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建華
摘 要:本文針對技巧教學中的頭手倒立、肩肘倒立等倒立技術動作,依據其動作結構及運動力學特征,遵循學生認知和動作技能形成規律,對倒立技術動作進行科學合理的教學劃分,并根據不同的學習對象和學習進程,設計針對性、有效的學練手段,使學生快速、高效地掌握技術動作,形成動作技能,從而實現倒立技巧教學的高效課堂。
關鍵詞:中學技巧;倒立技術動作;教學劃分
中圖分類號:G633.9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2410(2015)08-0049-02
頭手倒立、肩肘倒立是中學技巧教材中常見的兩個技巧倒立動作,也是南通市初中升學體育考試學生選考的動作技能的內容之一。筆者根據多年的教學經驗,依據倒立技術的動作結構及其運動力學特征,將其劃分為“形成穩固的支撐”“擺倒立”和“控倒立”等三個學習步驟,根據這三個步驟,對不同的學習對象和學習進程,采用“直觀滲透、分解誘導、保護幫助、展示提高、素質補償”等多種具有針對性的教學手段,讓學生快速、高效地掌握頭手或肩肘倒立的技術動作,并在課堂實踐中多次的嘗試和運用中,反饋出良好的教學效果。現就中學技巧中倒立技術動作教學的三步教學劃分與實施,談談個人體會,旨在拋磚引玉。
一、倒立技術動作教學的三步劃分與分析
從技巧倒立技術動作規格來看,無論頭手倒立還是肩肘倒立,都是從開始動作起,在穩固的支撐平面內,提(翻)臀舉腿,展髖,緊身立腰呈倒立。從運動力學原理上講其滿足平衡條件,屬于運動平衡類的動作技能。教學中,根據倒立技能的動作結構及其運動力學特征,將其劃分為“形成穩固的支撐”——平衡的首要條件,“擺倒立”——運動中的力矩平衡,“控倒立”——二力平衡等三個學習步驟。
首先,穩固的支撐平面是決定完成倒立動作技能的首要前提,是進行倒立技能教學的關鍵一步。支撐平面的穩定性,關系著第二步的“擺倒立”動作完成的質量和最后“控倒立”技術動作技能的實現。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對于穩固的支撐平面的重要性,教師要在認知層面上對學生多加引導,在技能層面上要多加練習和體會。
第二步“擺倒立”是從技術動作的開始姿勢起,在形成穩固的支撐平面后,將身體一切運動因素(呈倒立前的腿、臀、髖)“擺”至支撐平面內的過程,就其用力特征而言,是一種動態的力矩平衡,也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難點所在。
第三步“控倒立”則是在“擺倒立”將人體重心“擺”至穩固的支撐平面內后,通過人體內力調控身體姿態(緊身立腰繃腳面、提臀展髖等)而呈現倒立動作的過程,其用力特征是通過人體肌肉內力向上的合力與人體重力在支撐平面內保持方向一致性的二力平衡,最終表現為保持身體控制的靜態平衡,此為教學的重點,也是課堂教學效果的最終呈現。
二、課堂教學實施與運用
1.直觀滲透,在講解示范中理解和體會動作技能
無論是頭手倒立還是肩肘倒立,從其運動形式而言,都是人體從正位平衡(蹲立或坐姿)通過運動后形成的倒位平衡動作,符合平衡原理,屬于物體的穩定平衡。由于中學低年級的學生還未接觸到物體平衡知識,因此,在技能學習的初期,通過教學掛圖、技術動作的講解與示范或借助多媒體等直觀教學手段,在知識層面上向學生滲透平衡原理,講解滿足物體平衡的條件,加強學生對倒立動作技能的理解;技能學習中,在墊上標識三角支撐點的直觀標記,講解倒三角支撐的方法,提示完成倒立時支撐平面穩固的重要性,讓學生不斷練習和體驗“頂-撐”合力的穩定性,從而為后續“擺倒立”和“控倒立”的學習提供可能。
2.分解誘導,在分步練習中學習和體驗動作技能
在倒立技巧教學實施中,根據教學內容設計和運用分解動作結構的有效的誘導練習,有利于學生理解和掌握動作要領,縮短技能學習和掌握的進程,提高動作技能形成效率。例如在頭手倒立教學實踐中,在課的準備部分穿插安排原地呈立正姿勢-腿部肌肉緊縮上提、原地提踵、踮腳尖行走等身體體驗練習,為后繼“控倒立”中的“緊身立腰、提臀展髖繃腳面”整體身體姿態做好教學鋪墊;安排兩腿開立-體前屈-雙手撐地-前移重心的雙手支撐雙腳短暫離地的平衡練習,為后繼的“擺倒立”中提臀移重心的學習難點做好針對性的突破。課中,在“形成穩固的支撐平面”的學習步驟中,采用視圖或墊上支撐點標記導入-教師講解示范-學生反復練習,體會“頂-撐”合力的穩定性,為穩固平衡創造條件。在學生掌握倒三角支撐知識技能后,提示學生移臀舉腿,或在幫助下實現“擺倒立”。其次,借助練習墻或同伴保護下,完成屈腿、單腿、分腿不同擺腿姿勢的“擺倒立”,體會練習中的肌體發力順序、記憶完成動作時的肌肉感覺。然后,分組保護與幫助下完成“控倒立”接前滾翻練習。最后,獨立練習,完整展示。以上設計在教學層面反映了從分解到完整,先易后難,層層推進的分解誘導練習方法,表達了清晰的學習步驟、遞進的教學跨度、完整的學練程序等有效教學的特點。通過這樣的分解誘導,最終讓學生在有針對性的分步練習中循序漸進地體驗和掌握動作技能。
