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浩
摘要:合唱是一門藝術,它代表著一個國家的音樂水平和音樂的普及程度、發展水平,它也是人類藝術寶庫中十分璀璨的一顆明珠。在音樂藝術領域中,合唱是最容易被人掌握的形式之一。而目前我國的大部分高校均建有合唱團,高校開展合唱與指揮教學也是我國合唱事業發展的重要條件之一。本文分析了目前我國高校合唱與指揮教學的現狀、存在的問題以及應對措施和在教學改革方面的建議。
關鍵詞:合唱與指揮 教學方法 改革對策 高校合唱
一、高校開展合唱與指揮教學的意義及其發展現狀
作為音樂這門藝術蓬勃發展的結晶,合唱藝術有著獨特的藝術表現力以及撼動人心的藝術感染力,是其他的音樂表演藝術難以超越的。合唱藝術來源于中世紀歐洲的宗教音樂,了解合唱藝術的發展軌跡和特點,有利于我們更深刻地感受它的藝術魅力,也有助于我們認識現代音樂的發展趨勢,從而進一步增強欣賞和表演合唱藝術的能力。歐洲合唱藝術的風格基本和各個時期的音樂風格相一致。文藝復興時期,平等重視合唱各個聲部的作用,主要由一個聲部進行主題的表現,其他聲部按順序進行模仿和配合,也較少采用樂器的伴奏。到了巴洛克時期,歌劇產生并且發展成型,古典樂派逐漸在這一基礎上誕生,合唱的藝術也就是在這一時期獨立成為一個音樂類型。在重視自然和人類情感的古典主義時期,作曲家追求用音樂來表現普通人的生活和情感、用音樂來表現人性中的倫理價值,這些作曲家繼承了之前的傳統音樂理念和風格、對其加以豐富和創新,這一時期的作品較為謹慎地采用漸慢和漸快的速度,合唱藝術有了統一的形式和規律。而在浪漫主義時期,音樂完全脫離了宮廷和教會的限制,不再為政治服務,而成為了群眾社會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這一時期和古典時期可以說是西方音樂的黃金時代。現代主義音樂一方面繼承了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的傳統,衍生出許多分支;另一方面也不斷地出現具有反叛和創新精神的新的派別,它們之間互相影響。合唱這一音樂表演形式自從產生以來,無論是為宮廷貴族服務還是作為教會的統治工具,或是后來純粹表現情感的一種表演方式,都展現出了特有的藝術魅力。
我國的合唱藝術,是在20世紀初學堂樂歌出現之后興起的,雖然它產生和發展的時間并不長,但不乏偉大的作品,例如:《半個月亮爬上來》和《黃河大合唱》等,都是我國合唱藝術中的瑰寶,推動者我國的合唱藝術不斷蓬勃發展。指揮和演唱的藝術活動都是對音樂作品的再加工。指揮作為合唱團的關鍵要素,是音樂作品主要的詮釋者,他必須通過一定的手段將音樂作品完整、統一地表現出來。作為集體音樂表演藝術中的領導者和組織者,指揮需要集中演唱者和演奏者的智慧和才能,對他們的潛力進行挖掘和培養,引導他們正確地理解和表現音樂作品中所蘊含的深刻情感。因而指揮在合唱藝術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要培養高質量的合唱團和指揮,就必須在各大高校加強對音樂人才的培養,以促進我國合唱藝術的進一步發展。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民生活質量的提高,普通群眾對于精神生活上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參加合唱團就成為很多人業余充實自己生活的一個重要方式和途徑。而目前看來,我國專業的合唱和指揮人才十分緊缺。與此同時,我國專業的音樂學院每年招收的合唱和指揮專業的學生數量不多,高校培養出的人才滿足不了社會或者市場對這類人才的需求。因此,各大高校擴大對合唱和指揮專業的招生規模迫在眉睫,并且需要教師對合唱和指揮專業的學生進行重點培養,提高每位學生的專業技能,從而提升學校在專業教學上的水平。
二、我國高校合唱與指揮教學的發展現狀
(一)對實踐教學缺乏足夠重視
許多高校在對合唱與指揮專業的教學上仍然采取傳統的授課方式,不重視對實踐方面的教學。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練習合唱曲目就已經屬于實踐的范疇,僅僅側重于對基本的發聲、音色和音調、音量的大小以及情感的表現這些方面,忽略了對合唱和指揮技巧方面的訓練和實踐。另外,這樣枯燥的教學方式也使得學生沒有自主的學習欲望,學生也無法在學習中同時掌握合唱和指揮兩個方面的技能,這些缺點對于培養合唱和指揮人才是十分不利的。
(二)教學內容的實用性較差
我國高校的合唱與指揮課程往往根據教材內容進行展開,而教材普遍存在合唱曲目多而理論指導較少的問題,也就是說,教材中較大篇幅被合唱歌曲占據,關于合唱和指揮的理論性知識篇幅較少。因而根據教材的內容進行教學,就忽略了實踐的指導理論這一方面。同時,在課堂教學中,一味地按照曲目進行練習就忽略了在實踐中形成的有群眾基礎的合唱理論,這樣的教學方法培養出的學生不能滿足社會對人才在質量上的需求。
(三)對合唱與指揮課程的認識不夠明確
在合唱團隊中,指揮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可以說是合唱團的靈魂與核心。這一情況要求指揮者要具備較高的文化藝術修養、良好的專業技能水平、以及高素質的音樂修養和人格魅力。也就是說,高校的合唱與指揮課程培養出的人才應該是專業過硬、基礎扎實、藝術修養較高的。而目前大多數學音樂的學生僅僅將合唱指揮單純地作為“合唱”來看待,忽視了指揮的實際作用,也忽視了合唱與指揮之間的內在聯系。
