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黎芹
【關鍵詞】 初中;音樂課堂;合唱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 G633.95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14—0114—02
《音樂課程標準》中對中學生歌唱教學的要求是:能用和諧、統一的聲音唱好歌曲,重視加強合唱教學,使學生感受多聲部音樂的豐富表現力,盡早建立與他人合作演出的經驗,培養群體意識及協調、合作能力,使他們在歌唱表現中享受到美的熏陶。由此可見,合唱教學在中學音樂課堂中的重要地位。
在合唱教學中最需要解決的問題是:對學生節奏感的培養和讓學生如何進行準確的歌唱。這兩個方面都和聽覺感受力創造性地運用及對音樂的分析不可分割,它們應該完美地統一于對音樂的表現和理解之中。因此,如何開展有效的合唱教學,激發學生的合唱興趣,讓學生掌握合唱技能,值得音樂教師深入研究和實踐。多年來,筆者十分關注音樂課堂合唱教學,并在日常教學中積極探索實踐,尋求扎實有效的合唱教學方法。下面針對節奏感的培養和如何進行準確的合唱教學談談自己的一些體會和經驗。
一、培養節奏感
節奏是音樂美感的重要來源。節奏感不但是感受、理解和表現音樂的基礎,而且還能培養學生的感知能力、反應能力、記憶力和自我控制能力。節奏感的培養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 感知節拍和節奏。節奏訓練可以利用節奏卡片認知節奏符號,節奏讀法在柯達伊教學體系中采用的是ta、titi、lililili,切分音念sincopa,通過不斷地強化使學生熟練掌握節奏的讀法、記法和寫法。在七年級上冊的歌曲《希望與你同行》教唱過程中,我選擇讓學生左手打恒拍唱節奏、左腳點恒拍手打節奏唱節奏、左腳點恒拍手打節奏默念節奏、分組打不同小節的節奏等不同方式進行節奏訓練。通過調動學生身體的律動,使學生體驗并逐漸建立穩定的節拍感。這種訓練方式可以防止學生常出現歌唱趕拍子、拖拍子、節奏不穩等問題。
2. 配合固定節奏型的多聲部練習。當學生分別用兩個聲部擊打恒拍與節奏時就具有了多聲部的元素。為歌曲設計簡單的固定節奏型伴隨歌唱、朗讀,是學生最喜歡的節奏活動之一。在練習時可借鑒杯子歌的節奏、奧爾夫的聲勢律動,再加上一部分學生打恒拍口唱歌曲旋律、教師用打擊樂器輕擊恒拍,就形成了多聲部的效果。
3. 休止拍節奏。休止是節奏流動中的一個因素,有時表示靜默、休止,有時表示呼吸、停頓,有時表示音樂的果斷、有力,有時表現的是“此時無聲勝有聲”等。教師在帶領學生做節奏短句的練習時,可以巧妙地運用手勢、聲勢、動作等代替休止符的節拍。
4. 節奏卡農。采用的方式是教師擊鼓、學生拍手,使音色有區別。教師敲擊兩拍后學生做卡農模仿。這時學生既要模仿教師已拍擊過的節奏,又要記住教師和自己相對比的新的部分;既要使自己的聲部獨立穩定,又要對別人的聲部傾聽、配合,鍛煉了節奏記憶和多聲部的聽覺能力。
5. 豐富節奏練習形式,發展學生的創作能力。嘗試新的節奏型的學習和逐漸有難度的節奏練習是教學的升華。例如,可進行變換重音練習、采用節奏問答句練習、即興創作練習、節奏接龍游戲、節奏訓練正向反向同時進行練習等。
二、培養學生準確歌唱的能力
1. 氣息訓練生活化、發聲練習形象化、歌曲處理人性化。教師要讓聲音訓練成為音樂課的常態,并創新各種練習方式使學生在各種有趣的活動中輕松愉悅地掌握歌唱的方法,讓學生每次都能興趣盎然。如,在氣息訓練中,我讓學生思考:進隧道時汽車尾氣排放該如何用聲音表示?或讓學生嘗試閉著氣從教室前門進、繞教室一周再從后門出,感受氣息的持久性和控制力。類似這樣的方法還有:聞花香、吹氣球、連續不間斷地數數比賽等,都能有效解決學生在歌唱呼吸時常出現的氣息淺、短、不會控制等問題。再如,為增強聲音的力量感,我讓學生蹲馬步沖拳發出短促有力的“哈”,讓學生聲音的張力、爆發力得到很好的鍛煉。又如,在進行歌曲教唱前讓學生朗誦歌詞而非說話,讓學生體會朗誦與說話的不同,用朗誦的狀態歌唱并作出情感上強弱的變化處理。諸如這樣的練習要常有常變常新,才能使學生有持久的興趣。
