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娥
【關鍵詞】 語文教師;專業素質;文化底蘊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14—0083—01
一、語文教師必須具備豐厚的文化底蘊
文化底蘊就是一個人的文化涵養、文化含量,它決定著我們對世界理解的廣度和深度,決定著人們之間相互交流、交往的層次和品味,教師承擔著培養人才、傳播與創造文化的神圣職責。在某種程度上教師是知識的象征、智慧的化身,具有豐厚的文化底蘊是教育事業賦予我們的要求,也是我們站穩腳跟、謀求生存發展、實現人身價值的資本。反觀我們的語文教學,在升學壓力和高考指揮棒的牽引下,教師整天忙于編制試卷、批改試卷、講評試卷,似乎唯有考試才能顯示教學水平。平時的備課從教參搬到課本,人云亦云,沒有自己的見解和思考,上課時把一篇篇閃耀著人性光芒的美文肢解得支離破碎,變成純粹的教學內容條分縷析,這樣的教學,必定枯燥、死板、僵化,沒有生氣。這就要求我們教師要不斷學習,只有博覽群書,閱讀古今中外名著,才能與大師對話,與大師心靈相通,獲得人生感悟和生命的體驗,才能拓寬我們的內涵,豐富我們的思想,有思考地站在一定的高度進行知識更新,適應現代教學的需求,熏陶、鼓勵學生感知閱讀材料,與文學作品進行直接交流,與作者產生心靈的共鳴。
二、語文教師必須具有較高的教學品質
好的課堂要求教師從傳道授業者變為學生人生意識的指導者。意大利教育家蒙臺梭利指出:教育的目的在于幫助生命力的正常發展,教育就是助長生命力發展的一切作為。傳統教學的教師關注更多的是一種“教書育人”的責任感,對社會的責任感,對學生的責任感,對他人的奉獻和付出。其實,教育本是一項直觀生命,并以提高生命力價值為目的的神圣事業,教育理應關注人的生命及其價值,關注人性的完善。因此,培養學生的生命意識,給予生命獨特的關懷是語文教育的要義。
三、語文教師必須具有與新課程發展相適應的教學技能
1. 純正的語音語調。作為教學工具的語言首先是有聲語言,文字只不過是有聲語言的記錄符合。語言丟掉了語音、語調,就成了死的語言,它的交際作用將受到極大的限制。語文語言知識是發展語文聽、說、讀、寫等技能的重要基礎,同時,語言基礎知識的學習必須在聽、說、讀、寫的實踐中進行并得以鞏固。
2. 語文板書技能。板書是教學的重要手段之一,它對學生的學習起到提示、啟發、強調的作用,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加強記憶。一個教師板書水平的高低,不僅直接影響教學效果,而且無形之中還影響學生的書寫水平。一名優秀的語文教師在板書技能上一定要下苦功夫:不僅書寫字體要正確,格式要規范,而且字跡要工整,書寫要流暢,整體感覺美觀大方。另外,能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設計合適的板書,能簡要說明板書設計的意圖。
3. 課堂提問藝術。(1)捕捉信息,開拓思維。前蘇聯教育家達尼洛夫提出了建立某種問題情境進行教學的方法,主張把教師的講授與學生的積極思維結合起來,主動探求知識,設計了“教師提出問題——學生積極獨立活動——教師把學生引入下一個新的問題”的教學模式。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在學生回答提問時,一定要明察秋毫,善于從學生積極的思維活動中捕捉有效信息,并及時延伸引導,以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2)巧選角度,變中求異。提問要盡量避免概念化、一般化的老生常談,不能總在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寫作特點上繞圈子,而應該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歷史與現實相結合,書本與生活相結合,注意采用比較新穎的說法,從新的角度巧妙切入,使問題富有形象性、啟發性,以激起學生的興趣,引導他們進行積極的思維活動。
四、語文教師必須具備高超的教學智慧
教育是一種通過知識促進人的智慧發展,培育人的性格和提升人的智慧的活動,教學智慧根植于對現代教學理念和教學規律的掌握和運用,根植于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根植于正確的人才觀、教育觀,它包括教育者的智慧發展和受教育者的智慧發展兩個方面。也就是說教師首先應具備一定水準的人生智慧以及教學智慧;其次,還需要教師在教學中,用自身的智慧去對學生人性、理性和人格實施有效的教育,去真正點燃、開啟學生心靈的智慧火焰。這種教育智慧就語文教學而言,表現為一種教學機智,也就是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的一種隨機應變的能力,能系統感受和準確判斷教育教學過程中可能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能夠科學決策、有效調整自己的教學行為,把握教學時機、轉化教學矛盾和沖突,引導學生學會知識,學會生活、生存技能,陶冶情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促進其個性發展。
編輯:劉於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