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慶賓
摘要:隨著人們對高雅藝術人格塑造功能認識的加深,以及高雅藝術進校園活動的積極開展,音樂教育與學生人格塑造的實踐策略,已擺在廣大的音樂教育工作者面前。目前對于這一領域的研究仍屬于“摸著石頭過河”的探索階段,具有很廣闊的開拓空間。
關鍵詞:音樂教育 人格塑造
一、對音樂教師進行學生人格心理學知識培訓
利用高雅音樂教育進行學生健全人格塑造的有效實施,首先需要音樂教育工作者掌握專業的人格心理學知識,了解中學生心理特征及其發展規律,這樣才能使音樂教育沿著科學的軌道進行,實現有的放矢的教學。
(一)了解青少年心理發展特征
音樂教師必須掌握青少年的一般人格特征、發展規律以及影響學生人格發展的重要因素等人格心理學常識,只有這樣才能夠對教育對象的普遍人格特點有一個清晰的認識,便于在實踐過程中把握住學生整體的人格發展方向,為做到兼顧個體人格發展提供可能性。
(二)需要學習的人格評估知識
人格測量的主要方法有人格量表和在日常交往中的觀察兩種。常用的人格量表有明尼蘇達多相人格調查表、加利福尼亞心理調查表、16種人格因素問卷及艾森克人格問卷等。在日常交往中觀察法主要通過以下三種途徑:從面部表情觀察人格,由體態看人格,通過言語中的表現分析人格。音樂教師掌握了這些專業的人格測量方法,才可以對受教育者進行準確的人格定位,及時發現中學生當中出現的人格共性及個性問題,對青少年的人格發展現狀有一個全面深入的認識。
(三)掌握以下幾種塑造良好人格的方法
音樂教師應該掌握以下人格培養的有效方法:1.重視榜樣的力量;2.課堂教學中采取民主互動式的教育方式;3.建立良好課堂環境對學生品格發展形成積極影響;4.相信“皮革馬利翁效應”,將自己的積極情緒傾注在學生身上,使師生之間建立互信,實現情感交融,使學生的行為向老師所期待的積極方向發展。
二、關于音樂教學模式創新的思考
在我國傳統的基礎音樂教學中,長期以來是以老師為主體,以單純的音樂知識與技術傳授為目的的陳舊模式,甚至把音樂課轉變為歌唱課,忽視了學生對音樂的審美體驗和審美激發,這些都不利于學生主體性、創造性、審美能力、良好人格等綜合素質的提高。筆者通過對幾種教學模式的學習了解,對關于音樂教育創新有以下幾點淺薄之見:
(一)利用多媒體展示與所學音樂作品相關的電影片段
多媒體技術的興起與蓬勃發展,對學校教育也產生了積極的效應。由于多媒體具有圖、文、聲并茂甚至有活動影象的特點,音樂教學中可以充分發揮其優勢,促進學生創造性思維模式的建立。在部分音樂作品的教學中,教師可以播放涉及到教學作品的創作背景或作者傳記式的電影片段。學生通過電影情節的欣賞,可以更好地將自己置身于作品誕生的環境中,與作曲大師進行零距離的情感溝通,從而更加全面、真實、深入的理解所學音樂作品,感受大師深刻思想,最終使精神情操得以陶冶。
(二)用簡單的繪畫展現作品內容
在一些描寫詩情畫意的音樂作品學習時,讓學生根據自己腦子當中所浮現的畫面,用美術作品進行表達。這樣的一種作品體驗方式是對整體把握事物,進行形象思維的右腦功能的開發,有利于促進左右腦的平衡發育。比如,《彩云追月》是一首描繪浩瀚夜空迷人景色的民族管弦樂曲,它富于詩情畫意,預示了幽淡的夜幕中云月相逐相映成趣的主題,老師可以在這首作品的教學中,讓學生通過簡單的繪畫作品將云月嬉戲對話的意境躍然于紙上。這樣的教學設計在增添了課堂趣味性的同時,也提升了學生對美的感受及鑒賞能力。
(三)高雅音樂欣賞中的情景劇、音樂劇創設表演
高雅音樂的欣賞課程中,對于一些富有人物及故事情節的音樂作品,可以讓學生在自己對作品理解、想象的基礎上,進行情景劇、簡單音樂劇的創設表演。比如在小提琴協奏曲《梁祝》展開部中描寫了“抗婚”、“樓臺會”、“哭靈、控訴、投墳”三個情節,老師在欣賞時可做出簡單的提示,欣賞過后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聯想分組表演出這三個情節。學生通過創作表演就會受到深刻的教育,從而促使他們形成積極向上、勇敢、堅強的優秀人格特色。
(四)組織音樂實踐活動
我們傳統的學習觀一直是重知識的學習而輕實踐操作。音樂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音樂藝術實踐活動可以鞏固學生在音樂課堂中所學習的知識與技能,開闊他們的音樂視野,培養他們健康自信的心理品質以及團結合作的精神。學生在實踐活動中的個性特長與聰明才智的發揮,能夠使他們養成獨立創新的意識,同時產生自我成就感,為他們的健康成長提供更大的可能性。因此,基礎音樂教育中一定要定期組織學生進行音樂實踐活動,強化學生全面素質的鍛煉提高。
(五)開展“我最喜愛的音樂作品”交流活動
音樂教師可以在每學期組織開展一到兩次“我最喜愛的高雅音樂作品”交流會,讓學生搜集整理自己最喜歡的音樂作品及相關的知識與信息,如作者生平故事、創作背景、作品的主題內容與相關圖片等等,在交流會上向其他同學講述。有一定專業技能的同學還可以通過演唱、演奏或者舞蹈等方式進行展示。這種形式的音樂交流會可以起到提高語言交流與溝通能力、鍛煉心理素質,使學生增強集體主義意識,最終提升他們人際交往能力的目的。
綜上所述,學生時期是人格塑造的關鍵階段,具有極大的可塑空間,因此有效運用音樂教育的人格塑造功能,實現學生人格的健康發展,需要廣大音樂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關注。當然人格的形成發展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在此過程中我們一定要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同時要重視學生在音樂教育過程中的主體地位,這樣才能產生立竿見影的效果,從而達到學生良好性格塑造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