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鑫偉
摘 要:小學低段品德與生活的教學需要適應兒童發展規律,根據新課程理念進行系統性設計課堂教學目標、內容、方法及評價體系。從教師的角度就這四方面來研討如何讓小學生的品德課堂“回歸生活”,構建起“生活問題課堂化,課堂教學生活化”的新模式,使學生在學習內容與生活體驗間建立一種彼此比較密切的聯系,使課堂教學內容較快地納入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有效達成“知情意行”的自我認知、自我反省、自我教育,從而提高課堂教學實效。
關鍵詞:教育模式;生活化;教學方式
我國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即在生活中進行教育,教育應以生活為中心。提高小學生低段思品教學的實效性,就應該把課堂回歸學生的生活,打破以往“課堂為中心,書本為中心,教師為中心”的傳統教育模式,構建起“生活問題課堂化,課堂教學生活化”的新模式。將學生學習的內容與生活已有的體驗建立一種比較密切的聯系,正如陶行知先生提出的“要想受什么教育,便須過什么生活”的觀點。
一、概念的界定
(一)生活化教學
將教學活動置于現實的生活背景之中,從而激發學生作為主體參與活動的強烈愿望,同時將教學目的要求轉化為學生作為生活主體的內在需要,讓他們在生活中學習。
(二)小學生低段品德與生活的教學“生活化”
在課堂教學中創設生活情境,在學習內容與學生體驗間建立聯系,優化教學過程,使新學內容較快地納入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真正達到“知情意行”的自我認知、自我反省、自我教育過程。
二、品德教學“生活化”的策略
低段小學生的品德課堂需要適應兒童身心發展變化的特點,根據新課程理念的要求本文試圖從以下四個方面來實踐和探討如何讓品德課“回歸生活”。
(一)品德課堂教學目標的“生活化”
教學目標的“生活化”要正視現實,充分考慮現實生活帶給學生的影響,深入學生生活,聯系其年齡特征、認知水平和接受能力,確定合理的、能靈活反映社會現實與學生個性發展需求的目標體系,把課堂與生活聯系起來。
統觀現行低段品德與生活的教材,不僅突出了科學性、系統性和趣味性,更關注兒童生活體驗。如二年級下冊《動物、植物與我們》一課,它指導學生在生活中觀察、尋找動植物的生命活動,感受動物、植物和我們是一樣有生命的。正是基于這樣的導向,課堂上學生才能真正學會關愛生命。
因此從兒童的生活實際出發,確定教學目標,以“了解身邊常見的動植物的生命現象和一些動植物的特征”為內容,課堂上讓兒童與動植物做朋友,激發兒童珍愛生命和喜愛動植物的情感。充分考慮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接受能力,以開農場、養金魚為形式,引導學生整理資料,并制作簡單的動植物知識卡。
教學目標充分考慮了社會現實和學生的生活實際,教師在教學時又注意了全面落實,所以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目標達成度較高,有效促進了“知行統一”。
(二)課堂教學內容的“生活化”
靈活運用教材,讓我們有了更加廣闊的視角去選取貼近兒童生活的教學內容。因此,教師應堅持回歸兒童主體、回歸兒童生活的原則,遵循兒童自身發展的內在邏輯,選取的教學內容應該讓兒童看得見、摸得著、具體、形象、直觀的材料。
1.生活化教學內容的“近”
教學內容的選取在時間和空間上的“近”是課堂內容的首選?!赌阏姘簟芬徽n需要關注授課班的學生,從本班中尋找、積累課堂教學的素材。這些就是距離兒童最鮮活的教學內容。
2.生活化教學內容的“序”
小學階段的品德課堂教學是一個由淺入深、由近及遠、螺旋上升的漸進過程,兒童的身心成長也是從簡單到復雜的發展變化過程,因此教師要有序推開教學內容,講究內容的層次。在《你真棒》一課上,引導學生尋找朋輩伙伴的閃光點,學會欣賞他人,如夸贊同學會彈琴,及參加比賽獲了獎等。第一層次的夸是肯定學生的回答,第二層次的夸應該挖掘彈琴獲獎的背后可能是堅持不懈的練習或者肯吃苦的精神,第三層是能夠這樣努力我們也可以獲得肯定和表揚。因為我們尋找生活化的教學內容有序地推開是為了讓兒童在課堂上更好地得到內化并有所體驗。
3.生活化教學內容的“趣”
