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桂玲
【關鍵詞】 參與式教學;教學活動;分組;主體作用;創新性
【中圖分類號】 G622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 14—0072—01
課堂上解決問題的方法很多,以小組活動的形式解決問題便是其一,尤其在參與式教學活動中分組活動更能體現出學生的主體作用,也大大拓寬了解決問題的范圍,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責任意識,養成傾聽他人見解的習慣。分組教學活動,可以改變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方法,能夠給學生一個民主、平等、寬松的學習氛圍,學生可以自由地發揮自己的能力,發表自己的見解,有利于促進創造性思維的形成和創造性行為的養成。分組學習也為學生提供了更多合作探究的時間和空間,使學生有了展示自我的機遇,使學生在一定的學習情景中自然而然地養成合作行為的習慣。毋庸置疑,開展分組教學活動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但科學合理的分組是分組教學活動成功的基礎。
一、按座分組
按鄰近的座位分組是運用頻率最多的分組方法,這種分組法最大的優點是教師便于操作和組織,避免因分組而耽誤時間,且隨分隨合,合分自如。況且教師事先安排座位時,基本是優差生結合,男女生搭配的。所以鄰近座位分為一組后,每組成員的搭配基本是均衡的,便于學生優劣互補,取長補短,各顯身手,形成一個具有多元能力特征和無限凝聚力的學習或工作集體,有利于形成民主、自由、公平、奉獻的良好風氣。而且在這樣的環境中,優秀生的聰明才智才能體現得更完美,使之趨于更“優”;學困生也受到了諸多的啟示與影響,使之逐漸變“優”。
二、按類分組
將具有相同或相近特征的同學分為一個小組。比如在討論中將發言積極的與不積極的分別分為一小組,這樣教師可以在兼顧各組情況的同時,盡可能對那些不愛發言的小組或學生給以較多的關注、啟發和鼓勵,將那些性格內向、怕羞和膽小的學生“逼上梁山”,給他們發言的機會和勇氣。同時這樣既可以限制少數學生獨占發言權的“話語霸權”行為,有效抑制在討論和發言中兩極分化現象的滋長,也可以克服少數學生不積極參與小組活動,游離于小組學習活動之外的現象。再如在展示活動中按愛好和能力分的音樂小組、書法小組、發明組、飼養組和在課本劇表演中分的改編組、導演組、表演組也屬于這類分組。還有將男女生分別分成小組進行對抗競賽性質的分組活動也屬于按類分組。這樣的分組還可以充分展示個人才華,張揚學生個性。
三、特意分組
教師按一定的學習工作需求專門搭配或指定小組成員。這種分組形式有均等組合和非均等組合。均等組合指小組由不同特質的成員組成,每組中學生的各種素質和綜合水平基本相等。這種分組可以使每一個小組進行最優化的組合,使小組成員的不同特長和愛好得到最充分的發揮,尤其在社會實踐活動、競賽活動中,更加適用各人發揮自己的特長,使小組共同完成學習或工作任務。非均等組合是教師為適應和完成某些特殊任務而特意分的小組。它的主要特征是組與組之間在某方面有優勢的,也有劣勢的,即有所謂的強組,也有弱組。是教師為確定某些教學方法,檢驗某種教學效果,以及為培養某種學習習慣和加強學困生的學習等而專門設置的。以上分組,教師盡可能在課前將組分好,以便因分組而影響課堂教學時間。
四、自愿分組
這也是一種較好的分組形式,學生由于興趣、愛好、關系以及活動內容、活動性質等不同而自愿組建成小組。這種分組方式體現了學生的意愿,使學生體會到了主人公地位和輕松愉快的氣氛,學生之間也容易產生親和力,同時使學生覺得有一種新鮮感和認同感,能較好地形成凝聚力。因此這種分組更適合于發揮學生的創造潛力,在課堂學習或者綜合實踐活動中都可以隨機采用。
在參與式教學活動中的分組是為了更好地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調動每一個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自覺性,增強趣味性,從而達到更好地完成教學目標任務,更有效地培養學生合作、探究和解決問題的習慣和能力。因此,分組首先要慎重,要圍繞以上原則,積極探索和準確使用好每種分組方式,以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其次,多種分組方式應有主輔之分,應交叉變換為好,這樣可以增強學生的新鮮感,符合兒童好奇性強的特點,以便提高學習效率。其三,分組要兼顧各層次學生的需求、個性,盡量照顧好學困生,切不可冷落他們,使他們感覺不到組中的“溫暖”而失去參與信心。另外,每組人員數也應該是教師考慮的重要方面,應根據班級大小統籌安排小組數和每組成員數,班大組可稍大,班小組亦應小。學無至境,教無定法,教師應不斷研究參與式教學方法,準確理解新課改精神,正確把握新課程內涵,在創造性教學活動中進行創造性分組,使分組活動更好地服務于教學活動。
編輯:蔡揚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