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洪
摘 要:小學數學教學是培養學生數學思維、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一個重要途徑。然而傳統的教學方式限制了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學生在教學中的參與程度不夠,學生處于被動學習的境地。在數學教學改革中,教師要通過多種途徑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促使學生開動思維、動手操作,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高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參與程度。
關鍵詞:師生關系;教學方法;主體作用
隨著數學教學改革的深入推進,學生在學習中的地位逐漸得到重視,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成為促進教學實效的重要因素。在數學教學過程中,只有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引導學生成為教學活動的主體,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創造性,提高學生在學習中的參與程度,才能真正發揮學生自身的作用,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一、創造和諧的師生關系,搭建師生交流平臺
能夠觸及學生思維和情感的課堂才是真正有意義的課堂。課堂教學必須滿足學生探求知識的需要和發展精神需求的需要。因此,教師要創造輕松民主的課堂氣氛,以尊重、平等的態度對待學生的求教和發問,通過與學生之間的交流構建師生共同發展的平臺。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揮依賴于學生主觀情感的投入,平等、民主的師生關系有利于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只有和諧的師生情感才有利于推動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因此,教師可以通過適當的引導方式促進與學生之間的交流,鼓勵學生主動發表看法和意見,激發學生對所學知識和方法進行思考和提問。教師可以通過“你的看法是什么?”“誰還有不同的解題方法?”等問題引導學生發表看法。
二、創新教學方法,引導學生主動思考
教學方法的創新能夠為單一的教學課堂注入新鮮活潑的氣氛,能夠讓學生通過更加新穎多樣的教學方法開展思維活動和操作活動。不同的教學方法對教學的促進作用不同。一般來說,數學常規的教學方法包括提問法、練習法、激勵法、討論法等,但是對于數學學科來說,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需要展開抽象思維和理性的分析,通過這些方法并不能將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充分激發出來。為了促進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揮,教師還可以通過實驗操作法、合作學習方式、游戲活動方式、實踐聯系方式等給予學生直接參與課堂教學的機會,通過不同的教學方法給予學生新鮮感,保證學生在豐富的實踐活動中最大限度地開動腦筋、活躍思維。例如,在學習相遇問題與相向問題時,學生往往無法理清應用題中的數量關系,他們雖然學習了數學運算規則卻不能將其運用到解題過程中。這時候教師就可以通過游戲的方式,將應用題中的情境設置成小游戲,讓學生通過游戲掌握解題方法,理解應用題中的關系。比如說,教師可以將相遇問題設置成這樣的問題:“甲乙兩人分別從A、B兩地出發,已知兩人的速度,問經歷了5分鐘之后甲乙相遇,則A、B兩地之間的距離是多少?”教師讓兩個同學站在不同的地點,然后讓兩個學生分別保持勻速的方式前進,直到兩個學生相遇。這時候可以讓學生計算一下自己走過的路程。經過這樣的演示之后,引導學生計算兩地之間的距離。通過課堂活動的方式,學生能夠從實際生活中掌握數學應用題的原理,并通過自己的親身實踐思考分析問題的方式,從而激發學生主動性的發揮。
三、尊重學生的主體作用,鼓勵學生主動參與教學
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揮主要依賴于對學生主體地位的尊重。學生作為學習過程的主人,其能夠通過教師的適當引導充分參與到學習過程中。教師也要改變觀念,重視學生自身在學習活動中的作用,充分挖掘學生所具有的能力,讓學生通過科學的方式投入到學習過程中。例如,在引導學生計算“三角形面積”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充分發揮自身的想象力,利用三角尺組合成不同形狀的圖形,并引導學生思考這些圖形與三角形之間的關系。在學生拼接出來的圖形中,教師可以讓學生找出幾個自己學過的四邊形,并引導學生說說這些圖形的長寬高與三角形的底、高有什么特殊的關系。通過這樣的引導過程,學生可以在這樣的觀察中充分發揮自己的動手操作能力和想象能力,積極參與到學習過程中,而不是在教師的講授中被動的進行回答和學習。這樣的引導過程有利于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也能夠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總之,在小學數學的教學過程中,學生應當成為學習的主人,應當受到教師的尊重。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才能充分釋放學生的學習熱情,才能激發學生的潛力,才能促進學生學習效果的提高。因此,教師要立足于小學生的年齡特征和心理特征,并從教學實踐活動入手,開發學生具象思維,提高學生操作能力,通過多種教學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讓學生在思考、分析、觀察、操作過程中體會到主動學習的樂趣,從而真正地愛上數學、愛上學習。
參考文獻:
[1]王淑艷.淺論小學數學教學如何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J].才智,2015(06).
[2]劉剛.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體現學生主體性[J].學周刊,2011(08).
[3]郭玉妃.小學數學“問題解決”教學策略實施初探[J].新課程導學,2011(11).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