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河北省供銷合作社監察員 韓長江
“空殼”縣供銷合作社組織體系創新重建對策研究
□文/河北省供銷合作社監察員 韓長江
基層社改造重建三條路徑:一是對條件較好的基層社實行改造轉制、規范提升、拓展經營領域,增強服務能力,實現多元化經營,逐步辦成以農民為主體的綜合性合作社;二是通過上級社幫扶、社有企業帶動等辦法,在為農服務中逐步實現改造;三是在基層社空白地區,可根據需求,采取多種方式新建基層社
在與市場經濟的碰撞中,縣級社有企業和基層社經過長期的發展演變發生了嚴重的分化現象,其生存狀況相當復雜。有的越做越大,越辦越好;有的勉強以租為生;有的有證照無業務,名存實亡;還有不少依法破產清算,完全喪失了企業法人地位;有的縣組織體系、經營體系殘缺不全;有的全縣整體破產,成為地地道道的“空殼”縣。面對這種極為復雜的現實,要實現供銷合作社組織體系和經營體系改造重建,看來還很難一下子能夠找到可醫治百病的一劑“靈丹妙藥”。
縣(市)供銷社的基層社連片破產和社有企業整體倒閉的局面,既有供銷合作社自身經營不善、資不抵債的原因,也有政府推動的因素,最終縣社幾乎成了一貧如洗的“空架子”。
中央11號文件的出臺無疑給“空殼”縣社帶來了新的希望和福音,但與基層社、社有企業比較健全或尚留一定資產的縣(市)社相比,其改革重建的特有難度至少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失去了改造的“母體”。在基層社比較健全的地方,雖然人才缺乏,為農服務功能不強,但可以通過能人治社或以新型合作經濟組織改造傳統基層社的辦法來補救,而在基層社“空白”縣,由于原來的基層社早已失去法人資格,沒有了“母體”,所謂“改造”就無從談起。二是在部分基層社還存在的地方可采取“中心社”管理模式,在“空白”鄉鎮設點經營,實現“網點全覆蓋”做到“供銷”服務不斷檔,但“空殼”縣卻“無依無靠”。三是在全縣基層社雖然不復存在但縣社主要公司比較健全的地方,可采取縣社公司在鄉鎮吸收“加盟商”的辦法實行連鎖經營,逐步發展完善,而“空殼”縣卻無此抓手。四是重新注冊基層社不僅縣社無能為力,從法律上也困難重重。
“改造自我,服務農民”是中央對全國供銷合作社系統綜合改革的總基調、總目標、總要求,具有普遍適用性,不僅適用于基層社、社有企業,也同樣適用于縣級聯社。實踐證明,基層社改造重建至少有三條路徑可走:一是對條件較好的基層社實行改造轉制、規范提升、拓展經營領域,增強服務能力,實現多元化經營,逐步辦成以農民為主體的綜合性合作社;二是對困難社可通過上級社幫扶、社有企業帶動等辦法,在為農服務中逐步實現改造;三是在基層社空白地區,可根據供銷合作社實際和當地農民需求,采取多種方式新建基層社,新建基層社要按照合作制原則規范創辦。
——直接將基層社注冊為專業合作社
中央11號文件明確規定“支持符合條件的基層社作為農民專業合作社進行工商注冊登記,允許財政項目資金直接投向注冊后的基層社,允許財政補助形成的資產轉交注冊后的基層社持有和管護”。也就是說中央不僅將其視為改造基層社的一種新途徑,納入“基層社”重建的范疇,而且在財政上給予大力支持。實際上,這種做法早已有之,這也是供銷合作社領辦、創辦、共建專業合作社的最簡便的做法、最有效的辦法、最普遍的現象。因此,基層社重建不只是名稱的統一,形式的恢復,而在于有無“實際內涵”,
要抓好縣聯社主導的行業指導體系的規劃設計;抓好縣聯社資產運營管理中心或相應機構的組建與運營;抓好新型基層組織的整合與管理;抓好縣級聯社改革重組的籌建、組織與實施這應作為今后供銷合作社基層組織重建的優先選項,大力普及推廣。

——直接增資擴股對接
即不論是社有企業還是基層社都可以直接選擇發展良好、帶動力強、管理民主,符合合作制規范的農民專業合作社作為合作伙伴,直接增資擴股,使其成為供銷合作社的新型基層組織。
——用專業社直接代替基層社
上述兩種通過直接投資的辦法將專業社辦成供銷合作社的基層組織既然可以,那么,采取用現有的專業合作社直接代替基層社的辦法也可行。根據主要有兩條:一是雖然采取投資的辦法將專業社辦成基層社是一個互利雙贏的辦法,但這對“空殼”縣來說,由于實力有限,很難辦得到,不太現實,沒有普遍意義。二是合作社的性質決定了合作社正確的投資路徑應該是“聯合社吸收專業社股金←專業社吸收社員股金”,這與公司制“股東投資母公司→母公司投資子公司”的投資路徑正好相反,存在本質差異。有權威解人士認為,如果專業合作社發展到一定程度,規模到一定程度,用它來代替我們基層社的組織形式,也不是不可以。
