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秀娟
【關(guān)鍵詞】 白居易;送別;野火;春風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14—0087—01
在光輝燦爛的中國古代文學史上,有許多才華橫溢、英氣襲人的早熟詩人,他們錦心繡口,慧性靈根,出口成章,下筆成詩,把自己的非凡理想寄托于所描寫的對象中,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若即若離,亦人亦物,言在此而意在彼,舉類邇而見義遠,表現(xiàn)出驚人的才智、高尚的情操和博大的胸襟。如白居易的《賦得古原草送別》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睛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這是唐代大詩人白居易(772—846)十五六歲時的一首成名作。說起來,它還有一段饒有趣味的創(chuàng)作故事。
白居易十五六歲這一年,拿著自己寫的一卷詩,從家鄉(xiāng)跑到京城長安,求教當時詩壇的知名人物顧況。當時顧況是朝廷的官員,擔任著作郎,很有名氣。他一見眼前這位名不見經(jīng)傳的少年,破舊的衣帽、瘦弱的身體,便板起面孔:“你來這兒干什么?”白居易湊前一步,恭敬地遞上詩稿:“我是來向您學詩的。我寫了一卷詩,想請顧大人指教。”顧況并沒有把這位毛頭少年放在眼里,等到看見詩卷上的名字“居易”時,更是覺得可笑,他隨口說道:“長安米貴,要‘居住下來,可很不容‘易呀,你還是回鄉(xiāng)下去吧!”“我是在鄉(xiāng)下住的,很快就回去。只是我寫的詩,周圍的鄉(xiāng)親們,甚至連老太婆都看過聽過了,他們都提出過意見。聽說顧大人是極有學問的人,想懇求您過過目。要是您忙,來不及全看,我可先背一首,請您聽聽。”白居易極認真地說道,接著就背起了這首五律《賦得古原草送別》。
這真是一首好詩!它深深地感動了大詩人顧況。當顧況聽到“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時,不由自主地站起來,臉上顯出和悅的顏色,他請白居易就坐,并緊緊拉住白居易的手說:“你能寫出這么漂亮的詩,在京城里‘居住就不難了!”顧況終于收下了白居易這個學生,而白居易也“青出于藍而勝于藍”,在前輩詩人的指點下,成為中唐時代最有成就的詩人。
從全詩看,這是一首作者送友遠去,看到原野茂盛的春草,因而深受感觸而寫下的五言律詩。詩題“賦得”,古代凡是按指定的題目作詩時,都加這兩個字。
頭兩句“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意思是說:多么茂盛的原上草啊,春榮秋枯,歲歲循環(huán)不已。“離離”,形容野草很深、很多的樣子。“枯榮”,枯萎和繁茂。三、四句“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是全詩的核心。古原草的特性就是具有頑強的生命力,它是斬不盡鋤不絕的,只要殘存一點根須,來年會更青更長,很快蔓延原野。如果說這兩旬是承“古原草”而重在寫“草”,那么五、六句則繼續(xù)寫“古原草”而將重點落到“古原”上,以引出“送別”題意。“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遠芳”,指遠處的野草。“侵”是蔓延的意思。“晴翠”指的是陽光照在草地上,反射出一片翠綠的顏色。這兩句的意思是說,晴空下,翠綠的野草連成一片,淹沒古道,伸向遠方,連接著荒涼的古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此用《楚辭·招隱士》“王孫游兮不歸,芳草兮萋萋”之典故。“王孫”,本指封王者的子孫后代,這里指離家遠游的朋友。“萋萋”,與“離離”相近,亦形容野草茂盛的樣子。這最后兩句的意思是說:今天,又在這原野上送別遠游的朋友,那萋萋的春草似乎也飽含著依依惜別的離情。
白居易這首千古不朽的詩篇,其妙處就在于全詩緊緊扣住“古原草”來生發(fā)——先寫眼前離離的草景,進而引出事物枯榮的哲理,最后抒發(fā)朋友萋萋的別情,讓無邊無垠的野草也來參加送行。這樣,就將景、理、情三者極為自然、和諧地融合、統(tǒng)一在草的形象之中了。
最值得一提的是“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這兩句千古絕唱。它借野火、春風的生動形象歌頌野草,贊美新生,揭示出事物“不盡”、“又生”的發(fā)展規(guī)律,表現(xiàn)了少年白居易積極向上、樂觀進取的精神。給人以啟示和鼓舞,實在是極為凝煉而深刻的哲理名言。就是在今天,對我們的青少年朋友仍是具有啟迪作用的。
編輯:劉於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