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群堅

摘要:進行瓊劇唱腔設計(作曲),必具基礎之一是通熟海南話(語音)及聲調;其二是必須熟悉瓊劇板腔的基本曲調。而譜寫瓊劇唱腔的基本步驟為:一是明確唱詞結構(句式);二是劃出下句末字落音的聲調;三是擬出唱詞的句法;四是根據板腔的基本調式和骨架音,依照唱詞“問字生音”寫出“單音腔”旋律;五是根據每個字詞的語氣和聲調對“單音腔”的句型和旋律進行加工美化;六是根據每個字詞的語氣和聲調對“單音腔”的句型和旋律進行加工美化;七是對各詞句之間的“板”和“腔”進行對照調整,并根據詞意情感和行當特點及人物性格,對旋律進行修繕、擴展和補充。
關鍵詞:瓊劇板腔 設計 基礎 步驟
瓊劇乃我國戲曲百花園中的一朵奇葩,具有三百多年的悠久歷史,其以獨特的海南方言韻味和醇厚酣馥的腔調沁人心脾,為海南人民和海外瓊籍僑胞所喜聞樂見并廣為傳承和弘揚。
瓊劇板腔是其劇種的精髓和特色所在,而板腔曲調的源頭和基礎又來自海南方言的聲韻與民歌、民謠。所以,進行瓊劇唱腔設計(作曲),首先就必須了解和熟悉其方言與有關民歌、民謠。下面就此必具基礎和步驟闡要如下。
一、通熟海南話(語音)及聲調
海南話屬指海南本島居民通用的主要語言,其屬漢藏語系漢語閩南方言系統,它是海南省使用人數僅次于普通話的一個語種,其分布遍及全省,在東南亞一帶也有一定地位。
海南方言可分為瓊文話、??谠?、定安話、瓊海話、萬陵話、瓊南話、海北話七個小區。其語音大同小異,主要區別在聲調和口頭語言習慣上。海南話的聲調和普通話聲調不同,普通話的聲調有四聲(平、上、去、入),而海南語音卻有八聲(八聲依次為:1詩、2時、3死、4世、5是、6視、7失、8實)。海南話的音律性較強,幾乎每個字就是一個自然音素。比如 “吃飯”,瓊文話念做“jia(韻母讀第一聲) mue(韻母讀第二聲)”,聲調前字低后字高(簡譜唱名為6-1)。定安話念做“jia(韻母讀第五聲)mue”,聲調前字高后字低(簡譜唱名為3-1)。而瓊南話則念做“jia bui”(口頭語習慣),聲調前字和后字都一樣高(簡譜唱名為3-3,但前字韻母讀第五聲,后字讀第一聲)。又如:“我和你去??谑?,去買咖啡和包子”,其字音用簡譜可直接記為1-3-1-5-1-1-3,5-1-3-5-3-3-2(句中的“和”字,口頭語念作“與”)。作為瓊劇唱腔設計者不但要諳熟海南話及口頭語言的使用習慣,還要掌握書面語言和口頭語言的區別。如書面語言“干活”(音:gan wau),口頭語應念作“做工”(音:do gang),更要懂得對其每個字詞聲調的分析和判斷。只有這樣,譜寫出來的音符才能準確地表達出字詞的意思和含義,否則就會出現“咬字不準”、“聽話不清”,或字詞意思和含義的誤解與歪曲。
二、熟悉瓊劇板腔的基本曲調
如上所述,瓊劇板腔曲調的源頭和基礎來自海南方言聲韻與民歌、民謠,而海南的民歌小調源遠流長,軌轍渺兮。其轉化、提煉、發展成為瓊劇板腔的基本曲調也有好幾百年的歷史,其中更多的是受外來遷居群體區域文化的注入和影響,特別是吸收了廣東、福建等省份兄弟劇種的曲牌和腔調融匯精煉而成。對此我們暫且不去考究其形成的歷程,只就已形成和流傳至今的瓊劇板腔基本曲調作概要闡述,以說明作為瓊劇唱腔設計者應具備和掌握的知識基礎。
(一)了解瓊劇板腔的基本體系
