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足經濟視角下的農業經營模式
在全球環境污染嚴重、資源消耗加劇、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下,農業生產通過什么方式實現可持續,將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與保護環境、遏制污染、維護生態系統形成良性平衡,是全球性的重大課題。“適足經濟”讓人們對農業生產經營方式的認識有了新的視角。從“適足經濟”的概念出發,本文專家提倡農業生產經營方式應該是綜合性農民組織的形態,就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圍里頭,農民合作組織不僅僅做生產服務,還要做全產業鏈的一些服務。

孫炳耀
中國社科院社會學所副研究員
北京農禾之家咨詢服務中心理事
我們現在講發展可持續農業、生態農業,但是現實情況是在這兩種農業經營模式下,農產品的質量不穩定,問題主要出在了銷售環節。現在出現了社區支持農業經營模式,這種模式讓生產者和消費者實現了直接對接,減少了中間環節,通過雙方的信用達成交易。今天,有一種新的視角,讓我們對現階段農業經營模式有了新的認識。那就是適足農業,它跟傳統農業,特別是西方一些大規模農業都有很多不同。
傳統農業是自然經濟而不是產業經濟,我們出發點是傳統的農業。在傳統農業經營中,經營主體是單個的家庭。實際上,傳統農業是以自給自足的方式存在的。在傳統農業中,社會分工表現得很微弱。在家庭里面實行的是自然分工,就像過去講的男耕女織。在這樣一種自然的經營模式下,勞動力,特別是男性勞動力成為家庭主要的核心,所以這種農業模式跟中國傳統的人口再生產是相匹配的。人口增長主要是受到食物的限制,而食物的增多就需要多生產,多生產就需要更多的勞動力,特別是男性勞動力。因此,在中國歷史上有這樣一種現象:人口增長速度遠遠超出了土地增長的速度。這樣就產生了矛盾——也就是人地矛盾,這種矛盾是在自然經濟下的農業模式中形成的,它的產生帶來了社會的變革。
在人民公社時期,出現了農業的產業化經營,它的主要形式是農業的集體化。但是,在70、80年代初,經濟體制改革以后,農業生產模式又重新恢復到以家庭經營為基礎。這是一種新的農業經濟體制,也就是土地所有權加上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這樣,家庭重新成為基本的農業生產單位。此后,家庭經營不再是自給自足,開始朝著商品化生產轉化。
80年代,農產品普遍匱乏。市場上對農產品的需求很大,這時候一些專業戶發展起來,他們圍繞市場需求進行生產,出現了商品化的生產活動。商品化生產,主要還是集中在一些經濟作物上,特別是養殖業上。一些專業戶因為在生產經驗技術上積累非常快,他們很快成長了起來。他們的生產活動成為了商品化生產,他們也成了農業產業化的先行者。
80年代,農業的商品化主要圍繞著省會城市或者地級市,主要是在做小范圍的地方市場。90年代,隨著整個物流業的發展,中國的農產品市場非常活躍且越做越大。90年代,在北京就可以吃到南方的菜,這個在80年代幾乎是難以想象的。而隨著物流水平的不斷提高及家庭條件的改善,90年代在北京就可以吃到全國的生鮮產品。
中國的市場,一直都是在國際市場環境中發展的,包括糧價也是如此。我們的農業模式、產業模式也是在全球化這么一個大環境里頭發展的。農業產業模式有幾個關鍵議題:第一個是經營主體的規模;第二個是經營主體的組織形態。包括集體經營、家庭經營、雙層經營(就是家庭經營與集體經營,或者以其他的集約經營相結合,就是解決“分”與“合”的關系)等,這是經營主體的組織形態。不同農業經營主體在產業鏈中的相互關系及農業產業采取什么樣的組織形態,最根本是取決于農業資源的配置。還是那幾大要素:勞動力、資本、土地、技術,這些要素怎么樣才能達到最優配置?這是農業產業模式的關鍵議題。
