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昭慧
【關鍵詞】 閱讀教學;激趣;方法;推薦
書目
【中圖分類號】 G623.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
14—0035—01
富蘭克林曾說:“讀書使人充實,思考使人深邃,交流使人清醒。”閱讀既是開啟學生心靈智慧的鑰匙,也是增長知識的有效方法。從小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不僅有益于孩童時代的學習,而且能使學生終生受益。
但是對于個別學生來說,讀書猶如一場艱苦卓絕的戰爭,既要和自己的惰性較量,又要和家長、老師斗智斗勇。那么,怎樣能讓學生愛上閱讀,又學會閱讀呢?
一、帶領學生:體驗閱讀樂趣
按照“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的原則,教師不妨從家校兩方面引導學生,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學生的閱讀興趣大部分源自于語文課堂,教師指導學生課內閱讀,可以讓學生從“聽故事”到“讀故事”再到“講故事”。針對剛入學的小學生識字程度參差不齊的情況,教師可以設計一個“課前五分鐘聽故事”的環節。選擇一本貼近學生年齡和生活的故事書,在每節課開始時,教師將故事娓娓讀來,讀到關鍵部分戛然而止,“若要知后事如何,請聽下回分解”。這樣,對于下節課要讀的內容,學生往往是期待而關注的。這個環節起先可以由教師主持,過一段時間后可請一些識字較多的學生來讀,之后由學生們輪換著讀,最后演變為大家都爭著搶著讀。從教師推薦故事讀給學生聽,到學生自己找故事與大家分享,學生的表現是精彩紛呈的,這樣的引導,學生才會喜歡上閱讀。
當然,提高閱讀興趣也離不開家庭氛圍的熏陶和家長的引導。在家里,家長除了要給孩子提供適合他們年齡的書籍外,還應經常帶他們去書店,鼓勵他們利用零花錢購買圖書。另外,家長還應與孩子互動,來一段“親子閱讀”——家長讀給孩子聽,孩子讀給家長聽,必要時還可以裝扮角色演一演。
二、告訴學生:應該這樣讀書
閱讀首先要有良好的習慣。從小學低年級開始,教師就應該在課內循序漸進地指導學生進行閱讀。文字認讀是基礎,讀第一遍時要疏通文字,認清字形,讀準字音,懂得字義,區別形近字。讀第二遍時要理解文段,讀懂大概內容。讀第二遍時要思考文段先寫什么,后寫什么,作者為什么要這樣安排順序。這樣三步驟反復誦讀,學生會形成邊讀書邊思考的習慣。
閱讀還要仔細認真。在家里,家長要給孩子創造一個安靜的讀書環境,避免外界干擾,培養默讀的習慣。還應該有意識地讓孩子帶著問題去讀書,讀后簡單復述文章大意。有機會也可以和孩子就某一問題進行討論,以此來增強讀書的目的性和自覺性,防止孩子心不在焉。
閱讀的方法有很多,下面介紹幾種適合小學生的閱讀方法。
1. 朗讀法。書讀百遍,其義自現。反復吟詠,掌握作者的感情基調,便能受到感染和教育。
2. 復述法。流暢地復述讀過的文章內容,講清事件的來龍去脈,可以進一步加深對文章的理解。
3. 圈點法。讀書時用一些醒目的符號,在詞、句、段上圈點、勾畫,把閱讀中的感受、體會或疑問標記出來。
4. 批注法。讀書時在空白處寫上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能幫助閱讀者加深對文章的領會。
5. 抄讀法。遇到好句好段時邊抄、邊讀、邊想。抄讀的過程也是更好地理解文章的過程。
6. 表演法。將讀過的有趣的文章編成劇本演一演,在演的過程中其實已經加入了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三、引導學生:該讀哪些書
家長和教師給學生提供的圖書越豐富,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和對書的鑒賞能力就越強。然而,面對魚龍混雜的圖書市場,我們應為學生選擇哪些適合他們閱讀的圖書呢?
首先,選擇符合學生興趣和年齡段的圖書。找準了學生感興趣的圖書,無疑是為學生走進閱讀世界打開了一道門。其次,選擇一些語言優美的圖畫故事書、兒歌、童詩等。這些書有助于提升學生的語言能力和文學修養。最后,應該選擇那些能增強學生概念和知識的圖書。比如,涉及天文、地理、自然、機械等內容的書籍,能滿足學生旺盛的求知欲,豐富學生對世界的認識。
讀書的過程就是一個把書讀厚,再把書讀薄的過程。把書讀厚,一句話中可以體味到無窮的含義;把書讀薄,把握住要領才能活學活用。讓學生學會讀書,愛上讀書,習慣讀書,并能思考其中的一些東西,尋找讀書的樂趣,探索書中的奧妙,提升自身的修養,這樣學生才能受益終生。
編輯:馬德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