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5日是銀行發售大額存單的第一天。各大銀行的支行網點大額存單“成績單”并不好看,有的支行網點只成交了一兩單,有的網點甚至沒有成交。了解、購買大額存單的儲戶也不多。
15日有媒體采訪,讓預測一下大額存單第一日發售的情況,筆者的回答是不看好,特別是不看好個人投資者購買大額存單。根據何在呢?必須從大額存單的本質說起。
大額存單不是中國的發明,而是起源于美國上個世紀60年代以后。當時,為了逃避1933年銀行法的Q條款限制,即:關于存款利率上限的限制,銀行創新出了大額可轉讓存單。這個金融工具的核心在于價格采取市場化定價,以突破存款利率上限制約。至于其可轉讓的流動性以及可抵押、可作為一般存款受存款保險制度保護等,與市場化定價相比都是從屬的。
然而,6月15日包括工農中建四大行在內的9家銀行第一次發行大額存單卻受到投資者冷落,原因在于脫離了大額存單的本質屬性,即:背離了市場化定價機制,仍然采取坐在辦公室里臆想的管制利率定價做法。就在15日前夕,就有市場消息,9家銀行率先發行大額存單的利率是在存款基準利率上上浮40%。結果,15日發售時果不出所料,清一色的上浮40%。這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如果按照市場法制理念分析,涉嫌幾家銀行合謀壟斷對大額存單進行定價。這是完全違背市場法制的,也是市場之大敵。
另一種是監管部門即央行可能進行了所謂窗口指導,比如:要求大額存單利率上浮比例不超過40%等等。此前,利率下調和擴大上浮至1.5倍時,傳說央行曾經要求商業銀行維持上浮此前的1.3倍。結果,沒有一家銀行一浮到頂。既然已經放開,已經朝著市場化軌道邁進,卻仍要行政手段干預和限制,這將是對金融市場、金融機構和投資者的最大傷害。
這種傷害已經體現在15日大額存單遇冷上了。試想,僅僅上浮40%,一年期存款基準利率為2.25%,上浮后利率為3.15%,而按照目前存款利率可以上浮50%的規定,一年期存款上浮后利率為3.375%,一年期大額存單低于0.225個百分點。與其購買大額存單,還不如直接存款呢?大額存單一年期收益比余額寶要低2200多元,比三年期國債第一年則要低4560元。余額寶隨存隨取的超強流動性,比大額存單變現能力強得多,而且可以1元起存,而大額存單最低限額為30萬元。根據銀率網統計,5月人民幣非結構性理財產品平均預期收益率為5.06%,再加上目前股市上漲吸引了大量投資者。大額存單利率上浮40%根本沒有任何競爭力。原因在于背離市場,沒有真正按照市場資金價格定價所致。
反映出的深層次問題是,長期在準計劃價格的管制利率環境下生存的商業銀行,沒有接受過真正市場機制洗禮,在市場定價上基本沒有經驗或者根本就沒有做好市場調查,而是沿用以往思維坐在辦公室按照過去計劃經濟做法胡亂杜撰出一個大額存單價格就投放市場了,結果是市場完全不買賬。這個教訓是深刻的。學會在真正市場經濟機制里游泳是監管部門和商業銀行眼前最迫切的任務。
筆者建議,既然存款利率上浮比例已經擴大到1.5倍,既然大額存單定價是完全市場化的,那么,監管部門就不要再指手畫腳,不要任何所謂的窗口指導。放手讓商業銀行真正按照市場資金價格來定價自己發售的大額存單利率。這樣,一方面能夠真正提高大額存單的市場競爭力,得到市場和投資者認可,更重要的是使得真正成為倒逼利率市場化改革的最后最鋒利的一把利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