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玫玫
摘 要:課堂提問是語文教學中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環節。一個好的提問可以啟發學生的思維,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還可以傳授基本知識,控制教學過程,使語文教學落到實處。筆者認為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如何來更好地提問,可以做到以下三點:一、緊貼學生實際,引起學生共鳴;二、結合文本,層層遞進;三、結合時事,引起學生對當下社會的思考。
關鍵詞:提問;語文;教學
新的《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特點,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勵自主閱讀、自由表達,充分激發他們的問題意識和進取精神,關注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而課堂提問是語文教學中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環節。一個好的提問可以啟發學生的思維,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還可以傳授基本知識,控制教學過程。因此,在語文課堂中,問題的設置不可隨心所欲。教師應該把課文內容研究透徹,同時觀察學生,了解學生,依據實際情況來設計問題,使這個問題既貼近生活,又與課文密切相關。教學是一門藝術,提問是這門藝術中一種復雜的教學方法,在中職語文課堂教學中如何來更好地提問,這個問題不是三言兩語能完整概述,下文筆者僅以平時在語文教學中的體會談幾點看法。
1 緊貼學生實際,引起學生的共鳴
例如筆者在教授《我與地壇》這一課,在引入史鐵生人生經歷與地壇的聯系時,教師就可以問學生:“人生是否有遭遇過挫折的時候?”中職的學生,他們在學業上是有挫敗感的,特別當他們面對家長或親人失望的目光,內心也會難過。當他們心情低落時也想找一個沒人的地方呆著,就像史鐵生跑去地壇公園里找慰藉是一樣的。教師可從這一方面入手,讓學生理解作者史鐵生在活到最狂妄的年紀忽地殘廢了雙腿的感受。讓學生想象一個人學業上的失敗尚且使人頹廢,更何況是身體的殘疾呢?由此,學生便對史鐵生當時痛苦失落的心境更能理解和體會了。教師可以趁機突破課文的難點,讓學生理解文章的標題,“我與地壇”究竟二者之間有著怎樣的關聯?教師可先引導學生理解地壇的歷史,它是在很多年前,旅游業尚不發達的時候,當時國家對地壇公園沒有修繕,一個荒廢了的破落園子和一個殘廢了雙腿的年輕人,教師可向學生提問:“這兩者在精神上有什么共通點?”由于剛才的問題使學生聯想自身,此時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被調動起來了,他們很容易就發現地壇和史鐵生這二者在精神上同病相憐,正是因為他們有這樣的契合之處,史鐵生才會對地壇公園有惺惺相惜之情。就是這樣,教授課文時可以由一個引起學生聯想自身實際的問題入手,繼而調動他們學習的熱情,從而逐步深入,攻克文章的難點。
2 結合文本,層層遞進
筆者在教授《項鏈》一課時,就通過四個提問串起了整篇課文,問出《項鏈》的精彩之處。首先,在上這篇課文之前,教師以一個問題“如果你是瑪蒂爾德,知道真相后你會怎么樣”來布置預習作業,同時要求學生用自己的話來為文章寫一個很簡短的結局。學生們提出了各式各樣的答案,有人說:“我會號啕大哭,質問那位夫人為何不一早告訴我項鏈是假的,是她害了我。”有人說:“我只會給夫人假項鏈的錢,然后帶著其余的錢和家人過上了幸福的生活。”教師可抓住學生的興致,緊接著提問:“項鏈是如何不見的?”學生在找尋這個問題的答案之時必須深入文本,在這個環節當中,可讓學生分小組討論,找出問題答案。同時教師也引導學生進一步精讀課文,最后師生共同梳理事件脈絡——“現實和夢想矛盾→(痛苦)突然來張請柬→(高興)沒有服飾→(苦惱)借項鏈→ (猶豫、狂喜)”。提出這個提問的意圖,就是想讓學生回到文本,自主探究、發現和挖掘人物愛慕虛榮的性格。
課文分析到這里,教師繼續拋出第三個問題,把課堂推向了高潮——“如果你是一位男士,你愿意有瑪蒂爾德的這樣一位太太嗎?”學生們進行了一輪討論,有人提出他非常不喜歡虛榮的瑪蒂爾德,但也有學生指出瑪蒂爾德在得知項鏈丟失后沒有逃跑,而是勇敢承擔,辭退女仆,辛苦勞作了十年,他認為她很勇敢。兩邊的學生各持己見,聽上去各有道理。之后,師生共同總結瑪蒂爾德的性格:她既是一個愛慕虛榮的人,也是一個有責任心、誠信勤勞堅忍的人。正確掌握和分析人物的性格特點,是這節課的一個重點,而課堂教學中設計的這幾個提問,很好地完成了此次的教學任務。
課堂中最后一問是:“從瑪蒂爾德的身上我們得到了怎樣的啟發?”在這個部分,盡量讓學生們自己思考,暢所欲言。教師可以適時引導點撥。例如,我們從瑪蒂爾德身上了解到評價一個人的時候,應該客觀看待,一分為二來評價這個人的優點和缺陷。又例如瑪蒂爾德身陷逆境時并沒有一蹶不振,而是勇敢地接受和面對這樣的人生態度值得學習,如此便可引起學生們的思索,帶給他們一種更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以此課為例,提問的設計至關重要。一個又一個的好問題,不僅可以層層遞進深入文本,更可以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和參與討論,鍛煉了他們的思維和語言表達能力。
3 結合時事,引起學生對當下社會的思考
《祝福》這篇課文講了封建禮教是如何吞噬一個勤勞、節儉、能干的農村婦女的故事,這篇課文寫于民國時期,距今九十多年,有些學生表示時代久遠難以理解,也有學生問這樣的文章讀來作甚。于是筆者在教授這篇文章時,最后提出一個問題:“《祝福》這篇課文放至今日,有怎樣的現實意義?”問題一出,學生大多搖頭表示不懂。筆者向學生講述了在網絡上看到的一則新聞:“一個廣東的農村婦女因為不堪家暴與丈夫離婚,由于婚姻中房子地契都是男方的,而她自己娘家也因為她是女兒而沒有分給她任何財產,結果離婚后她只能帶著五歲的女兒流落街頭。后來她為了節省房屋造價,雇人砍伐偏僻處的樹木來建房子,之后被相關部門罰款和拘留。”當筆者引用當下時事作為輔助說明,這個問題也變得清晰起來,緊接著便有女同學舉手回答:“課文中祥林嫂被惡婆婆賣至偏僻的大山,后來又被賀家大伯趕出家門的確可憐,但新聞中的女性也同樣可憐,他們都是被封建的思想和重男輕女的觀念所害。”這樣的提問既可以挖掘課文的深刻立意,也可以讓同學們知道這篇課文直至今日仍有其重要的思想意義,同時引導學生更好地理解魯迅先生的高尚人格和深刻思想。
總之,課堂提問是語文教學中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環節,它貫穿于課堂教學的始終,直接影響教學的成敗。作為語文教師,我們應精心設計好各種類型的課堂提問,形成有自己特色、適合學生口味的提問藝術風格,以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經典閱讀與語文教學》 錢理群 漓江出版社
[2]《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 葉圣陶 教育科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