關于農業產業模式,現在有一種模式是現代農業。但是,現代農業并不是一種產業模式。很多人把現代農業和資本等同起來,為什么?因為資本農業從資本出發,有資本就可以實現比較大規模的經營,可以把最先進的各種科技應用投入到農業生產中,包括化肥、農藥、大型機械的應用等。技術應用可以大范圍地提高勞動生產率,在美國的農業生產中技術的力量體現得比較完整。美國的一個家庭農場靠著現代農業經營模式,它的規模可以達到3000—5000畝這樣一個規模。資本農業最顯著的一個特點就是利潤最大化,經營規模達到3000—5000畝也是利潤最大化的一個目標,這跟我們傳統農業、跟我們家庭的農業都有點不一樣。資本農業產業模式還有一種最典型的代表就是工業和工廠化的一些形態,現在資本農業往往就把它們看成是現代農業的方向和代表。
適足經濟,這個概念是泰國國王在90年代泰國爆發經濟危機時提出來的一個理論。它的核心是適度,所謂適度是各個方面之間的因素要平衡,取中庸之道;第二個就是合理。任何經濟行為都有外部效應,要盡量減少外部效應;第三個是抗風險可持續性。這是適足經濟的3個主要要素。適足觀點一般認為微觀可以研究各種行為,可以研究家庭、社區,甚至研究國家行為。筆者認為,適足也可以研究農業,研究產業。實際上,“適足”概念在其他領域也有相應的應用。比如,聯合國關于適足生活水準權的概念,就是類似“適足”的含義。此外,我國的經濟適用房或者社會住房等,也是講的適足經濟的概念。在國外也有相應準確的概念就是“適足居住權”。在我國,黨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黨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宏偉目標。實際上,小康社會也是一種適足經濟。這樣,用“適足”的概念我們可以從一個新的角度分析農業產業模式。
用適足經濟角度去看農業主體的規模、去分析農戶的農地,去分析家庭生產單位、農戶生產能力不足的情況下怎么樣去解決“小”與“大”的問題,“分”與“合”的問題,還可以用適足經濟的概念來分析整個農業產業鏈和產業形態。
2015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要堅持農民家庭經營主體地位,創新土地流轉和規模經營方式,培育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產業化龍頭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積極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但是,“適度規模”并沒有做出具體的界定,是一個比較模糊的概念。
從經營、勞動的規模來看,因為整個農業、農民的問題核心還是生存問題,包括農民進城務工城鎮化,這些都是農民為了生存所做的選擇。從生計角度來看,適足農戶應該是怎樣的一種規模?首先可以從他的收入的結構、生活水平來看。
從收入看,我們都知道中國農民收入的變化情況。改革開放之初的10年里,農民的收入增長比較快,比城市居民收入增長的比例還要高。因為當時市場上對農業產品需求旺盛,這樣就刺激了農業的發展。80年代,農民的收入水平持續略有提高,但是90年代后,農民收入相對于城鎮居民來說在不斷下滑,至此就形成了現在農村居民收入相對落后的現狀。那么,適足農戶的收入應該是什么樣的水平?借鑒日本、韓國的經驗,90年代,這兩國的農業也是小規模發展。現在,由于兩國的工業化水平不斷提高,生產效率提高,農村的收入相比城市下降了,但是農村的收入也能達到城市收入的70%左右。在中國研究適足農戶,我們參照的是城市,但更多參照的是小城鎮、縣城。小城鎮比大城市收入水平要低一點,城鎮人均收入大概2萬元左右,按照這個基數算下來,適足的農戶純收入應該是在1.7萬元,這樣才算是適足經濟。但是,目前農戶的純收入僅有9000元,接近1萬元,離“適足經濟”的標準還有很大一段距離。
在這么一個收入情況下,農民的經營模式是怎樣的?現在,大型作物一畝地收入多少?經濟作物一畝地收入是多少?經過估算,要達到人均10畝地,才可以在農村實現適足生計的收入水平。但是,這樣的估算不嚴謹,還存在還多問題。我們再通過農業勞動能力看適足農戶,家庭經營最大的依托是勞動能力。要達到適足經濟,一個家庭大概需要擁有20畝地,但是目前一個家庭大概擁有7畝地,還有很大的距離。現在,家庭農場可以通過雇傭勞動力,利用現代設施農業提高產出,兩三畝地就可以生產出很多東西。但是,并不能據此確定其規模是否就屬于“適度規模”。
