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日,“信用中國”網站正式公開上線,公開披露企業和個人的失信行為,推動了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在征信公示信息平臺方面的進一步發展。
信用中國網站共收錄113萬多條信用記錄,其中自然近87萬條,法人26萬余條,解決了信用信息不對稱問題。
公眾在信用中國網站上,通過“信用信息共享搜索”欄目,輸入企業或個人信息后,網站在已收錄信用記錄中匹配搜索相關結果。如果存在記錄,公眾點擊相關名稱即可獲得查詢對象優良、不良、失信等相關記錄。
目前,信用中國網站披露的基本為失信記錄,并收錄有失信行為時間、案件性質、履行情況等詳細信息。
“信用中國”由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部際聯席會議39個成員單位聯合建立的信用信息共享公示平臺,披露了失信黑名單,涉及稅收違法、失信被執行人(老賴)、商業欺詐、學術不端、制假售假等多種失信行為。
這39家單位包括兩家牽頭單位發改委、人民銀行以及中宣部、中央編辦、高法院、民政部、文化部、外匯局、安全監管總局、中央文明辦、海關總署、高檢院、司法部、法制辦、公務員局、工信部、中央政法委、稅務總局、教育部、財政部、銀監會、交通運輸部、住建部、網信辦、工商總局、公安部、農業部、證監會、衛生計生委、食品藥品監管總局、環保部、質檢總局、安全部、商務部、保監會、知識產權局、人社部等。
通過信息共建共享,39個成員單位建立聯合信用懲戒機制,通過守信獎勵、失信懲戒等手段增加社會失信違約成本、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
比如,在針對老賴方面,銀行業金融機構通過與法院信息共享,對老賴采取限制貸款、限制辦理信用卡等措施;在針對重大稅收違法失信人方面,稅務部門、公安部、人民銀行、銀監會、質檢總局等多部分簽署了《關于對重大稅收違法案件當事人實施聯合懲戒措施的備忘錄》,通過強化稅務管理并通報有關部門、阻止出境、限制擔任相關職務、作為金融機構融資授信參考、禁止部分高消費行為等多種手段對失信人進行懲戒。
發改委副主任連維良在此前召開的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部際聯系會議聯絡員會議上指出,協調推動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加快推進信用信息共建共享,要重點做好“八個加強”:加強各部門、各系統信用信息系統建設,積極與共享交換平臺和“信用中國”網站實現對接;二是加強信用信息建設的基礎工作,積極研究統一建設標準、交換方式、分類方式、數據格式等重要問題;三是加強共享交換技術措施落實工作,提高交換效率,降低交換成本;四是加強信用信息共建共享長效機制建設,明確牽頭司局和技術支持單位,建立部門內部動員機制;五是加強信用信息歸集、上傳、共享工作,強化信息共建共享理念,做好信息公開和共享,擴大信息共享范圍;六是加強對共享信息,特別是失信信息的應用,推動將失信信息作為辦理行政審批的前置查詢內容,推動對失信行為的跨部門聯合懲戒;七是加強聯合激勵措施的研究制定,使守信者切實得到實惠和便利,形成正面激勵導向;八是適時加強對信用信息共建共享的考核,按月通報信用信息建設情況,建立工作考核機制。
人民銀行行長助理楊子強在上述會議上也指出,人民銀行將全面落實規劃綱要,培育與發展征信市場,切實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一是進一步完善金融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提升服務水平和拓展應用范圍;二是積極穩妥培育征信機構,大力發展征信市場;三是持續推進小微企業和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健全小微主體信息征集、信用評價和信息應用機制,促進普惠金融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