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春佳(江蘇省常熟市徐市中心小學 江蘇常熟 215535)
?
小學體育“主體、和諧、發展”的教學新模式初探
穆春佳
(江蘇省常熟市徐市中心小學江蘇常熟215535)
長期以來,傳統的教學模式主要關注教師的教,忽視學生的學,重視知識技能的傳授,忽視能力的培養,忽視學生學習中的非智力因素。其主要原因是缺乏對學生生命的完整理解,把學生看作是抽象意義上的客體。面臨新世紀的挑戰,“主體、和諧、發展”的教學新模式,確立了全新的教育理念——關注生命,用動態生成的觀念,不僅關注學生認知方面的深化與擴展,而且深入到了學生內心的體驗和感悟、情感和意志等非理性成分,使體育課堂煥發出生命的活力。
體育課堂生命活力主體、和諧、發展
DOI:10.16655/j.cnki.2095-2813.2015.30.073
2011版《小學體育課程標準》指出:教學要以人為本,讓學生生動、活潑、主動的學習,關注個體差異與不同需求,讓每個層次的學生都能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從中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同時在學習活動中,要使學生學會自主學習和小組合作,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此,筆者在教學中力求擯棄那種傳統的教學框架,從更高的層次——生命的層次,用動態生成的觀念,重新全面地認識課堂教學,構建新的課堂教學模式,即“主體、和諧、發展”的課堂教學模式,它所期掣的實踐效應是:讓體育課堂煥發出生命的活力。
所謂“主體”即在教學活動過程中,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主體參與能力,使他們成為學習的主人,變“受我學”為“我要學”。所謂“和諧”主要是指活躍課堂教學氣氛,培養學生學習的主體性、積極性、創造性,營造出良好的、平等的、和諧的師生關系。所謂“發展”就是在和諧的課堂氣氛下,學生通過主體參與,實現其智力、情感及其他方面的全面發展。
教學過程的3個階段又有5個教學環節。即:(1)創設情境,主體準備;(2)目標導向,主體調動;(3)質疑問難,主參與;(4)引導探究,合作互動;(5)效果檢測,充分發展。要求見表1。
“主體、和諧、發展”的課堂教學模式的功能與傳統教學模式的不同之處是實現了5個方面的轉變:(1)從對教學結果的關注轉向對教學過程的關注。衡量教學效果的好壞不再只看學生獲得知識多少,而更重要通過教學過程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灌輸與啟發的對立走向教書育人的統一。(2)從對知識傳授的關注轉向對知、情合一的關注,由知、情對立走向知情統一。(3)從對少數人的關注轉向所有學生(尤其是差生)的關注,即關注“優秀”又關注“平等”的共同提高。(4)教學方向由單純的技術傳授向培養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做事、學會做人的方向轉變。(5)由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轉向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由教師與學生的對立轉向教與學的統一。
表1 3個階段5個教學環節內容
心理學指出,只有當學生有了學習的需要和愿望,才會有一種推動自己去學習的心理力量,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活動。為此,在教學中筆者特別重視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主體參與欲望。
2.1創設問題情境,激發認知興趣
任何思維活動都是從提出、發現問題開始,以解決問題而告終,正如魯賓斯坦說:“思維通常是由問題情境產生的,并且從解決問題情境為目的?!碑攩栴}提出,觸發如同競賽一樣的激勵情境時,學生往往目的特別明確,興趣非常濃厚,求知欲十分強烈。例如:教“象行”教材時,把“象形”動作要領通過語言概括為一首兒歌:“我學人家走,俯撐直腿臂,身體左右移,腳可同離地”。使學生建立明確動作概念,當“象行”教學任務將完成的時候,可進一步創設研究問題情境,激發學生在課外閱讀中尋找答案,討論研究,并向學生介紹一點關于大象的有趣知識……教學中,筆者經常聯系生活實際,設計問題情境,使學生有“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之感,自始至終主動、積極參與學習活動。
2.2獲得成功體驗,予以激勵評價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激發學生的認知興趣,而且要讓學生在自主學習中獲得成功,才會真正的、內存的、高層次的愉悅,產生強大的內部動力以爭取新的更大成功。因此,在教學過程中,筆者根據不同層次的學生,對他們在認知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成功,及時、恰當地給予不同程度的激勵與評價。例如:在三年級前滾翻教學中筆者改設了由易到難的四種練習:(1)有斜坡的前滾翻(要求頭后部著墊,團身起立);(2)正常的前滾翻(要求同第一組);(3)有寬度限制的前滾翻(要求在第三組基礎上,不分腿,才有一定的遠度支撐,完整滾翻)。這樣,不僅讓每個層次的學生在最近發展區都能得以相應的發展,獲得成功的喜悅。同時,使那些基礎較好的學生有了更大的施展空間。
2.3建立一種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
要建立一種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師生關系要將傳統型轉換為現代型,首先,教師要把自己擺到學生和人格平等的位置上,關心、愛護學生。其次,教師要深入學生、了解學生、關懷學生,和學生打成一片。在教學過程中,從正面引導學生,以表揚為主,多鼓勵、尊重、理解、寬容每一位學生。只有這樣,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才能形成,學生才會喜歡上你的課,師生的生命力在課堂中才能得到充分發揮,課堂才會煥發出生命活力。
(1)從教學目標來看,此模式不僅能夠全面完成教學大綱的規定的任務,而且注意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培養學生的非智力因素,使學生能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質。
(2)從教學過程來看,不僅強化了主體意識,使課堂活起來,使學生動起來,變學生被動地接受為主動地汲取知識,而且筑建了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形成了良好的學習氛圍,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3)從教學對象來看,不僅面向全體學生,使每個智力正常的學生適應進一步學習的需要,而且根據學生心理發展的不同水平、不同特點,讓每個學生找到了“最近發展區域”得以發展,因此,因材施教得到最大限度的發展與提高。
總之,在小學體育教學中實施“主體、和諧、發展”的教學模式,教學過程不再是一個機械的、程式化的、嚴密的組織形式,而且一個洋溢生命活力的動態的生命的流動和交融的過程。學生不再是一個個抽象的客體,而是活生生的生命主體,這對于全面培養學生各方面能力,全面推進素質教育起到了積極作用。
[1]商輝.淺談如何在小學體育教學中培養學習興趣[J].體育世界:學術版,2011(2):66.
[2]陳玉鳳.小學體育教學內容的選擇原則[J].體育世界:學術版,2011(5):43-44.
[3]高靜.淺談小學體育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集體效能[J].技信息,2011(22):10-13.
G8
A
2095-2813(2015)10(c)-007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