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鵬
16年前,韓先生用兒子的乳名“明明”在中國工商銀行存款8萬余元,可之后銀行業實行了個人存款賬戶實名制,如今想取取不出來。無奈之下,韓先生將自己存款的銀行訴之法院。3月5日上午,北京海淀法院公開開庭審理此案。
銀行拒絕支付存款的理由無非兩個:一是韓先生無法提供銀行賬戶名“明明”的有效身份證明;二是如果這筆存款的真正所有人不是韓先生,那么銀行兌付這筆存款,無疑將會有被真正所有人索賠的風險。
當然,銀行出于身份核實、弄清所有權、保護自我的目的,要求韓先生提供有利于自己的證據,這可以理解,也無可厚非。但銀行卻不能因此就拒絕兌付這筆存款。理由也有兩個:一是韓先生并非沒有證據證明存款為自己所有。至少,韓先生所持有的,銀行為其出具的存款憑單就是最主要的證據。二是韓先生存款的時間是1996年,那時候存款并沒有要求實名制。而到了2007年,央行等部門才聯合發文提出相關實名制規定。按照“法不逆及既往”原則和物權原則等,銀行當履行“存款自愿、取款自由、存款有息”的經營原則兌付存款本息。
此案中,韓先生確實存在一定疏忽與過錯。比如在國家政策變化之時,韓先生沒有及時對存款進行實名制轉存,也沒有進行相關取款等處理。但這個政策變化所造成的風險和成本,明顯不應該由儲戶單獨來承擔。
而且事實上,銀行在此類問題中的責任明顯要比儲戶更大。比如一者,在政策變化之時,銀行理應及時通知并督促韓先生進行存款實名制修改,要求其到銀行進行身份信息登記等。但銀行似乎并沒有做好這項工作,其理應承擔失職的責任與風險。二者,存款實名制之后,審核儲戶身份等,這是銀行責任。而對政策調整之前的匿名存款,儲戶有義務自證所有權,但銀行更有義務和責任去審核存單真假,去核實原存款所有人與現申請支取人之間的關系。然后在登記與核實申請支取人身份信息的基礎上,兌付存款!
總之,銀行不能將舉證責任完全推給儲戶自己。至少,除了有法律法規明文約定的情況之外,銀行在確實儲戶的存單是匿名,而且絕對為真的情況下,就有了依據合同原則與契約精神等兌付存款的義務,而沒有拒絕支付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