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治中+蔡雯霞
江西省龍南縣位于江西省最南端,轄17個鄉(鎮、場、管委會),105個行政村(社區),1699個村民小組,總人口32萬,國土面積1641平方公里,丘陵多、耕地少,素有“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莊園”之稱,是典型的贛南山區縣,也是蘇區縣。
一、龍南縣扶貧開發基本情況
龍南縣搶抓蘇區振興發展機遇,整合資源,強化措施,全力推進扶貧攻堅,形成了專項扶貧、行業扶貧、社會扶貧“三位一體”的扶貧工作格局。
(一)專項扶貧基本情況
中央、省、市不斷加大專項扶貧力度,僅2012年-2014年,上級投入龍南的專項扶貧資金就達1.6億元,扶貧開發成效顯著。尤其是龍南縣開展移民搬遷扶貧進城進園試點工作以來,累計搬遷近1.2萬人,建設了“金塘花苑”、“東江新圳花苑”、“黃沙新嶺地質災害安置點”等高標準安置區,徹底改變了貧困群眾的生產、生活環境。
(二)行業扶貧基本情況
據統計,2012年以來,每年有教育、衛生、交通、水利等26個部門開展行業扶貧,給予貧困鄉村傾斜支持,三年累計幫扶資金達3.89億元,為扶貧開發事業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
(三)社會扶貧基本情況
當前,龍南縣社會扶貧主要有4種形式。一是省、市領導帶隊的“四個一”組合式扶貧,2014年累計幫扶資金1321萬元。二是縣直單位定點扶貧。結合“三送”活動,龍南縣每年都安排縣直、駐縣單位定點扶貧57個貧困村,2014年幫扶資金392.6萬元。三是干部結對幫扶。2014年有2220多名干部結對幫扶貧困戶,幫扶資金達276.5萬元。四是社會捐贈。2014年累計接受社會捐贈556.3萬元,比較突出的有“光彩事業”、“希望工程”、“育賢愛心基金”等。社會扶貧作為扶貧開發的有益補充,在扶貧攻堅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二、龍南縣貧困現狀及成因分析
盡管龍南縣堅持把扶貧開發作為重大民生工程和“三農”建設首要任務來推進,貧困鄉村人居生態環境明顯改善,扶貧產業和轉移就業深入發展。但嚴峻的形勢還是不容樂觀,龍南縣仍有貧困戶9197戶24128人,貧困發生率高達9.1%,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
(一)客觀條件影響脫貧。一是人均耕地不足。人均耕地只有0.54畝,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38%,同時又有相當一部分山被封為公益林,難以提升農業生產效益,導致農民長期的積貧積弱。二是道路交通落后。57個貧困村還有100.8公里道路沒有硬化,公路路面硬化率僅有56.7%;同時,已硬化的農村公路中45%的村道為等外公路。三是農田水利設施落后。水利工程大多興建于50-70年代,農田設施老化嚴重,防御干旱、洪澇災害能力差,嚴重影響了貧困農民的增產、增收。四是生活配套設施落后。農村飲水難、用電難、電壓偏低現象長期存在,如飲水不安全人口龍南縣還有4.6萬人,占農村人口的18.2%。
(二)主觀因素阻礙脫貧。一是致貧原因復雜多樣。因病因殘致貧人口占總數的64%,是貧困的主因,上學難、住房難、就業難、缺資金、缺技術、缺勞力等也是致貧的重要成因。二是貧困戶文化素質較低。貧困戶普遍文化程度較低、沒有技能特長,只能從事簡單傳統耕作和出賣苦力,增收門路狹窄。三是部分貧困戶“等、靠、要”思想嚴重。由于長期的貧困導致部分貧困戶思想不平衡,安于現狀、不思進取,走上了“越窮越要、越要越懶、越懶越窮”的死循環之路,這類人在“等、靠、要”的同時,有些還變成了農村的潑皮無賴,影響了農村和諧。
三、實施精準扶貧的對策建議
消除貧困、改善民生、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黨和政府矢志追求的目標。只有因地、因戶、因人制宜,“一戶一策、一戶多策”的精準發力扶貧到戶,才能加快改善蘇區人民生活。
(一)依托“三送”,幫扶到戶
發揮“三送”工作雙向全覆蓋的“管網”優勢,開展單位定點、干部“543”結對幫扶、村“兩委”干部“1對1”結對幫扶活動,定點、定人、定責,實現57個貧困村、9197戶貧困戶結對幫扶全覆蓋。從幫發展產業、幫就業創業、幫完善保障、幫改善條件、幫提升后勁入手,做到“一村一套幫扶措施、一戶一套幫扶辦法”,加快貧困戶脫貧致富。
(二)突出重點,精準施策
