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莉君
一所學校、一位教師、一間教室,這是傳統教育。
一張網、一個移動終端、幾百萬學生,學校任你挑、教師由你選,這是互聯網教育。
憑借大數據、云計算、移動互聯等技術優勢,加上“免費使用”的互聯網思維,互聯網在教育領域掀起了一股革命性的浪潮。
新的人機交互模式、人工智能……帶來的不僅僅是教育技術的革新,更有教育觀念、教育體制、教學方式、人才培養過程的深刻變化。
中國互聯網教育的熱度從2012年開始發酵,而且有愈演愈烈的趨勢。它的本質就是在師生分離的情況下,如何借助互聯網和IT技術,有效實施教學和學習活動的新型教育形式。
農歷新年剛結束,互聯網教育領域就迎來“開年大戲”。北京大學與電商巨頭阿里巴巴聯手打造了大型開放式網絡課程平臺—華文慕課,開放北大自錄課程。網頁上“免費學習、頒發證書、互動課程”的特色說明,再次彰顯了互聯網和教育的深度擁抱。
憑借大數據、云計算、移動互聯等技術優勢,加上“免費使用”的互聯網思維,互聯網在教育領域掀起了一股革命性的浪潮。“中國互聯網教育的熱度從2012年開始發酵,而且有愈演愈烈的趨勢。它的本質就是在師生分離的情況下,如何借助互聯網和IT技術,有效實施教學和學習活動的新型教育形式。”互聯網教育研究院院長呂森林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采訪時說,“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新的人機交互模式、人工智能、游戲設計正在重構學習的過程和體驗。”
免費學習 教育模式被重塑
2015年初,河北承德小伙子楊明的勵志故事走紅網絡。29歲的楊明因嚴重的類風濕性關節炎,體重不足25公斤,在平地上最遠只能走200米。在床上“躺了14年”的楊明,最近的15個月來,卻接連拿下清華大學十幾門“慕課”(MOOC)的結業證書。
成就楊明勵志故事的“慕課”,就是“互聯網+教育”的產品—人數無上限、時間無限制、地點無要求,牽引了全球范圍百萬量級的學習軍團。
“慕課”的世界里,有全球頂尖的學校、知名的教師、最好的課程。只需三步你就可以免費學習:登錄一個MOOC網站、注冊、選擇你喜歡的課程。
不同于傳統的視頻課程,“慕課”課程被切割成10分鐘甚至更小的“微課程”,由許多個小問題穿插其中連貫而成,有些就像游戲里的通關設置,只有答對才能繼續聽課。不少“上癮”的學生因此津津樂道,“你被課程內容吸引住,根本不可能開小差,一秒鐘都不能。”而學生如果有疑問,可以在平臺上直接提出,5分鐘左右就會有師生提供解答。
“幕課”帶來的數字化教育新規則,倒逼具有數百年歷史的高等教育,在互聯網語境中重塑自我。僅僅Coursera、edX和Udacity全球三大“慕課”平臺中,Coursera已經有117所合作大學和896門課程,學生數量也達到了1100多萬。中國的優質高校也紛紛進軍慕課:2013年5月,清華、北大加盟edX;時隔兩個月,上海交大、復旦宣布加盟Coursera。目前,上海高校課程中心集納了30所高校的30多門“慕課”課程;上海交大“好大學在線”提供了30多門優質課程;清華“學堂在線”已提供60多門課程,超過70萬學生受益。此外,深圳大學UOOC聯盟、東西部聯盟高校等也陸續推進“慕課”研發。
上海交大校長、中科院院士張杰對“慕課”的評價甚高。他說:“慕課是印刷術發明以來最大的教育革新,更重要的是,它將改革大學教育,重塑高等教育版圖。”
“在傳統教育下,如果你想學哈佛、麻省理工等名校的課程,只有考到這些學校去。但是互聯網時代,無論你是什么教育背景、什么社會地位,你都可以去知名的MOOC網站免費學習想學的名校名師課程。”呂森林說,“未來教育很可能是定制化的,單位招人不是看你是否名校畢業,而是看你是否上過這些課—幾門是哈佛什么課,幾門是麻省什么課,幾門是清華什么課。”
翻轉課堂 學生成為課堂主體