瓊劇板腔的基本體系概分為四大類:一為中板類(包括[中板]、[疊板]、[數字板]);二為苦嘆類(包括[苦板]、[嘆板]、[哭板]);三為曲牌類(包括[首、次段程途]、[苦程途:“淚滴秋波”(首滾)、“單滾尾”、“雙滾尾”]、[急程途] 、[醒嘆]、[報花名]、[哭流水]、[五回頭]、[尾聲]);四為腔類(包括[古腔]、[高腔]、[爭辯腔]、[太和腔]、[江浪腔]、[教子腔]、[陳訴腔]、[告啰腔]、[乞食腔]等)。在這四大類板腔中,中板類是最常用、最多用的板腔,而其中的[中板]又是“板中之王”、“腔中之基”,是瓊劇的基本唱腔。它接近口語,通俗易懂,適宜于自由表達思想和感情,也是其他板腔發展、變化的主線和根基。所以作為瓊劇唱腔設計者來說,全面理解和深刻領會[中板]的基本要素就顯得尤其重要了。
(二) 熟悉和掌握各類板腔唱詞的基本結構
各類板腔唱詞的基本結構(句式)、音節、句法、韻腳(下句末字必須押韻)、旋法及“線調”。如:中板唱詞的句式一般是以七字為主的上、下句結構,煞句為八字,可附加三字句。其音節一般為4+3或5+2,句法較為豐富,但句法一定要和唱詞的音節一致,否則就會詞意表達不清和錯誤。如:
|我 和 |大 姐 ·|夫 ·進 |京一 |
其唱詞中的句法和音節不一致(句子本是5+2音節,卻安排成了4+3音節),導致詞意表達不清楚,容易讓人誤解成“我和大姐——匐進京”。
另如曲牌類板腔[程途],其“首段”的唱詞結構為四句,句式為七、七、七、八,七字句音節一般為2+2+3或4+3,八字句一般為2+2+2+2或4+4。首句為“導板”,自由節拍,第二句起上板(一板三眼,4/4拍子)。而“次段”的唱詞結構為六句,句式為五、五、七、七、七、八,五字句音節一般為2+3,七、八字句的音節和“首段”相同。
再如[疊板]和[高腔],其唱詞均為八字上、下句結構,其中[疊板]是由兩個四字上下句疊成一個八字句的,音節一般為2+2+2+2。這兩個板腔的句式和[中板]一樣比較自由,短可僅四句,長可達十幾句以上,句法也較靈活和豐富。
作為瓊劇唱腔設計者,只有對各類板腔的唱詞結構全面了解和熟悉,才能設計和譜寫出相應與準確的瓊劇板腔,否則將“無從下手”或“湖涂其腔”。
(三)掌握板腔的基本“旋法”
旋法,即旋律線條走向和終結的基本規律與法則。每類瓊劇板腔都有各自的旋法,其中“板類”和“腔類”之間的旋法有著許多共性和密切關系。如[中板]旋法分有正線、內線、外線、反線和高尖五種基本旋法(也稱“線腔”或“線調”),“正線”的骨架音為1 2 3 5 6(5 2弦記譜,下同),下句落音為2;“內線”的骨架音是將“正線”骨架音中的5降為4,下句落音也為2;“外線”的骨架音卻是“正線”提高一個大二度音程,即2 3#4 6 7,下句落音不變(在實際應用中,為了避免記譜中經常出現臨時升降號,所以整段或大段“外線中板”一般都使用1 5弦記譜,即:5 6 7 2 3,下句落音為5)。“反線”的骨架音為6 1 2 3 5,下句落音為6;“高尖”即“反線”的翻高一個八度音程。
[中板]各“線腔”下句的末字落音均是根據海南語音的聲調來確定的(上句一般不嚴格限制)。如上所述:海南語音有八個聲調(指同韻腳字音),在[中板]的旋法中,下句末字為第1、3、4聲的,其落音均在2(即正、內、外線腔調〈1 5弦記譜落音為5〉);下句末字為第2、5、8聲的,其下句落音均為6(即反線和高尖腔調〈1 5弦記譜落音為2〉)。
在“腔類”的旋法中,諸如[爭辯腔]、[太和腔]的旋法就是以“正線中板”為基礎來進行與發展的,其骨架音也是1 2 3 5 6,下句落音同為2。但它的句法和腔型有所變化,上、下句末字旋律走向均帶有“腔尾”或“拖腔”【如
[爭辯腔]的上句:
