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才
【關鍵詞】 閱讀教學;字詞句;方法;習慣
【中圖分類號】 G623.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14—0089—01
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很多教師不會創造,不會靈活變通課堂教學,只是按照一成不變的模式來完成教學,使得教學過程機械而單調,原本愉悅身心的閱讀活動成為一種負擔。那么,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閱讀能力,使學生的閱讀能力得到提高呢?下面,筆者就這幾年的教學經驗談幾點體會。
一、加強字詞句訓練
培養閱讀能力首先要加強字詞句的訓練。讀課文要讀準字音,理解其中的詞語和句子,才能更好地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要會自覺地使用學過的詞語組成需要的句子,才能更好地準確表達出真情實感。因此,引導學生理解詞語、積累詞語和運用詞語十分重要。詞語訓練要注意兩點:一是既要重視理解又要重視運用,把學和用結合起來。二是將閱讀課文與理解文章結合起來。一些常用的詞語,要引導學生在說話和作文中學習使用;一些基本的句子形式要引導學生加深認識,并讓他們口頭或書面造句子,學會使用。在引導學生理解詞語時,應讓學生了解這些詞語和句子在具體語言環境中的意思和用法,有的詞語一讀就懂,不需要講解,有的詞語稍作比較學生就理解了。如,在教學《富饒的西沙群島》時,學生一讀就懂了,而且讀得有聲有色、津津有味,比教師一味地分析和講解效果還要好。學生的閱讀能力能反映他們對課文的理解程度,如果對課文中的詞語、句段意思不太懂,學生讀起來必然不流暢;如果對其意思領會得不正確,閱讀時的語調、感情就不恰當、不自如。因此,我們要想深入了解學生對課文的理解程度,只要找不同層次的學生分別讀一讀課文,就能知道學生的理解情況了。
二、教給學生閱讀方法
教學的宗旨不是讓學生“學會”,而是讓學生“會學”。可見,方法對一個人的學習和生活有多么重要。今天的施教者應該比古人更明白“魚”和“漁”的關系,應把教給學生閱讀的方法作為教學的根本出發點,充分重視對學生進行閱讀方法的指導。首先,教師應圍繞階段性教學的目標和要求,結合教材內容和學生情況,精心組織好各階段的閱讀教學程序,注重在教學中有的放矢地滲透閱讀方法,使學生循序漸進地領悟閱讀方法。如,三年級要教給學生讀懂一個自然段的方法,教師必須根據教材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教學方法,力求教法服務于學法。其次,根據文章的表現形式進行劃分。根據內容劃分時,要給學生講清,一篇文章由數個自然段構成,自然段在內容上有內在聯系的可劃為一個結構段。鑒于不同年級閱讀教學的側重點不同,而彼此間又緊密聯系的特點,教師在組織教學時,既要注意突出重點,又要注意做到各知識點的前后銜接,做好閱讀方法的拾遺補缺與強化滲透。最后,有了閱讀方法的滲透,還需要適時進行方法的歸納總結,通過引導學生回顧學習過程,讓學生對學習方法進行歸納總結,這樣學生會更容易掌握閱讀方法,也為進一步閱讀應用奠定良好的基礎。
三、使閱讀成為習慣
閱讀能力是學生的終身能力,必須從小抓起,立足于早,立足于興趣,立足于養成。從小學開始,扎扎實實,讓閱讀變得快樂、變得輕松、變成習慣,讓閱讀教學真正融入到語文教學中。閱讀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學生的閱讀不僅要立足于課堂,更要立足于課外,而學生的課外閱讀同樣需要學校與教師的幫助和指導。幫助學生養成閱讀習慣的方法有:一是學校應該盡可能開放圖書閱覽場館,班級應該成立讀書角,發動學生帶來閱讀資料。組織好閱讀小組,對閱讀資料進行分類刪選,注明閱讀字數、閱讀時間,組織閱讀測試等。二是定期不定期地開展閱讀競賽活動,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三是通過閱讀教學,激發學生在課外主動找讀物看的興趣。
綜上所述,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只有明確教學目標,科學引導,學生才能得法于課內,受益于課外,閱讀教學的質量才會得到真正的提高。
編輯:馬德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