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爾哈力·扎汗
摘要:本文主要分析了哈薩克傳統唱法的分類和演唱藝術特色,論述了傳統唱法代表性的歌唱家用傳統的哈薩克民族樂器伴奏的演唱特點,在用冬不拉彈唱方面的特點以及表演技能方面的演唱特點。
關鍵詞:哈薩克 傳統唱法 藝術
哈薩克族將大自然豐富多彩的變化規律,將自己經歷的幸福與苦難、愛與恨,將內心醞釀的豐富情感融入了音樂與歌聲中,并伴隨著歷史的發展不斷進步和完善,逐步形成了具有鮮明民族風格的音樂體系,成為我國民族音樂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歷史悠久,有著光榮的傳統和燦爛的文化,這與民族生活有密不可分的關系。阿肯——民間詩人,歌手使其用人民的口頭傳承及用民族樂器伴奏的形式來把這一民族寶貴的藝術文化傳承給下一代,至今流傳于我們這一代。
哈薩克傳統唱法主要有如下三種:一是原生態唱法;二是闊麥依唱法;三是日常生活習俗傳統唱法。
一、原生態唱法的分類及代表性的歌唱家
哈薩克傳統唱法中原生態主要以全民族的根源為基礎,按照地域居住特征和演唱方法分為以下三種唱法:1.阿熱哈(流傳在哈國中部克克諧濤范圍葉斯樂河流域)傳統唱法。2.七河流域(流傳在我國新疆北疆阿勒泰葉爾特斯河流域,塔城葉木樂河流域,伊犁河流域等地)傳統唱法;3.哈國西部(流傳在色熱河流域)傳統唱法。各區域按照其音樂風格、演唱技巧形成了哈薩克傳統唱法的特色。阿熱哈傳統唱法的演唱技巧是哈薩克演唱藝術隨意性發展的結果,演唱時較自由,歌曲結構形態寬廣。阿熱哈唱法杰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布爾江、阿坎等。七河流唱法主要演唱哈薩克古典歌曲,民歌氣息濃厚是其演唱藝術的核心,因此七河流傳統唱法演唱者的代表人物在公共場合也將阿熱哈傳統歌曲演唱得較多。七河流傳統唱法的代表人物有將貝勒、克涅吶等人。西部傳統唱法是歌詠性的,演唱風格唱的速度比較快。代表人物木黑特、哈利伏拉等。
(一)用傳統樂器伴奏演唱的特點
用傳統樂器伴奏演唱是從古至今流傳下來的表演形式。古老的哈薩克人用以下傳統樂器巴臘班、絲貝孜額、冬不拉、闊別孜、杰特桿、尚闊別孜等樂器演奏伴唱在歷史上是顯而易見的。此后,用冬不拉和闊別孜樂器伴奏演唱的較多。其他樂器的伴奏演唱漸漸地用得少了,因為這兩樂器音色優美、形式簡單,比較好學。
1.闊別孜是8世紀時哈薩克著名音樂家霍爾赫特爺爺用的樂器。這種音樂形式再次被帶到了現代的人們之間,使得繼承和發揚了一種傳統的唱法。如今用闊別孜演唱闊麥依(喉音)唱法的人比較多。
2.盡管用歇熱提爾樂器伴奏的演唱在很早以前就用的不多,但此類樂器在早期哈薩克人居住的地方是女性更多的在使用和喜愛的樂器。因為歇熱提爾樂器調聲時音較高,非常適合女性的音域和音色特征。
3.杰特桿樂器演唱是用獨特的音色特征將民歌用自己的獨特表現力進行二度創造,留給人們獨特的音樂美感。音色特征跟女性音色適合,所以最近女性伴奏演唱使用比較多。
4.用絲貝孜額伴奏的演唱中,在吹絲貝孜額的同時再加咽喉里發出的雄厚的聲音,這二者的結合才能夠產生絲貝孜額演唱作品。我們可以說在哈薩克音樂中絲貝孜額吹奏樂器的學習已經全面實施,因此用吹絲貝孜額演唱歌曲是現如今我們學習和激勵向前推進的重大義務。
5.用阿徳熱那樂器伴奏演唱的傳統也是哈薩克重要的演唱形式。如今此樂器的使用我們在大型的哈薩克民族樂團里可見,這也是我們一直以來期待著更能發揚的演唱形式。
6.用冬不拉彈唱有著自己的發展歷程。《冬不拉是歌的翅膀》《冬不拉是哈薩克人的幫手》等哈薩克名言不是虛傳,有著自己一定的理由。冬不拉是兩根弦或三根弦的器種,在傳統歌手當中廣泛的運用。用冬不拉彈奏演唱是否順利還要取決于演奏水平的高低。
(二)傳統唱法演唱者用冬不拉彈唱方面的特點
1.用冬不拉彈唱的歌者們將站立和坐著彈唱視為一種習慣。坐著彈唱便于真確的彈奏,這種方法可以使歌曲伴奏彈得更準確。而站立著彈唱利于發揮演唱技能,歌唱時不會有太大的壓力,歌唱比較自如。