三、我國高校合唱與指揮教學的改革建議
(一)明確課程設置
大部分高校的音樂專業都把合唱與指揮課程設置為專業必修課,并且開設課程的時間為一到三年。而培養一名合格的合唱與指揮專業人才,需要讓學生學習合唱和指揮專業方面的相關的系統知識。在分別對合唱和指揮兩部分內容進行教學后,還需要認識到合唱與指揮是一個整體,要使學生對二者進行逐個消化,進而達到有機的結合。合唱學和指揮學作為兩門單獨的課程,內容已經十分豐富、復雜,要讓學生掌握這些知識,兩三個學期的學習是遠遠不夠的。另外,在教學過程中,也需要明確合唱和指揮教學的先后順序,讓學生在掌握了一定的合唱知識之后,再進行指揮方面的授課。
(二)進行多元化教學
傳統的教學模式在合唱與指揮專業的教學中不能達到很好的效果,它一般都由教師完全引導學生,側重于理論知識的教學,首先讓學生對合唱曲目進行單純的模仿,這種方法就有可能使學生喪失了獨立組織或指揮合唱的能力。因此在大三的下學期,除了要繼續對基礎知識進行教學以外,還需要通過實踐來鍛煉學生指揮合唱的能力,一方面可以扎實學生的基礎理論知識,另一方面也鍛煉了學生和合唱和指揮能力、組織能力以及團隊合作能力。
(三)增加課程內容
合唱的藝術是復雜的,合唱作品的風格和種類也十分繁多,因此,作為一名合唱者或指揮者,需要盡可能多地了解和認識不同風格的合唱作品。這就需要在高校教學過程中,要盡可能使教學的內容更加多樣化,讓學生接觸到更多類型和風格的作品,開闊學生的視野。另外,合唱與指揮的教學也需要與時俱進,在高校的合唱與指揮教學中,需要加入現代和流行元素,讓合唱這門藝術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也可以緊跟時代步伐。
(四)采用多樣化考核方式
在對學生學習成果的考察中,需要堅持并重考察與考試、兼顧理論與技能、同時重視平時和期末成績這三點。傳統的合唱專業考試內容大多是讓學生分組演唱合唱作品,而指揮專業的考試則是跟著音樂指揮一首合唱曲目,考試結束后,學生只得到了一個象征性的分數,卻不知道自己的問題所在。這樣的考試方式是不能推動學生的進步的。考核的內容和形式應該根據教學目標來制定,在實施過程中還要注意因材施教,在教學過程中就對學生進行考核,對每個人的結果進行記錄,才能總結出每個學生在專業上存在的問題并提出解決方法。將考核作為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而不僅僅是對學習成果的檢驗,讓學生及時地認識到自己專業上的問題,及時進行調整,提高自身專業技能。除此之外,還有幾點建議:首先,考核的時間不應該局限于期末這一時期,而是要注重平時的課堂表現;其次,采用合唱排練的方式進行考核,不僅考核學生的專業知識,同時培養他們的團隊協作能力;第三,在進行技能考核的同時也對理論知識進行考核,以試卷的形式考察學生對基礎理論知識的掌握。
(五)加強對實踐能力的培養
合唱與指揮作為實踐性較強的學科,是需要以理論知識為基礎,在實踐中不斷鞏固的專業能力的。因而教師在讓學生進行課堂訓練的同時,也要重視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確切地講分為兩個方面,一方面需要完善相關的教學體系,讓學生有條件系統地參加專業實踐活動,保證參與實踐的系統性和連續性。把實踐和學分相掛鉤,學生在參與實踐活動時可以獲得相應學分,以此來鼓勵學生參與專業實踐,不僅可以鍛煉學生的專業技能,還減輕了同學的學習負擔。另一方面則是需要建立實習基地。到了大二、大三,學生以及掌握了一些基礎知識,水平也逐漸提高,學校就需要為合唱團成員聯系各類的比賽和演出,為學生爭取到更多的實習機會。不僅能夠讓學生接觸社會、加強實踐,還可以提高他們的自信心,進而鞏固和扎實專業技能。
綜上所述,高校的合唱與指揮課程教學的改革迫在眉睫,這一改革必須能夠為目前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提出良好的解決方案,有效地提高我國高校的合唱與指揮專業的教學水平,培養出一批又一批優秀的合唱與指揮人才,促進我國的合唱藝術的發展,也促進我國合唱事業的繁榮。
基金項目:
本文為是2014年河南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高師合唱指揮課程的內容與實踐改革創新研”結項成果,項目編號:2014BYS004。
參考文獻:
[1]李愛華.高校合唱與指揮課程教學的研究與實踐[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1,(10).
[2]王擁軍.高校合唱與指揮教學改革的若干建議[J].青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04).
[3]孫相根.對高師合唱與指揮教學的思考[J].牡丹江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04).
[4]許鳳蓉.合唱指揮:音樂藝術的奇葩——給音樂教育改革的一點建議[J].鄖陽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4,(05).
[5]趙鴻光.高等師范院校合唱課程教學研究淺論[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音樂與表演版),20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