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旭
摘要:20世紀西方現代音樂無論從音樂思潮、作曲風格還是創作技法、表現手法等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而這一百年間的發展在整個西方音樂史發展歷程中占有相當重要的位置。但在當今音樂欣賞課教學中所占的比重并不大,而本課題的研究就是為了進一步充實音樂欣賞課的教學內容,使學生更全面、更系統的在音樂欣賞課中學到更多的知識,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
關鍵詞:20世紀 西方現代音樂 音樂欣賞 重要性
音樂不是憑空捏造出來的,它是在歷史不斷演變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門藝術,具有一定的流動性。20世紀早已過去,音樂作為一種藝術形式,在藝術的長河中始終不斷地發展變化著。從印象主義音樂、新古典主義音樂、表現主義音樂到噪音音樂、整體序列主義、偶然音樂再到爵士樂、搖滾樂、現代流行音樂,其派別林立、標新立異。它的音樂美的觀念、音樂結構思維、聲音素材的革新和存同求異,使20世紀音樂在當今社會中獲得了一種獨立的存留價值,變成人類音樂創造和審美觀念刷新與提高的標志。
在西方20世紀的音樂作品中,音高、節奏、音色、時值、力度、調式調性等這些組成音樂作品的各類元素發生了巨大的改革,傳統思想得到了解放,各類元素都得到了獨立的發展。以前作品的思維結構是具有整體性的,從20世紀上半葉開始從以往的整體性過渡到某一種具體的元素當中,所以,從前以類型性面貌出現的所謂“曲式”(三部、變奏、回旋、奏鳴等),也因為各個作品形式上的獨特構成而逐漸呈現出“非范式”的特征來,或許可稱之為“泛結構性”。
當今這樣一個多元化的社會,大學生在平時生活中所欣賞的音樂也變得極為豐富,不只是單單局限于一般意義上的“古典音樂”。現在社會上出現的一些“現代音樂”“流行音樂”隨時隨地都會出現在他們的生活中,特別是最近幾年,大學生們對“現代音樂”充滿了濃厚的興趣。他們從社會學、心理學等多角度去了解和分析這類音樂,他們不僅僅是關注音樂的本身,而且也關心這種藝術形式在歷史演變中的發展,以及注意作曲家使用的音樂素材和語言等。與此同時,他們也更多的呈現出期盼對這類音樂深層次了解的欲望。那么,何謂現代音樂,如何將它更好地引入到音樂欣賞課教學,帶入大學生的心里?
一、20世紀現代音樂的含義
“20世紀音樂”它的含義有著一定的狹義性,常常被特指為一個特定的范疇,即“現代音樂”。而“現代”這個字眼與“新”不可分離,它常指嚴肅音樂中具有突破性和實驗性的東西,如果當代作曲家的作品中沒有運用所謂“新”的音樂語言,則不被認為是現代音樂。“現代”一詞在當代社會的含義變得更為廣泛,它既包括嚴肅音樂,又包括通俗音樂以及使用世界上不同地區得民間音樂素材而創作的音樂,不僅包括留下璀璨余暉的19世紀浪漫主義音樂,也包含跨越時代、提早進入未來的稱為“先鋒派”曲風。
我們通常把20世紀現代音樂分為三類:一是與傳統有較多聯系的音樂。主要包括后期浪漫主義、印象主義、新民族主義、原始主義、現實主義等等。這類音樂堅決保持固有的調性音樂,通常為多調性、泛調性和新的調組織觀念,音樂中仍然表現出鮮明的感情色彩。二是“先鋒派”音樂。主要包括表現主義音樂、新古典主義、偶然音樂、噪音音樂、電子音樂、音色音樂、簡約音樂、概念音樂、后現代主義音樂等等。這是20世紀音樂中發展最快、離傳統最遠、最活躍、最多變,也最令人想探其究竟的部分。在音樂的理念、結構布局、素材、新音色等多方面都尋求一種煥然一新的面貌。三是現代流行音樂,也稱通俗音樂。主要包括20世紀產生的爵士樂、鄉村音樂、搖滾音樂、新世紀音樂、流行歌曲等等。
二、20世紀現代音樂的特點
在20 世紀現代音樂發展進程中,音樂創作的理性化和音樂創作的多元化貫穿了20 世紀音樂發展的歷程。
第一是作曲法則的發展。隨著調性逐漸瓦解,取而代之的是無調性、多調性等新的創作技法。在節奏領域內,由于各種非常規的節奏形態被當代作曲家不停地創造著,促使了在節奏上20世紀西方音樂與上一時期音樂形成了明顯的對比。音樂創作思維的多元化以及感性的回歸與理性的融合等是其明顯的特點。另外,微分音樂的產生,反映了音樂創作對伴音體系的突破。而且,音色成為了音樂創作的主要手段,作曲家通過尋找新異音色,將音樂帶入一個全新的世界。
第二是音樂創作思維的多元化。出現了整體序列音樂、偶然音樂、電子音樂等等特殊的音樂類型。作曲家們通過運用多媒體的創作手法,為音樂創作打開了更廣闊的創作思路和創作空間。
第三是感性的回歸與理性的結合。主要體現在簡約派要回歸對聲音和諧最直接的理解、新古典主義體現著現代主義與浪漫主義的融合、第三潮流體現著嚴肅音樂與民間流行音樂的融合。
總的來說,20世紀的西方現代音樂是在開拓創新、個性鮮明、多元融合中存在和發展的,也正是由于一種寬容才有了個性的展現,進而又出現了極端的嘗試,直到回歸后的融合與發展。
三、現代音樂與當今大學生的關系
