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月花
【關鍵詞】 幼兒;舞蹈教學;文化;音樂;道具;情感
【中圖分類號】 G61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14—0067—01
舞蹈是傳承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徑之一,生活在少數民族地區的幼兒,接觸著特殊的民族氣息,這些幼兒對民族舞蹈耳濡目染。學習民族舞蹈,培養幼兒的民族舞蹈興趣,無論從繼承、發揚民族文化方面,還是從提高幼兒的綜合素質方面都是極為有利的。幼兒階段是塑造良好品質、興趣愛好的最佳階段,少數民族地區有著濃厚的民族底蘊和良好氛圍,有助于對幼兒進行民族舞蹈的培養,使幼兒從小就了解本民族文化,熱愛本民族文化。
一、文化與藝術的互融
幼兒處于求知的初級階段,對民族歷史文化知識了解甚少,而文化常常滲透于藝術當中,高層次的藝術建立在豐富的文化底蘊之上。幼兒學習民族舞蹈時,教師首先要指引他們進入民族文化的神秘殿堂。幼兒各方面發展都在初始認知階段,教師在教學時不能像教中學生一樣,只局限于歷史文化知識方面,要通過圖片、影像文件,帶幼兒深入牧區,在草原上、帳篷中、潺潺的溪水邊感受自然的神奇以及裕固族人民的熱情好客,親身體驗本民族的文化,從而體會本民族的藝術,感受本民族的音樂、舞蹈所具有的獨特魅力。在舞蹈教學中,通過優美形象的舞姿,使幼兒受到藝術的熏陶,無形之中讓幼兒接受民族文化與民族藝術的互融。
二、音樂與舞蹈的互融
音樂能牽動人的神經、感化人的心靈,而舞蹈就是對音樂最好的詮釋。只有將音樂和舞蹈有機結合起來,才能將舞蹈應有的內涵有效地表達出來。裕固族生活在祖國西北、祁連山北麓,裕固人民熱情好客,孕育了裕固族源遠流長的文化。裕固族的音樂也獨具特色:節奏歡快、粗獷豪放、帶有濃厚的西部特色。幼兒舞蹈不應具有太多成人的色彩,既要表現出裕固族舞蹈的特點,又應該深入幼兒的內心。在培養幼兒學習舞蹈時,教師應注意對舞蹈基本功的練習,注意柔韌性、穩定性、協調性和靈活性的培養,注重腰和腿的“軟度”以及肩和髖的“開度 ”。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首先自身要能夠準確地、形象地、生動地、富有表情地將舞蹈動作示范出來,使幼兒對于所要學習的舞蹈內容有一個完整、清晰的印象。示范時還要清晰地給幼兒做講解,什么時候起,什么時候跳,什么時候轉圈,最好對幼兒進行鏡面示范,如應伸左手時教師就要伸左手,以便幼兒容易學習,在幼兒對動作都有了大致的了解后,強化練習,待真正熟練后指導幼兒跟隨音樂學會找點、卡拍。
三、道具與服飾的互融
民族舞蹈中服飾與道具是增強舞蹈感染力和表現力的關鍵。它們不但能增強舞蹈的可觀性,而且能提高幼兒的興趣。教師在選擇服飾時,要根據每個幼兒不同的角色選擇合適的服飾,在服飾的試穿中,增強幼兒的氣質,達到幼兒形體和氣質的訓練,提高和促進幼兒的藝術素質,只有這樣才能做到道具與服飾的互融。另外,教師在舞蹈教學中,要對幼兒的成績和表現給予及時的贊美與表揚,讓他們對自己在舞蹈方面的天分有所了解。
四、情感與意境的互融
舞蹈是對美的一種闡述。幼兒對美的理解是獨到的,教師應該借助這一點,與幼兒進行情感上的交流,虛心接受幼兒在舞蹈編排和練習中提出的意見,這樣不但能增強幼兒勇于表達自己想法的勇氣,而且也對幼兒發散性思維的培養起到促進作用。幼兒在這個過程中會對民族舞蹈產生更大的興趣,產生進一步去探索的想法,在學習舞蹈的過程中也會投入更多的情感,雖然他們的動作稚嫩,卻更能夠生動地表達出舞蹈的內涵。
舞蹈旨在抒發人們的情感,是把人們的思想、生活及感情用舞蹈這種特殊的方式表現出來,所以演繹舞蹈時意境十分重要。對于存在環境,如果幼兒了解并接觸過這種環境,在表演時會更加形象。例如,裕固族舞蹈中的“擠牛奶”、“打酥油”等生活現象,讓幼兒表現到舞蹈中是困難的,教師應當做好課后工作,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帶幼兒去牧區草原上親自體驗,在幼兒敏銳的觀察、模仿下,使幼兒領悟到更多內容,把舞蹈演繹得更加生動,做到情感與意境的互融。
幼兒是民族的未來,教師應從小注重培養他們良好的素質,使他們通過學習民族舞蹈提高文化藝術方面的修養,使幼兒了解本民族文化,繼承并發揚本民族文化,在各方面得取全面發展。
編輯:馬德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