑塊):規則型斑塊指斑塊表面纖維帽結構完整及內部回聲均勻;不規則型斑塊指斑塊表面纖維帽結構不連續及內部回聲不均勻;潰瘍型斑塊即斑塊表面纖維帽結構破壞及形成彈坑狀凹陷。根據北京宣武醫院頸動脈狹窄程度的診斷標準將其分為狹窄程度≥50%和<50%[2]。
采用SPSS 13.0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數資料和計量資料分別采用χ2、t檢驗進行比較。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腦卒中患者潰瘍性斑塊和斑塊狹窄處血流表現見封四圖1。腦卒中組中雙側頸動脈斑塊形態不規則發生率高于對照組(P<0.05);腦卒中組雙側頸動脈狹窄程度≥50%的發生率高于對照組(P<0.05),表明頸動脈斑塊合并潰瘍亦是腦卒中發病的高危因素,見表1。

表1 2組斑塊形態、狹窄程度比較
腦卒中主要是由于患者腦部組織局部血流量減少或者完全中斷,腦組織發生缺血缺氧,并引起神經細胞產生損傷引起,腦卒中在老年患者中發病率占70%~96%[3]。該病缺乏理想的診治方法,臨床漏診率或誤診率較高,因此,研究彩超對頸動脈斑塊形態及狹窄程度與腦卒中的關系具有重要意義。
頸動脈粥樣硬化性狹窄和腦卒中關系密切,其機制可能是:1)患者發病后斑塊出現脫落,從而形成栓子,造成患者顱內動脈發生堵塞;2)狹窄遠端腦血流處于低灌注狀態。規則的斑塊不容易產生栓子,但是,對于不規則斑塊患者而言,由于斑塊表面纖維帽不完整從而造成引起血流沖擊誘發栓塞性梗死;再加上患者發病后未得到有效的治療加劇了病情發生,提高了臨床病死率。因此,臨床上當在人體內形成不規則的斑塊造成患者頸動脈狹窄程度≥50%時,狹窄處的血流量將迅速增加,使得斑塊表面受到較大的血流沖擊力,且斑塊不規則患者誘發潰瘍、出血及破裂而脫落等發生率越高。如果患者兩種機制疊加后將大大增加了腦卒中發生率[4]。本研究結果顯示:腦卒中227例中191例斑塊形態不規則占84.1%,高于對照組(10.9%)(P<0.05);163例狹窄程度≥50%占71.8%,高于對照組(3.0%)(P<0.05),此結果和文獻[5]的觀點類似。腦卒中患者中頸動脈斑塊主要以不規則、不均質性回聲斑塊為主,如果得不到積極有效控制將誘發潰瘍等增加腦卒中發生率。
彩超能夠清晰地確定患者頸動脈內斑塊位置、范圍以及病灶類型。有研究[6-7]顯示:頸動脈不規則型斑塊及狹窄程度≥50%能夠增加腦卒中以及腦卒中復發發生率,通過彩超能夠為臨床上診斷、治療等提供科學依據,在治療過程中也可對患者進行病情的動態監測,可以準確預測斑塊的穩定性,預測腦卒中的發生率。
綜上所述,腦卒中發病率較高,臨床上采用彩超能夠顯示頸動脈內斑塊位置、類型及狹窄程度,能夠為腦卒中疾病的診斷、治療等提供科學依據。

[1] 盧偉,趙水平,胡治平,等.腦梗死與腦出血患者急性期血脂及血清脂蛋白的臨床觀察[J].醫學臨床研究,2006,23(3):347-349.
[2] 陳偉偉,王擁軍,胡盛壽,等.《中國心血管病報告2013》概要[J].中國循環雜志,2014,29(7):487-491.
[3] 王國平,宋笑凱,李淮玉,等.進展性腦卒中的臨床與影像學研究[J].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2009,11(1):42-44.
[4] 張曉紅,段星星,朱文暉,等.增強型能量多普勒成像技術對頸動脈粥樣斑塊穩定性評價及其對腦梗死的預測價值[J].中國全科醫學,2010,13(18):2054-2056.
[5] 華揚,何文,段云友.血管超聲檢查指南[J].中華超聲影像學雜志,2009,18(10):918-920.
[6] 張科芝,徐達華,高潮,等.高血壓患者大動脈彈性與頸動脈病變的關系[J].安徽醫藥,2011,15(2):172-174.
[7] Touboul P J,Hennerici M G,Meairs S,et al.Mannheim 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 and plaque consensus(2004-2006-2011).An update on behalf of the advisory board of the 3rd,4th and 5th watching the risksymposia,at the 13th,15th and 20th European Stroke Conferences,Mannheim,Germany,2004,Brussels,Belgium,2006,and Hamburg,Germany,2011[J].Cerebrovasc Dis,2012,34(4):290-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