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春雨

寧都縣安福鄉社溪村光伏發電項目
光伏產業,既清潔環保,又經濟實用,被形象的稱為“追日產業”。近年來,寧都縣緊緊抓住全省扶持光伏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機遇,利用地廣山多的優勢,大力推進光伏發電項目,該縣安福鄉社溪村光伏發電項目為江西省唯一一家正式啟動的大型地面光伏發電項目。光伏產業帶來了良好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
巨大的光伏項目投資有力地促進了經濟跨越發展。為發展蓄積了能源。該縣肖田鄉贛江源小區總投資1200萬元的光伏項目年發電量100萬度。正在興建的總投資10 億元的安福鄉社溪村100MW 光伏電站建成并網后,年發電量將達1 億度,占當前本地發電量的63%,為工業、生活用電提供可靠保障。為經濟激活了稅源。僅安福鄉社溪村光伏項目全面完工后,發電產值為1.2 億元,納稅將超過千萬元,有力帶動本地財政增長。建設光伏項目,就相當于在屋頂、山頭再造了一個產業,企業和個人可獲得相關補助,縣發改委干部曾蘭告訴筆者,“田頭鎮曹桂生13年實施萬家屋頂光伏項目,新建機組享受了1.5萬元補助,每發一度電即獲得0.42元補助,用不完的電并網還可獲得補助,每年發電5000 余度,獲得收益4400 余元”。通過項目建設,攪活了地方經濟活力,提振了精神面貌,周圍群眾都可獲得收益。
光伏產業是清潔能源和新型再生能源,項目實施有力沖擊了當地傳統能源觀,助推了生態措施的落實。節約了能源消耗。以安福鄉社溪光伏基地為例,項目建成后每年節約標準煤40000 噸,年二氧化碳減排量18000 余噸,年二氧化硫減排量約800 噸。轉變了群眾觀念。群眾普遍支持新能源,積極配合改燃節柴,群眾使用新能源的積極性得到提升,爭相了解使用新能源的新知識、新方法,減少了柴木等傳統能源的使用。促進了生態保護。該縣在推進光伏項目中,始終堅持“生態為重”,在項目建設既不破壞原有生態,又致力營造綠色環境。安福鄉社溪基地占用石頭山3000畝,擺放有序的多晶硅板在山的“陽面”匯聚成“藍色海洋”,而在山的“陰面”積極補植打造了“綠色天堂”。
光伏產業的發展還帶來了明顯的社會效應,特別是在推進精準扶貧方面效果突出。一是推動了“村脫貧”。光伏項目的建設往往帶來基礎設施的完善,肖田鄉贛江源小區為典型的深山搬遷移民安置點,通過統一安裝光伏板、統一外墻粉刷、統一硬化門前道路,205 戶農戶中每家減少約1.3萬元開支。安福鄉社溪村光伏項目承建公司投入了160 余萬元幫助硬化通組公路、整治村容村貌,有效改善了群眾基礎設施。二是推動了“地脫貧”。光伏建設變“平頂”為“金頂”、變“荒山”為“寶山”,使資源利用擴大到最大化。安福鄉社溪村基地以200元/畝(30年)的價格流轉3000 畝石頭山,村民共收到60萬元租山款,荒山所在小組戶均分得約6000元。三是推動了“人脫貧”。光伏建設帶來了更多增收致富的機會。肖田鄉贛江源社區農戶按協議享受每月每板2度電的待遇,按40 塊板折算,就可免費用電80度,待15年后,基地發電收益全部歸農戶所有。安福鄉積極推行“產業+公司+貧困戶”模式,有針對性的引導貧困戶參與到項目中來,現已吸收了100 多位村民務工,其中貧困戶就有50多人,工人每日工資高達160元,項目竣工后,企業還將長期雇傭100 余人參與設備維護。該村因病致貧的張學模、因車禍致貧的張學勝是其中的典型,公司安排了其本人或者家人就業,每月收入達到3600元。通過就業帶動,越來越多的農戶加快了脫貧致富的步伐。

萬家屋頂光伏發電項目施工現場

貧困戶在寧都縣安福鄉社溪光伏基地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