1.著力解決就醫難問題。一是增加縣外定點醫療機構。將醫療技術水平較高、參合農民就醫人次較多的廣州南方醫院、廣東省人民醫院等5家醫院列為縣外定點醫療機構,參合農民住院報賬比例由35%提高至50%,起付線由800元降至600元。二是適度提高縣級公立醫院報賬比例。將縣級公立醫院新農合報賬比例由80%提高至85%,減輕群眾就醫負擔。三是開展大病保險工作。貧困群眾全年累計可報費用中自付部分達到起付線1.5萬元以上的,由大病保險按50%-70%的比例進行再次補償,年補償最高金額達到25萬元/人。四是擴大救治病種范圍和提高相關病種的報賬比例。在全市統一15種重大疾病的基礎上,新增4種重大疾病納入救治范圍;在原有19種慢性病的基礎上,新增3種常見慢性疾病納入新農合報賬范圍,進一步提高報賬比例和補償封頂線;新增14種臨床應用較多、效果較好的藥物為新農合目錄內藥物。對扶貧對象慢性腎衰透析、癌癥放化療等不設起付線。五是提升鄉村公共醫療服務水平。利用農村老村部、村小等改建為鄉村醫療一體化場所,逐步將村衛生室納入新農合定點。六是提高醫療救助比例。將支出型貧困家庭大病患者的個人自付救助比例由50%提高到60%;城鄉低保非常補對象的救助比例由80%提高到90%。同時積極推進“救急難”工作,對因病、因殘等致貧家庭給予臨時救助。
2.著力解決就業難問題。一是提升扶貧對象就業技能。整合“金藍領工程”、“雨露計劃”等資源,實施就業扶貧培訓工程,落實扶貧對象培訓及生活補助政策,使每個貧困家庭至少有1人掌握1-2項職業技能。二是完善就業補貼政策。對吸納貧困人員連續就業一年以上,貧困人口勞務收入達到最低工資標準的企業、農民合作社、種養大戶、個體工商戶,給予每人每月300-350元扶貧崗位補貼。三是創新就業扶貧方式。創辦公益性龍南縣就業扶貧福利廠,并在鄉級設立外發加工點,在中心村建設扶貧車間,提供充足的簡易手工產品生產崗位。同時,通過政府購買農村公路養護、保潔等公益性崗位,加大貧困人員就業扶持力度。
3.著力解決就學難問題。一是加大公辦幼兒園建設力度。加快推進公辦幼兒園建設,基本實現城區每5萬人口1所公辦幼兒園,每個鄉鎮1所中心公辦幼兒園,較大行政村1所村級公辦幼兒園的目標。同時,對在園特困幼兒給予每人每年1000元的資助,切實解決適齡幼兒“入園難、入園貴”問題。二是加大高中階段助學力度。對普高和中職在校貧困生給予每人每年1500元的國家助學金補助;設立優秀貧困學生獎學金制度,每年對品學兼優的100名貧困學生給予每人1000元的獎勵。三是保障貧困大學生完成學業。取消貧困家庭大學生助學貸款的辦理限制條件,做到“應貸盡貸”;在上級對當年考上全日制大專院校以上的貧困家庭大學新生專項資助的基礎上再給予每人一次性2000元的資助,確保特困大學新生能夠順利完成學業。四是設立圓夢助學基金。設立政府圓夢助學基金,通過廣泛募集并積極整合各類社會助學資源,對家庭經濟特別困難的學生給予資助。
4.著力解決住房難問題。一是加大縣級層面保障房建設力度。對在建的3個項目6334套保障性住房,除了低價出售外,貧困群眾連續在城區務工半年以上的,政府優先供應公租房,切實減輕進城貧困農民生活負擔。二是加大鄉級層面統建保障房力度。集中力量在圩鎮或中心村統建一批50平方米左右的保障房,免費提供給貧困對象居住。同時,組織“三送”單位給予每戶不低于3000元的物資幫扶。三是加大貧困對象原址改建幫扶力度。對堅持留在原址或就近異地改建的貧困戶,加大差別化扶持力度。對實行差別化補助后仍存在建房資金缺口的特困戶,可申請貸款2萬元,并給予為期兩年的貸款貼息扶持。
5.著力解決增收難問題。一是實施產業獎補政策。鼓勵和引導貧困群眾“各取所需、各展所長”發展油茶、臍橙、生豬等優勢農業產業,根據產業品種及規模分別給予貧困戶400-5000元不等的產業獎補。二是實施農業保險補貼政策。對貧困戶養殖母豬、生豬和種植水稻、林木等由政府整合資金投保,增強貧困戶防災、抗災能力。三是實施產業幫帶獎補。整合“惠農信貸通”、小額就業貼息貸款等專項政策,鼓勵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產業能人大戶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貧困戶”的方式,建立“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經營機制,采取保底收購、股份分紅、利潤返還等形式,幫助貧困群眾發展產業,盡快脫貧致富。四是扶持產業基地基礎設施建設。加大投入,每年實施一批產業基地公共基礎設施項目,扶持一批貧困戶能直接參與、直接受益、穩定增收的農產品加工、服務類生產經營項目。
(三)建立機制,長效管理
1.拓展社會參與機制。通過建立龍南縣社會扶貧信息網、開展“扶貧濟困月”活動、成立扶貧愛心基金等方式,廣泛匯聚扶貧開發攻堅的磅礴力量,實現扶貧需求與社會扶貧資源的無縫對接。同時,對積極參與扶貧開發的企業優先給予“財園信貸通”、“小微信貸通”、財政貼息等政策支持。
2.完善項目資金整合機制。按照“渠道不亂、用途不變、統籌安排、集中投入、各司其責、形成合力”的原則,對上級涉農補助資金進行整合,精準投入,把扶貧資金用在最急需、最實用的地方。
3.強化績效考核機制。將精準扶貧列入全縣重點工作考評,納入領導干部年度績效考評,作為鄉、村兩級班子考核評價的重要指標。牢固樹立“摘帽為榮、戴帽為恥”的導向,嚴格落實“減貧摘帽”獎懲。
責任編輯:李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