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鴻波
【關鍵詞】 歷史教學;誘思探究;教材;引導;情境;反饋
【中圖分類號】 G633.5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14—0110—01
誘思探究教學法強調教學職能,誘思探究教學法的突出優勢是將學生作為課堂的主體,讓學生在課堂教學實踐中得以展現自我、充實自我、發展自我,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積極性,有效地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運用誘思探究教學法,須處理好教與學的辯證關系,創設種種誘發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情境,激活學生的內驅力,觸發學生的探索意向,激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促使學生展開思維的想象。
一、吃透教材,確立“誘思點”
為了保證誘思探究教學法的有序進行,教師在備課環節要認真、細致地準備。一方面備教材。將教材中的知識點單獨列出,尋找知識點之間的邏輯關系。另一方面備學生。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思維認知發展狀態以及心理狀態等多種因素,確立“誘思點”,制定切實可行的課堂教學方案。如,在教學《大變革的時代》一課時,筆者采用了誘思探究教學法,讓學生進行自主探究。通過對教材的整體熟悉和細化研究,加上前一節課的教學內容對本課的內容有鋪墊性的介紹,筆者選取了“大變革的時代,變革在何處(表現)”、“緣何變革(背景)”兩個重要的歷史命題作為“誘思點”,引導學生積極探究,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每個學生都融入到課堂中去,實現有效教學。
二、科學引導,誘思探究
在明確了教學目標之后,循著備課環節所確立的“誘思點”,便可以順利進入課堂的實際教學環節。教師在課堂探究過程中要扮演好“領路人”的角色,為學生有序地開展學習探究指明方向。在此需要注意的是,教師要切實地將課堂的主體位置讓給學生,讓學生自主選擇探究的話題、形式以及對象,讓學生切實感受到“課堂是學生的課堂,學生是課堂的主人”,從而全面調動學生誘思探究教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升教學效果,促進教學目標的順利實現。如,在人教版八年級下冊《民族團結與祖國統一》一章“海峽兩岸關系”內容的學習中,在進行“臺灣回歸是否利于臺灣發展”的辯論環節時,一些對歷史不了解的學生很容易產生偏差,將辯論的重點放在了“臺灣回歸對大陸發展的影響”上,這樣不利于辯論的順利進行,也不利于學生的知識掌握。此時教師應因勢利導,循序漸進地對學生進行糾正、引導,最終促使學生的辯論回歸正軌,使得課堂氣氛輕松、愉快。
三、巧設情境,激發情趣
在教學過程中,創設好的思維情境,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揚起思維的風帆。如,在講解放戰爭爆發第一年,面對蔣介石的全面進攻,在敵我力量懸殊的情況下,毛澤東制定了以殲滅敵人有生力量為目標,以運動戰為作戰方法時,學生對軍事作戰的戰略戰術較感興趣,但是這部分內容教師較難把握,不易形象直觀。為了讓學生理解毛澤東高超的軍事指揮藝術,筆者以手掌和拳頭作為比喻,讓學生分小組討論手掌和拳頭各代表哪方軍事部署情況,并講出理由。經過幾分鐘研討及結合課本的史實,學生很快得出結論。設計形象生動而又恰到好處的設問、比喻,能讓學生在教師設問比喻的引導下,沿著一個既定的思維路線走,直到最終問題的解決。
四、跟蹤反饋,健全完善
教學反饋與教學評價是完整的教學程序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而在誘思探究教學這樣一種新型教學模式下,對教學效果的跟蹤反饋顯得尤為重要。因為對課堂實際教學效果的反饋,能夠幫助教師及時發現課堂教學環節中出現的錯誤和漏洞,及時迅速地查漏補缺,鞏固和強化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及時地根據學生的反饋意見,不斷完善教學方案,明確教學目標,更新教學方法,能使課堂有聲有色,激發學生對初中歷史作出新認識和新評價。如,人教版九年級下冊《現代科學技術和文化》一章主要向學生展現了20世紀以來世界上的主要文化、科技成就,知識掌握難度較低,但是知識點較為瑣碎,而且由于臨近期末,學生學習狀態偏于浮躁,對此部分知識不夠重視。對此,教師可借助課堂回顧和練習的方式,檢查學生的掌握情況,對學生普遍忽視或不理解的知識點進行重點、細致的講解,鞏固強化學生的知識學習。
編輯:馬德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