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鵬
到銀行取款,因工作人員的失誤,市民王女士多收了1萬元。她當時沒吭聲,事后也不肯返還多領的錢,被銀行告上法庭。3月26日,河南省鄭州市惠濟區法院判決,王女士屬于不當得利,應返還1萬元。
雖然王女士多收銀行錢并不是因為自身過錯,但工作人員失誤并不能成為王女士拒絕歸還1萬元多收款的理由。
首先,從道德規范上來說,“不屬于自己的錢物不能要”這是一個最起碼的道德標準。王女士理應發揚這一道德傳統美德,歸還多收銀行的1萬元錢。
其次,從法律層面來講,我國法律有“不當得利”的相關規定。比如《民法通則》第九十二條規定:“沒有合法根據,取得不當利益,造成他人損失的,應當將取得的不當利益返還受損失的人”。而對“不當得利”,相關法律規定界定為:“指沒有合法根據,或事后喪失了合法根據而被確認為是因致他人遭受損失而獲得的利益,應負返還的義務”。王女士多收的l萬元錢,明顯屬于“不當得利”,是需要返還給銀行的。
此外,王女士拒絕歸還的理由,以及其他網友質疑銀行做法的理由,顯然是受此前“錢款當面點清,離柜概不負責”的銀行霸王條款誤導。但事實上,所謂的“離柜概不負責”并沒有法律依據,甚至是完全與相關法律規定相悖的。比如網友質問的問題“如果是銀行多收了王女士1萬元,后果會怎樣?”對此,王女士需要提供有效證據,銀行也有必要配合調查。如果“銀行多收1萬元”被認定是事實,同樣是需要退還的,銀行并不會因為“離柜概不負責”的自定霸王條款而免責。
值得我們反思之處在于,銀行自稱“弱勢群體”,但在普通儲戶面前,銀行弱勢的說法無疑是自打耳光的,儲戶才是真正的弱勢群體。但不管誰更弱勢,一方面,銀行需要改進工作,需要加強管理,需要堅決摒棄“離柜概不負責”的傲慢服務態度,需要少點失誤,少為儲戶制造種種麻煩:另一方面,作為更弱勢的儲戶,不能輕易向銀行的傲慢態度、霸王條款等低頭,要學會運用法律武器,來維護自身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