點開學堂在線《中國建筑史》課程視頻,你會看到教師們并不是在傳統的課堂上面向學生授課,隨著知識點的變化,學習者會跟著教師們來到天津獨樂寺,來到北京紫禁城、天壇、四合院等不同地方。知識完全融匯到畫面當中,整個授課視頻更像一部優美的紀錄片。例如,在提到純木結構時,教師帶著學生們出現在距今1000多年的建筑—獨樂寺觀音閣,邊走邊講。
“互聯網教育如果只是傳統課堂的翻版,根本沒有大的吸引力。不管是面向高等教育的慕課,還是面向中小學生、白領的教育培訓課,這種新型教育形式的靈魂,仍然是高質量的內容,不在課程的質量上下工夫,不在備課、課件制作上下工夫,互聯網教育只能是緣木求魚。”呂森林說。
一個完整的MOOC視頻像拍電影一樣,有制作人、攝制團隊、后期制作等工種。為了激發學生的興趣,教師必須認真設計、管理學習資源,并以恰當的方式提供給學生。清華、北大在每門MOOC課程上平均的投入是20萬元人民幣左右。如此精心制作的在線視頻課,在互聯網教育中被作為教學的線上環節,要求學生在課堂外先“聽課”,課堂則變成了教師與學生之間互動的場所,教師必須能夠高度把握教學內容,針對學生的疑惑,具備準確、到位的解析和歸納的能力,從而達到一種“醍醐灌頂”的效果。
這種教學結構和模式的翻轉,不僅創新了教學方式,而且建立起比較徹底的“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式。在這種模式下,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教師則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幫助者和指導者。
《電路原理》是清華大學第一門“慕課”課程,主講教師于歆杰說:“原來我覺得自己就是一個做研究的人,我的存在價值是什么呢?創造新的知識,把新的知識傳授給學生……但有了慕課以后發現,我的存在價值是激勵學生,讓他們變得更活躍、更聰明。”
熱錢涌入 教育領域出現投融資風暴
互聯網和教育的深度擁抱,不單帶來了教育技術的革新,引起了教育觀念、教學方式、人才培養過程等方面的深刻變化,也為教育產業帶來了一場投融資風暴。
2015年1月13日,在線教育領域爆出本年第一起“收購案”,風頭正勁的51Talk宣布完成對91外教的整體收購,而2014年的一年內51Talk累計融資額達7000萬美元。
“自2012年起,由美國MOOC、可汗學院傳來的在線教育融資風暴開始影響中國。中國互聯網行業,電子商務、網絡游戲機會已經不多,在線教育成為互聯網大佬開始關注的行業。”呂森林說。在剛剛過去的2014年,資本對國內互聯網教育關注度陡然提升,融資金額高達44億元。先是阿里巴巴領頭國際互聯網教育巨頭Tutorgroup旗下的VIPABC,然后YY宣布投資10億成立100教育,大舉進軍互聯網教育行業。隨后,BAT(百度、阿里巴巴、騰訊)紛紛或內部孵化、或外部并購平臺和內容與工具類產品,加速互聯網教育行業布局。
互聯網教育市場為何會吸引資本大量涌入?在呂森林看來,線下教育所受的擠壓已經使熱錢獲利艱難,投資者更愿意尋找未被廣泛開拓的市場。截止到2014年12月,互聯網教育企業已經達到了2500家以上。
政策層面出臺的利好消息也為資本的狂熱注入了一針“強心劑”。教育部等五部門于2014年12月聯合下發的《構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有效機制的實施方案》提出,到2015年,全國基本實現各級各類學校互聯網全覆蓋,其中寬帶接入比例達50%以上;到2020年,全面完成教育規劃綱要和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提出的教育信息化目標任務。有研究人士指出,互聯網教育行業2018年規模有望超過3000億元,未來四年復合增速有望達到32.5%。“預計未來5~6年仍是互聯網教育產業高速發展的時期,行業規模將達到每年1000億元。其中前3~4年進入的企業非常多,產生很多泡沫,不懂互聯網教育的企業將被市場無情淘汰。”呂森林說。
(本文轉自中國科技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