3.保護幫助,在合作學習中促進和掌握動作技能
保護與幫助是體操教學中經常采用的手段,也是體操教學的重要方法。由于倒立技巧動作屬于非正常位置的靜態平衡動作,學生平時對這種倒立位置的平衡接觸較少,練習初期,難免出現緊張情緒和畏難心理以及各種運動不協調的現象。教學過程中,根據倒立動作的保護與幫助的要求和方法,給予學生適當的助力或阻力(預防腿部擺過支撐平面),以便緩解他們的緊張情緒,消除練習中多余的肌肉緊張,體會人體從正立位平衡到倒立位平衡的運動過程中的空間和時間特征,加強自身肌體各部位之間相互運動的內在聯系,從而有助于形成正確、完整的倒立技巧動作概念,加速掌握倒立動作。同時,通過這種兩人一組或多人之間的相互協作式的保護與幫助,有利加強同學之間的溝通與交流,有利團結互助合作學習習慣的養成。
教學中,在進行兩人或多人的保護與幫助這種合作學習方式下促進倒立技能掌握的同時,還應教會學生自我保護技能,增強自保能力。例如,學生在完成肩肘倒立后,要教會他們快速地低頭含胸、屈腿團身向前起;在完成頭手倒立后,要求他們向前銜接前滾翻動作;教會他們在“擺倒立”過程中一旦動作失控時,要學會團身滾翻或側翻,以便自保,預防損傷。
4.展示提高,在獨立完成中鞏固和提高動作技能
在倒立技能學習過程中,學生經過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身體練習體驗,雖然暫時性地建立起動力定型的運動神經聯系,能夠脫保獨立完成動作技能,但因倒立技能運動的非周期性特征且平時生活很少運用,教學中如不及時鞏固,這種已建立的動力定型就會消退。因此,在教學實施中,針對這種情況,通過組內、組間的交流與展示,進行自評完成動作的感受、互評動作的優點與缺陷、師評完成動作細節上的具體要求和動作改進建議等多維評價,來提高完成倒立動作技能的質量;通過展示對完成動作時的身體姿態和完整性進行技術評定,進行改進和提高動作完成的效果;通過“比比誰倒立的時間更長”“抗干擾控倒立”“肩肘倒立-雙腳夾氣球或軟排控倒立”“肩肘倒立-控倒立朗誦或歌詠”等等“控倒立”比賽或游戲練習,促進和強化相關運動神經的持久聯系和運動肌肉的控制,進一步鞏固倒立技能的動力定型,提高完成倒動作的自動化效果。
5.素質補償,在區別對待中學會和應用動作技能
在倒立技能學習過程中,學生表現出來的學習能力各有差異,素質水平參差不齊,倒立技巧動作學習進程也有快有慢。因此,教師在教學中需要針對學生的個體差異,設計出合理有效的補償性體能素質練習手段,進行補償和提升。這種補償和提升,必須是將倒立技能的學習與體能素質練習進行有機地融合,即在有利于學生正確掌握倒立動作的前提下,設計一些有益于促進學生領悟并有助于完成動作所需要的體能素質輔助練習手段。例如針對柔韌素質差的學生,進行身體肌肉拉伸、手扶杠的各種踢腿練習來進行改進。對于時空運動特征感知不明顯的學生,設計和運用一些窄道控體平衡快走的練習,或通過鉆-跳-爬等多動作組合的身體靈敏素質練習,亦或通過原地轉圈后迅速定向并完成規定動作的控體練習等等,來強化對運動時空特征的感知。對控腿能力較弱的學生,安排一些語言提示方向的踢腿、擺腿練習;或采用一腿站立,一腿在空中寫字的控腿游戲練習;亦或通過單、雙杠的懸垂舉腿的專項輔助練習進行補償和提升。對腰腹力量需要加強的學生,運用仰臥起坐、仰臥兩頭起、俯臥背起等練習手段進行素質補償和提高。這些有選擇性作用的練習手段的補償和運用,最終目的是面對學生具體的個體差異,有針對性地加強和提高身體素質水平,促進其對倒立技術動作的學習和掌握,使其學會和應用倒立技能。
總之,中學技巧中倒立技術動作教學的三步教學劃分與實踐,是自身對體育課堂教學實踐的一次反思和梳理,是對中學技巧教材中倒立技術動作教學的再思考和重設計,雖為管窺之見,但望能引發大家針對體育課堂技能教學的有益思考和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