音樂這種藝術形式深受大學生的喜愛。大學生是優良文化的弘揚者,他們始終關注著音樂創作的進展與變更,重視不斷革新的藝術思潮。當代社會,不只是音樂專業的學生在關心重視音樂,非音樂專業的大學生們也對音樂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在他們看來音樂不只是文化表象的體現,同時也是時代與社會變革中的產物,與每個人都息息相關。本著當今教育界要求培養精英大學生的目標,將現代音樂引入高校音樂欣賞課教學,不但可以培養大學生的創新意識,還可以提高大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并拓寬大學生的眼界。
近年來,懷著對新鮮事物的熱情,大學生對于現代音樂的興趣也變得越來越濃厚。然而,從對現代音樂的理解與接受程度上來看,整體分為兩種:一是喜愛現代音樂的創新技法、富于個性的音樂想象力和與時俱進的時代精神;另一種是不喜歡現代音樂過于個性和過于注重形式,很多曲目讓人聽不懂,也讓音樂本身失去內在魅力。
在這種情況下, 就要求教師在曲目上結合實際情況做細致的選擇,一是要有代表性,二是要有普及性。另外在對相關理論背景知識的講解上要下功夫,由淺入深,逐步推進。
四、將現代音樂引入欣賞課堂
首先,要讓學生了解欣賞現代音樂的方法,不能再用欣賞傳統古典音樂的方法來分析研究現代音樂,因為兩者已從創作背景、創作技法、音樂特點等各方面有了明顯的區別。而應先從20世紀西方現代音樂的一些全新化的音樂語言的基本表現要素出發,了解清楚樂理內部基本概念,才能更好的把握作曲家的創作風格。
其次,使學生充分了解現代音樂的創作背景。我們從與音樂本體,特別是與作曲家音樂創作過程直接相關的三方面來看,一是20世紀社會形勢處于動蕩不安、沖突加深的狀態下,從而導致社會心理發生轉變,引起了更多的慌張、忐忑等情緒;二是社會發展腳步加快,作曲家創新的心理要求急劇增長;三是個人主義較之19世紀得到更進一步的發展,作曲家的自我意識空前增長。
再次,盡可能詳細并通俗的講解現代音樂的音樂語言,如全音階、人工音階、高疊和弦、復合和弦、人工調式、十二音技法、微分音、音組、音塊、自由曲式、鑲嵌式織體、軸心體系、分層寫作等等。只有在對眾多新的音樂語言了解的基礎上才能更好地聽懂現代音樂。
第四,教師應該系統的將現代音樂的發展概況、發展脈絡等詳盡具體、歸門別類的講解給大學生,并引導大家對現代音樂進行正確的認識和評價,從而使大學生對于20世紀西方現代音樂有相對完善的了解,且通過對眾多作曲家全新創作理念的接觸,進一步打開他們的視野,引發創新性思維。
第五,選擇有代表性的作曲家及其他們有代表性的現代音樂作品,如德彪西的《牧神午后》、巴托克的《樂隊協奏曲》、勛伯格的《一個華沙的幸存者》、肖斯塔科維奇的《第八交響曲》、利蓋蒂的《大氣》、梅西安的《異國的鳥》等等現代作品,要求精選、精講、精分析,使學生從音樂本體的角度更深地理解現代音樂語言并領略其中的哲理和意境。
第六,可以選擇一些當今活躍于國際音樂舞臺上的中國作曲家的作品,像譚盾的《女書》、《水樂》,陳怡的《中國民族舞組曲》,葉小綱的交響曲《春天的故事》,高為杰的民樂室內樂《韶Ⅰ》、《韶Ⅱ》等。一方面使大學生了解中國近現代作曲家在國際上的地位,另一方面可以更好地領略滲入中國民族音樂元素的現代音樂的豐富多彩與地方特色。
總之,20 世紀的西方現代音樂是在開拓創新、個性鮮明、多元融合中存在和發展的,其個性的展現和極端的嘗試導致回歸后的融合與發展。現代音樂變化無窮,時至今日,仍然在不斷的發展演變中。由于這些音樂在時間上跨度較近,沒有距離感,人們至今還沒有辦法獲得歷史的透視,所有不適合過早的下結論。但是, 它和以往的音樂有著共同之處, 現代音樂作品也會優勝劣汰,當中的優秀作品定會被更多的人所接納,這是毋庸置疑的。我們身為音樂工作者,有義務也有責任選擇更多更好更有助于學生發展的20世紀現代音樂作品推廣到大學生中,使他們不僅對古典音樂,而且對離我們更近的現代音樂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和把握,從而拓寬他們的視野,引發創新性思維,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促進大學生全面、和諧的發展。
參考文獻:
[1][美]唐納德·杰·格勞特,克勞德·帕利斯卡.西方音樂史[M].注啟璋等譯.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6.
[2]李秋華.西方音樂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3]朱建.20世紀音樂漫步[M].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5.
[4]鐘子林.20世紀西方音樂[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2006.
[5]巢蓉.普通高校大學生研習與思辨現代音樂的價值之思考[D].北京:首都師范大學,2007年.
[6]張雯雯.20世紀西方現代音樂的藝術內涵[J].外國問題研究, 2012,(09).
[7]唐宏智.現代音樂的存在方式分析[J].音樂時空,2015,(05).
[8]胡子奕.淺析我國高校音樂專業中開設西方現代音樂課程的重要性[J]. 音樂大觀,201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