2.用冬不拉獨奏形式伴奏有著較復雜的變化。根據律動感彈奏,歌唱者能多投入情感時,對樂器也要投入相等的情感。
3.單一的一件冬不拉樂器彈奏較能更加表現歌曲的情感,而在樂團里由于節奏節拍較嚴格,不易彈奏,情感也不能充分的表達。
4.傳統唱法演唱者一般將歌曲的伴奏練到等同于演奏樂曲那樣的熟練程度,才能加入歌詞演唱,如果伴奏不夠好,歌曲演唱得再好也無法激起聽者的興趣。
(三)演唱技巧方面的特點
1.傳統唱法演唱者對作品的內部力量和技巧會更加注意。每首歌曲有自己的旋律特征和特定的內容,歌曲的音樂與歌詞的內容有著密切的關系,二者只有在非常融洽時才能成為一個整體、一首作品。
2.傳統唱法演唱者非常注重演唱技巧。無論歌曲的結構,旋律線多么奇特,歌曲能否有影響力取決于歌唱者。因為演唱者二度創作及表演技能帶給人們的影響的深刻性就決定了歌曲的前程,作品創作的好壞取決于歌唱者演唱技巧的高低。在19世紀,杰出的哈薩克傳統唱法歌唱家有阿么熱、伊薩、哈巴斯等,他們的演唱特點和風格各有各的特色,可稱為他們有自己的派別。
二、闊麥依唱法
(一)闊麥依唱法的傳承
闊麥依唱法是在8世紀時哈薩克著名音樂家霍爾赫特、阿山海格用闊別孜演唱留下來的一種古老“吉爾噢”的演唱方法,也稱為“庫爾酷爾麻”,是“喉音”藝術。它反映了高山、草原的的空曠、遼闊以及天高云淡的景象,它體現了人和大自然的和諧、交融,相互作用、滲透,并使人們的心靈得到純化、升華,進入一種新的境界。現今時代杰出歌唱者哈米提·加怕爾譜系(師徒傳承)哈米提·加怕爾(1898-1970年不識字,牧民,阿勒泰地區)、沙爾古森·阿布都熱合曼(1923-2006年,不識字,牧民,阿勒泰地區)、沙爾古森鄉扎依特·阿斯哈爾(1983-,新疆阿勒地區)等都是闊麥依唱法的傳承人。
(二)“闊麥依”唱法的分類
演唱者運用特殊的聲音技巧,一人同時唱出一個聲部、兩個聲部和罕見的多聲部形態。哈薩克族闊麥依能模仿大自然和各種動物的聲音,有高音(斯喀勒闊麥依,也是哨聲)、中音(斯庫爾克闊麥依)、低音(克爾克可闊麥依)和低高復合音(斯爾克闊麥依)四種唱法。
(三)“闊麥依”唱法的演唱藝術特點
1.哈薩克闊麥依主要靠假聲帶振動,聲帶有時振動(渾厚)有時不振動(響亮)。特點是聲音顆粒大、清晰、劇烈。練習和演唱時在胸腔共振的基礎上調整口腔的形狀可以同時產生幾個不同的聲音。
2.闊麥依演唱者運用特殊的聲音技巧。首先把聲帶放松,運用閉氣技巧發出粗壯的氣泡音,形成低音聲部。在此基礎上,巧妙調節口腔共鳴,帶有金屬聲的高音聲部,獲得無比奇妙的聲音效果。低高復合音闊麥依可以清晰地聽到一個人同時發出兩種聲音,即高音區的曲調和低音區的持續音。
三、日常生活習俗傳統唱法的分類及音樂風格
日常生活習俗傳統唱法分為搖籃曲、四畜歌、婚嫁歌、喪葬歌、阿肯彈唱等,基本上音階廣泛地運用七聲音階。旋法是普遍帶有呼喊式的音調,并常常出現在曲首,它常常由主音及其四度音或五度音的旋律音程構成。節奏、節拍經常使用混合節拍,并在每小節的節奏劃分上常常表現出前短后長的形態。
總之,民族聲樂是以目前我國藝術院校中民族聲樂專業為代表的。民族聲樂自上世紀二十年代逐步形成,經過近百年的發展已經成為一門蘊含著深厚的民族文化,包容了濃郁的民族特色的演唱藝術。其特有的藝術魅力一直深受中國人民喜愛,在今天也將帶著它獨特的風格韻味走出國門、走向世界。
基金項目:
本文為2012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新疆哈薩克文化與民族現代化研究中心一般項目“哈薩克傳統唱法調查研究”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XJEDU080112C07。
參考文獻:
[1]畢桪.哈薩克民間文學概論[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6.
[2]杜亞雄,周吉.絲綢之路的音樂文化[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