從適用技術看,技術可以提高產品產出率,這對于農戶非常重要,對于消費者也十分重要。同時,它也是農戶增收的一個主要途徑。從技術生產角度看,提高產品品質的技術都應該推廣。在生產中,應該一手抓銷售,一手抓產品品質。所以,先進的生產技術單個農戶也可以選擇使用,并不是只有大規模經營者才能選擇先進技術來提高品質。第二是提高農產品產量的技術。這個技術對于國家農業糧食安全非常重要,它一直是糧食作物生產的一個核心問題。提高產量的技術,它解決了糧食的質量跟產量之間的相互替代關系。提高農業產品產量的技術應該說對經濟作物都是很有效的,但是現在把提高農業產量的技術僅被看作是糧食作物可應用的技術。我們需要關注糧食作用的產量,因為我們有糧食安全問題。我們國家在糧食安全上采取的是一種“守”式,一旦國際市場有變化,我們可以做到有備無患。目前,在糧食作物上,我們最大的技術是降低農業勞動成本。而西方的糧食為什么競爭力那么強?除了地多、土地邊際效率高以外,主要原因就是勞動投入成本降低了。在國外,大型機械應用十分廣泛,這方面節約了大量的勞動成本。這些都是資本農業所追求的,也是最核心的一個東西。因為在資本農業里,任何物質的投入都是資本的轉化,都是價格的實現。
從農業技術看,我們提倡生態農業,這些技術投入比較大,但是農業的物質消耗(強調農業的生產過程)跟生態農業完全是不一樣的。生態農業從產品質量來看,也比資本農業的優勢明顯。因為,生態農業是與自然環境統一的農業技術,是我們農產生產經營模式的另一個發展方向。技術的選擇要與農業生產方式相統一,現在農地生產模式在家庭經營情況下很多是小型化的。但是,最近十幾年來政府鼓勵推行農業社會化服務,通過合作經濟組織這樣一種形式把更多的農戶聯合起來,利用大規模的機械進行生產,這樣就實現了生產方式和技術選擇的統一。

圖1

微笑曲線
從產業鏈來看適足農業。從圖1我們可以大致看到,這是產業鏈的5個環節。第一、二個環節就是產中環節,包括技術的選擇、應用,包括農機服務及各種經營;再往前面是產中環節,主要是農業生產資料、農戶的生產,包括種禽種苗、化肥、農藥等。中間屬于產后加工,品級分類很簡單,圍繞著流通的需要進行加工;再往下就是保鮮處理,還要繼續通過工業化手段進行保鮮、儲存,甚至食品加工;再往后就是流通環節了。各個環節有一個微笑曲線,這是90年代臺灣宏碁的老板根據電子產業提出來的。不同的產業環境里頭,中間環節都處于曲線最低處,農業也是這樣,生產環節處于最低處。微笑曲線的狀況下,以農戶為主的生產者怎么樣才能增收?那就要朝產業的兩端做文章。現在產業的參與者都是相互獨立的,農戶處于弱勢位置,所以兩頭受到擠壓,必須建立以農戶為核心的組織,共同聯合起來向產業鏈兩端去延伸,使農戶從產業鏈當中得到更多的利益。向產前環節延伸,向產后加工環節的延伸,很多合作社都在這樣做,這也是需要大力支持的一個領域。農戶向流通環節的延伸,也是比較核心的問題。全部的生產,從利益鏈上來講,流動環節是最大的。
適足農業的產業組織方式,現在很多地方選擇成立專業合作社,他們開始橫向聯合起來做一些服務,但是僅僅靠橫向聯合還是不夠。有些地方已經開始向產業鏈上下進行延伸,甚至突破地域范圍,成立了聯合社,到縣一級甚至更大的區域進行聯合生產。
現在提倡綜合性的農民組織形態,就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圍里,農民合作組織不僅僅做生產服務,也要進行產中、產后全產業鏈的一些服務。不過,這個還僅僅局限在一個地域范圍內。這樣的組織又一個優勢,生產服務、流通服務、經營服務跟社區服務相互之間都有相互的促進作用。在一定的地域里,這樣的組織還是沒有解決農民進城務工的問題。還需要有更強有力的組織參與,比如政府或者農民合作組織再聯合起來,突破農村地域組織,走向廣闊范圍。
關于農業合作組織,90年代我們主導的“公司+農戶”,現在也是一個基本政策。中國的社會化服務,特別是農民合作組織社會化服務往下延伸給農戶提供服務,這也是一種非常可取的形式。
(此文根據孫炳耀在“東亞農協的發展歷程與新經驗論壇”上的課件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