2. 培養學生敏銳的和聲聽覺。音樂課程標準特別強調要把引導學生參與聽覺體驗、發展學生的音樂聽覺貫穿于音樂教學的全部活動之中,即要培養學生敏銳的和聲聽覺,這是唱好合唱的關鍵。在歌唱教學中,簡單二聲部的練習從開始就可以進入。教師可先采用兩個音級的先后出現形式,使學生更容易聽辨清楚和控制各自聲部的音準。例如,全體學生按照教師的科爾文手勢唱出一個持續音,教師在這個持續音上哼唱出另一個音高,形成二聲部。二聲部片段練習應注意引導學生把注意力放到兩個聲部同時發出的聲響上,持續地使每個音唱飽滿,注意力集中在相互的聲音調整上,達到共同的和諧。在學生唱熟了高聲部旋律后,教師彈奏低聲部的旋律進行伴奏,讓學生在唱高聲部的同時聆聽與之和諧進行的低聲部旋律,目的是讓學生感受聲部和聲的協調,幫助學生建立敏銳的立體和聲聽覺。也可以先練習低聲部,方法同上。通過反復練習,反復體驗,最后達到駕輕就熟地歌唱多聲部歌曲。
3. 運用卡農形式進行聲部創編。卡農形式的歌唱是使相同的旋律在不同時間出現、在不同聲部上重復,有助于學生在多聲部中感知和熟悉和弦的音響和和聲的進行,是發展多聲部歌唱的最好的準備。它既是幾個聲部橫向間的重復,又因為縱向的結合而產生了變化和新的意義。例如,可把課本中一些旋律性較強的歌唱《希望與你同行》、《歡樂的啦啦歌》等作品改編成二聲部的輪唱。因為旋律相同,容易把握聲部,學生就能更多關注合唱聲音的和諧與均衡,保持各聲部的獨立和清晰,不受另一聲部的干擾,為不同旋律兩聲部合唱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4. 通過不同反向練習培養學生的逆向思維能力,提高學生準確表現音樂要素的能力。反向練習,運用對比,能培養學生對音樂要素的辨別能力。例如,三和弦反向練習;老師唱強、學生唱弱;(力度辨別)老師唱連音,學生唱斷音;(線條辨別)老師唱明亮聲音、學生唱暗淡的聲音;(音色辨別)老師靠前唱,學生靠后唱;(發聲位置辨別)反和聲練習,等等這些練習學生非常喜歡,通過師生之間的相互模仿練習,對比完成力度、音色、聲音位置、聲音線條的變化,有效地提高學生對音樂要素的掌控能力和表現能力,對于提高學生準確歌唱能力有很大幫助。
5. 借鑒科達伊教學體系中變化音的唱名法幫助學生學會準確歌唱。貝多芬的《G大調小步舞曲》是一首家喻戶曉的通俗古典名曲,江蘇少年兒童出版社八年級下冊第六單元《交響時空》中要求將這一耳熟能詳的旋律填詞成為歌曲《鐘聲嘀嗒》。我在上學期期末曾經以這一內容設計了一節10分鐘的微課程。重點在于向學生介紹小步舞曲的風格特點,教會學生掌握升記號變化音的唱名和音高位置,引導學生通過分析作品的音樂要素和風格特點進行作品演唱時的情感處理。本節課側重針對“學習鞏固升記號變化音的唱名和音高位置”這一知識點進行循序漸進的教學。通過課件音條疊加高度的不同,生動形象地向學生展示了自然音級與變化音級之間的關系,以提醒學生注意區分變化音的音高位置;通過借鑒科達伊教學體系中變化音的唱名法(將原有自然音級唱名法中的母音改為帶“i”發音的唱名)、科達伊手勢提示、幽默生動的歌詞創編演唱等,有效地幫助學生解決變化音的音準問題,提升學生演唱變化音的能力。在本微課的結尾,我還借助橡皮筋的拉伸動作,輔助演唱主題旋律“起承轉合”的強弱起伏,同時在此基礎上讓學生充分體驗“小步舞曲”端莊華貴、高雅迷人的特性,引起學生的共鳴,從而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6. 利用器樂輔助歌唱教學。在中小學音樂課中,器樂進課堂已較為普遍,教師可巧妙利用這些器樂為合唱教學服務,解決合唱教學中的難點,使課堂變得有趣、有效、氣氛活躍。有的學生由于音域的問題,模唱時高不成低不就造成音準問題,變聲期的初中生尤其如此。教師可以讓這些學生用樂器,例如卡祖笛、口琴、口風琴、豎笛等模奏代替模唱,既訓練了聽力,又消除了學生的尷尬境遇,保護了學生的積極性。經常使用器樂與人聲合作的方法練習合唱,對提高學生合唱的和聲感、促進聲部的和諧具有明顯的效果。
在對學生進行歌曲二聲部的訓練時,我們常常會遇到這樣的問題:有教師分聲部進行伴奏時,學生的每個聲部都完成得非常好。可是當學生自己進行兩個聲部的合唱時卻亂了,這時教師幫助哪個聲部,哪個聲部才能成功地唱下來。對此,分析作品尤為重要。此外,要解決這個問題,教師的引導很是關鍵!只要教師堅持每節課有一點點相關訓練,堅持不懈,學生的進步就會從量變達到質變!
編輯:王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