強調“趣”可以增強教學內容的藝術性、趣味性。在《我長大了》一課中,我們會選擇讓學生和爸爸媽媽一起看看小時候的照片,尋找小時候的物品,試試再穿戴一次那一件件小小的衣服、襪子或者帽子,這樣的課堂不僅讓孩子感受到了成長的喜悅,更讓再次體驗的孩子覺得興趣十足。
“回歸生活、關注兒童現實生活”的課程理念決定生活化是小學品德課程的首要特征。遵循兒童生活的邏輯,以兒童的現實生活為課程內容的主要源泉,從兒童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問題生成活動主題,符合學生學習的規律。
(三)課堂教學方式的生活化
開發利用學校、家庭、社區的資源,重視利用兒童自身的興趣、經驗和活動中的發現、體驗等作為活動資源,把課堂還給學生,基本確立了教師主導下學生的主體地位,課堂上有大量的學生活動甚至還可以由師生雙方協商確定某一堂課的具體形式,把課堂轉移到操場或社區。這讓教學方法和手段更加生活化。
在教學《熱鬧非凡的市場》一課中,我們可以嘗試讓學生走出市場,進行現場的調查與實踐,拓展學生的活動空間。根據學生的特點與興趣分組,分別對身邊的臨街小店、批發市場和大型綜合商場等不同類型的市場進行實踐性調查,幫助學生對市場有更加深入、具體、鮮活的了解。
讓學生感到快樂,體驗到在實際生活中的喜悅,是在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和寬松愉悅的教學氛圍中實現的。而這就需要教師改變教學模式,深入鉆研教材,從教材和學生實際出發,提供一切可能誘發及保持學生學習興趣的條件,采取更加豐富多樣的形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因此,課堂上靈活使用生活化的教學方式,可使學生盡可能地縮短與社會生活的距離。真實地將生活中出現的問題轉化為課堂上的學習內容,將課堂學習的內容聯系具體的生活體驗,有效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四)教學評價體系的生活化
低段品德與生活的課堂教學不同于同一階段的其他學科教學,重“知”傳授的同時,更要重“意”的培養、“情”的感染。針對小學低段學生的特點,教師在教學的每一步中都應注意仔細觀察學生,及時給予正面表揚,引導學生通過同學、小組以及其他的評價來發現和認識自我。
評價應是一個充滿人文關懷的過程。在評價方式上,新課程標準的評價建議中提到評價的特點有“過程化”“多樣化”“重視質性評價”,應從知識與技能、道德品質、交流與合作、學習能力、個性與態度五個具體的角度來評價。評價方法由單一化轉變為多元化,主要采用“觀察、訪談、問卷、成長資料袋、作品分析”等,并注意綜合運用。
“生活化”的教學評價應有助于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著眼于全面了解學生,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因此,多樣的評價方式包括學生在教學活動過程中的態度、情感、行為表現,付出努力的程度以及過程中的探索、思考、創意等。多樣化的評價形式把學生的評價結果融于學生的日常生活之中。學生在生活中學習,在活動中體驗,在評價中反思、悟理、內化,最后變成自己的行為習慣。
總之,小學低段品德與生活的教學“回歸生活”是立足于以人為本、以學生為本的主體性思想;立足于課內外結合,課堂與生活聯系,促進知情意行統一的整體性思想;立足于學生社會活動的實踐性思想的合理教學思路。“回歸生活”是力求教學目標、教育內容的選擇與組織實施符合學生的生活邏輯,建立在學生生活經驗基礎上的,根據學生生理、心理發展的內在規律,體現課堂活動的開放性教學。
參考文獻:
[1]陸歡天.細節入手回歸生活:談小學思品課生活化教學[J].學生之友:小學版,2013(11).
[2]蒲蕊.教育與生活:博士論壇.教育研究與實驗,2001(02):1-5.
[3]周浩.初中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學的思考[J].新課程:中學,2010(12).
[4]申志華.思想政治課生活化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3.
編輯 段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