︳一二 三四 ︳五 六 ︳七·× ︳×× ×× ︳× - ︳
下句:
︳七 六 ︳五 四· ︳三 二 ︳×× ×× ︳一· × ︳×× ×× ︳× -︳】。
而[古腔]的旋法卻是以“反線中板”為基礎來進行和發展的,其骨架音也是6 1 2 3 5 ,下句落音同為6(5 2弦記譜)。腔中旋律走向除了首句“起腔”(拉引)和末句“腔尾”(延伸)等有所演變外,其基本上都是“反線中板”的腔調(句法比較單一并相對固定)。更多時候是一個[古腔]段落完了以后再緊接著轉入“反線中板”以展開敘唱而終結。由此可見,“板類”和“腔類”唱腔旋法的淵源與內在聯系是非常密切的。
據上所述,我們即可以從中梳理和概括出譜寫瓊劇唱腔的如下幾個基本步驟:
一、明確唱詞結構(句式),擇定用什么板腔來寫作(譜曲)。
如唱詞A:“請小姐多多原諒,一時不覺才冒犯”。
這是一個七字上、下結構的唱詞,根據瓊劇各類板腔唱詞的基本結構,它既可以譜寫成[中板]、[數字板],也可以譜寫成[爭辯腔]和[太和腔]等。那么到底應該擇定其中哪一種板腔,就取決于劇情的需要、詞段的內容、人物的性格以及板腔的功能和特點等因素來確定了。
二、劃出下句末字落音的聲調,以確定其唱詞的旋法走向和歸落在什么“線腔”上(泛指“中板類”唱腔)。
如上例唱詞下句末字“犯”的聲調是第五聲,如果是擇定用[中板]來譜曲的話,其下句旋法就唯應行走和歸落在“反線”或“高尖”的腔調上,否則其字音將“咬不準”、“聽不清”或被誤解成別意他義。
三、擬出唱詞的句法(即“腔型”或“板路”、“節奏型”),其句法要和唱詞的“音節”一致。
如唱詞B:“十三歲紡紗織布”,按[中板]的句法可擬成:十三 歲紡 ︳紗 · 織 ︳布 - ︳
或:十·三|歲-| 紡紗 織︳布 -︳。
而不能擬成:
十三 ︳歲 紡 ·︳紗·織︳布- ︳。
其句子中的“紡紗”本是一個組合音節,“句法”卻把它切開分別貼合到前、后的字上去了,使音節變成了“歲紡~紗織布”,完全歪曲和誤解了句子的原意。
四、根據板腔的基本調式和骨架音,依照唱詞“問字生音”寫出“單音腔”旋律。
如唱詞C:“原是小姐到書房,文秀冒昧理不當”。如果確定用“外線中板”來譜曲,就按其“外線”調式骨架音5 6 7 2 3(1 5弦記譜)里“問字生音”寫出唱詞的“單音腔”旋律。如:
五、根據每個字詞的語氣和聲調對“單音腔”的句型和旋律進行加工美化。
如上例“單音腔”旋律,據其字詞的語氣和聲調,可進行如下的加工美化:
以上旋律中的“原”、“書”、“冒”字都從原來的“單音腔”變為“雙音腔”,而“到”、“理”、“不”字卻變成了“多音腔”(三音以上)。這樣的旋律美化,不但使唱詞字音聽得更準確、更清楚,而且使詞句意思和情感得到更充分、更貼切的表達和發揮。
六、對各詞句之間的“板”和“腔”進行對照調整,并根據詞意情感和行當特點及人物性格對旋律進行修繕、擴展和補充(盡可能做到同一板腔的兩個上下句之間的“板”和“腔”不重復、不雷同,并有所變化)。
總之,作為瓊劇板腔設計(作曲)者,不但要具備一定的理論知識(海南語音、板腔及樂理常識)和文學修養(對唱詞的分析和理解),更要有較豐富的板腔“感性”積累和“靈性”發揮。只有這樣,才能設計和譜寫出符合劇情、切合唱詞、適合行當(角色)、板順腔暢和優美動聽的唱腔音樂。
參考文獻:
[1]梁明江.海南方言說要[M].??冢汉D铣霭嫔?,1994.
[2]張拔山.瓊劇唱腔基礎[M].出版信息不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