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教平
今年,北大清華這兩所名校因爭搶高考狀元掀起的微博罵戰持續引起公眾的關注,猶抱琵琶半遮面的教育部新聞辦官方微博首次回應稱, 教育部已要求相關高校遵守招生工作紀律,切實維護招生工作秩序。兩所學校也似乎感覺到了不妥, 北大方面表示,堅決反對個別招生人員在招生中的不文明行為,希望此類事件不再出現,望每一個孩子都能進入適合自己的大學。而清華方面則稱,已重申招生相關紀律,要求有關人員刪除微博,希望各招生組繼續做好咨詢工作,充分了解考生意向,服務好考生和家長。
可是事情遠未平息,也難以消除人們的擔心,這是因為:一方面, 教育部“歷來高度重視”維護高校招生工作秩序,在今年2月份下發的《關于做好2015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中就明確了“26條禁令”,其中包括高校“不得在錄取工作結束前以各種方式向考生違規承諾錄取或以簽訂預錄取協議、新生高額獎學金、入學后重新選擇專業等方式惡性搶奪生源”,可現實結果如何呢?另一方面,據央視報道,北大清華搶生源只是名校搶生源的集中代表罷了,其實,冰山之下,有不少名校也早已按耐不住。只不過,這種背地里暗施伎倆的較量實在拿不上臺面。這說明,名校爭搶各地高考高分生源早已見怪不怪,甚至惡習成風,潛流涌動。
以北大和清華為代表的名校搶生源的做法實在令人汗顏。因為,他們搶的目的并不是“得天下英才而教”,而搶的是名氣、是地位,是帶頭大哥的派頭,當然,名氣和地位背后則是更多的利益。至于搶來之后如何因材施教,那就另當別論了。
對這種舍本逐末的做法,大學自身也并非不懂,教育部也并非不曉得其中的利害,那為何還年年上演搶生源大戲甚至為此“大打出手”?名校招生亂象背后難道不該反思我們的招生錄取制度嗎?
事實上,除名額極其有限的自主招生外,當下我國的招生錄取制度還是“唯分數論”——考生由高到低排名,這就使得不少名校不得不搶,因為,搶的狀元和高分考生愈多,其最低錄取門檻就愈高,其牌子就會壓過對方。至于人才培養和教學質量上的較量,那太慢,效果也太不明顯。
鑒于此,我們需要改革高考錄取制度,擴大學校自主招生權,讓考生和學校能夠互相選擇。這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之策。 編輯:陳富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