根據中央文件精神,結合困難縣實際,“空殼”縣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的目標任務重新簡述為“以培育和發展新型基層組織和創新聯社治理機制為重點,把縣級聯社辦成各類新型合作經濟組織共同出資、共同參與、利益共享、風險共擔、民主控制的經濟聯合組織,建立起縣級聯合社主導的行業指導體系和社有企業支撐的經營服務體系,形成社企分開、上下貫通、整體協調運轉的雙線運行機制”。
抓好縣聯社主導的行業指導體系的規劃設計
根據需要設置若干職能部門,如辦公室、合作指導部、生產服務部、流通網絡部、金融部、財務審計部等。將縣聯社應該承擔的行業指導職能分解落實到有關職能部門,配備相應人員,實行定崗定責,確保認真履行職責。
抓好縣聯社資產運營管理中心或相應機構的組建與運營
資產中心的主要職責是負責全縣改制后剩余資產的監管、成員社股金管理和資本運營。鑒于“空殼”縣社的現狀,“資產中心”在改革中的主要任務是在縣社有關職能部門的配合下,集中精力采取獨資、控股、參股、合作經營等辦法組建新的經濟實體,與系統或當地涉農、商貿、電子商務、金融等龍頭企業開展廣泛合作,借勢發展,孵化培育服務“三農”的新平臺。
抓好新型基層組織的整合與管理
原則上實行“以經濟區域建社和按產業建社相結合”的原則,研究制定吸收新型基層組織的原則、標準、條件、程序和流程等相關規章制度,按照“明確標準、好中選優、個別吸收、寧缺毋濫、逐步發展”的原則積極穩妥地招募新型基層組織。招募吸收新型基層組織要堅持平等、自愿、民主協商的原則,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在組織模式上不搞“一刀切”,不搞“拉郎配”和“拔苗助長”。新吸收的基層組織既可以是專業合作社,也可以是專業合作社聯合社;既可以是多元經營的,也可以是單一經營的;既可以是生產、生活領域的,也可以是合作金融或信息技術服務領域的;既可以是專業合作社法人,也可以是社團法人。新型基層組織要積極創造條件逐步向多元化經營發展。
抓好縣級聯社改革重組的籌建、組織與實施
主要內容包括,一是研究制定縣聯社改革重組實施方案,起草《縣聯社章程》,制定改革重組路線圖和時間表,報縣政府批準后實施。二是按《章程》和相關規定在全縣范圍內公開招募成員社,當然,在當地有代表性的相關龍頭企業也可加入。在二分之一以上的鄉鎮基本完成招募工作后,可由縣社組織發起人召開設立大會,就召開縣級聯社成員代表大會的具體事宜作出決定。三是適時召開縣級聯社成員代表大會,選舉產生縣聯社理事會、監事會、理事長、副理事長、監事長和副監事長,組成新的縣級社領導班子。改革重組后的縣社決策機構、執行和監督機構要認真執行代表大會決議,嚴格按《章程》辦事,確保規范運行、切實履職盡責,充分發揮作用。
80%以上
在縣聯社改革重組中,社員代表大會中,農民身份的社員要占80%以上;理事會、監事會成員中農民代表要占70%以上;理事長、副理事長中農民代表要占60%以上;農民身份的理事、副理事長和監事的社會身份不變,不駐會,不領取報酬
縣聯社改革重組中需要認真研究處理的幾個關鍵問題
初步考慮,主要有以下幾個問題:一是明確理事會、監事會成員的構成、資格條件和審批程序。社員代表大會中,農民身份的社員要占80%以上;理事會、監事會成員中農民代表要占70%以上;理事長、副理事長中農民代表要占60%以上;農民身份的理事、副理事長和監事的社會身份不變,不駐會,不領取報酬;二是縣聯社與成員社既要建立組織聯結,又要加強產權聯結,是實行股金制度還是會費制度、收取標準,要在充分民主協商的基礎上確定,原則性載入章程,由理事會負責實施。三是研究制定股金或會費管理辦法。鑒于大多數縣聯社實際上的事業單位性質,可簽訂協議,股金、會費由資產中心統一收繳、管理,制定具體的投資管理辦法,實行民主決策,公開透明,確保投資安全和使用效益。四是新縣聯社成立后要管好用好股金、會費,用農民的錢興辦一、兩項能“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大事、好事、實事,擴大影響,提升新縣聯社的凝聚力、向心力和社會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