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歌圩文化”:壯族農村思想政治教育新載體

2015-08-29 23:30:49龍海平等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5年2期

龍海平等

摘 要:言語是最便捷、最普遍的思想政治教育載體。山歌是壯族人民的一種“說話”方式,“歌圩文化”以歌育人、以文化人、以活動吸引人。“歌圩文化”作為壯鄉農村思想政治教育新載體,是壯鄉農民思想政治教育對象特殊性的內在要求,當代境遇的客觀需要,實踐經驗的現實需求。需要準確把握壯族農村的基本特點和農民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規律,遵循話語轉換原則,找準結合點和切入點,實現隊伍的結合,促進載體形式多樣化。

關鍵詞:歌圩文化; 壯族山歌; 農村思想政治教育; 載體

DOI:10.15938/j.cnki.iper.2015.02.021

中圖分類號: D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9749(2015)02-0084-05

“自古以來,壯族素以善唱山歌而聞名于世,壯族聚居的廣西被譽為‘歌的海洋、‘山歌的故鄉,而充分和集中體現壯族人民能歌善唱這一特點的便是遍布壯鄉的歌圩。”[1]歌圩①是壯族民歌文化的自然載體,也是壯族歷史發展中形成的文化瑰寶,有著得天獨厚的歷史性、民族性和鄉土性。每年農歷的“三月三”,廣西壯族、瑤、苗、侗等各族群眾都會歡聚一堂,開展唱山歌、蘆笙踩堂、頂竹杠、搶花炮等多姿多彩的民俗活動,共敘民族深厚情誼。2006年,“歌圩文化”已被國家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至2007年,廣西有山歌隊4384余支,廣西每年都有2700多萬人通過各種方式歡度“三月三”。

在廣西各地的“歌圩文化”活動中,“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已被人們廣泛認同。南寧市武鳴縣山歌歷史悠久,至今已有近千年的歷史。每年在武鳴縣城舉辦的“中國壯鄉·武鳴‘三月三歌圩暨駱越②文化旅游節”是目前全國規模最大、影響最廣、歷史最久的民族歌圩。百色市田陽縣,作為中國壯民族文化發祥地,每年舉辦布洛陀③民俗文化旅游節,當地民眾山歌打擂臺,以歌傳情,以歌會友。以歌仙劉三姐傳歌升天故事為核心的柳州市“魚峰歌圩”④有著悠久的文化歷史和濃郁的民族特色。“如今壯鄉成歌海,都是三姐親口傳”,上萬名群眾通過趕歌圩、賽歌臺、現場學唱山歌、拋繡球等活動,感受壯鄉民族文化的無窮魅力,增強民族自信心、認同感和自豪感。成為當地“三月三”的一道文化大餐。

2006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積極開展多種形式的群眾喜聞樂見、寓教于樂的文體活動、保護和發展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優秀傳統文化,創新農村文化生活的載體和手段。”[2]廣西“山歌好比春江水,壯鄉三月好風光”。從2014年起,“廣西‘農歷三月三的天,是放假的天,自治區的人民好喜歡”,各地組織了豐富多彩的民俗活動,無疑為壯族“歌圩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注入一劑強心劑。筆者有幸實地欣賞了桂林市龍勝龍脊“三月三”山歌傳唱活動,恭城瑤族自治縣看瑤族歌舞、聽山歌活動,魯家村的“三月三”活動等,被少數民族風情所感染。“言語是最生動、最直接的思想政治教育載體。”[3]社會生活是思想政治教育運行的深厚土壤。思想政治教育載體寓于社會生活既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也有利于呼應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命題。[4]“以歌傳情”的“歌圩文化”應該成為壯族地區農村思想政治教育最重要的資源,成為壯族地區農村最好、最具特色的教育新載體,成為少數民族群眾最喜見樂聞的文化娛樂生活。為此,充分挖掘、開發和利用“歌圩文化”創新壯鄉農村思想政治教育載體,深入挖掘“歌圩文化”中蘊含豐富的文化載體、活動載體等價值,是當前理論界與實踐界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歌圩文化”獨特的教育方式

壯族“歌圩文化”是由壯族群眾自愿組成自娛自樂,自我教育,自我展示,聚思想性、藝術性、參與性、觀賞性和地方性區域特色為一體,積極進取,健康向上的群眾文化娛樂活動。它通過“歌化”“活動化”“故事化”等形式展開,將教育內容生活化、通俗化,為廣大群眾所喜聞樂道,獲得誘人的魅力,充分體現其地域性、民族性的特征,值得我們借鑒。

1.以歌育人

壯族人素有“以歌代言”的習俗,壯族山歌也被賦予教授知識、傳承文化、娛神育人和解決糾紛的功能。如《勸農歌》“泥鰍不能怕泥土巴頭,做人不要嫌棄屎臟身”,告誡人民群眾勞動要不怕臟累;如恭城縣蓮花鎮用山歌“夫婦一胎辦法全,生男育女是平權;若還個個生男仔,結婚哪處找姻緣?”積極宣傳計劃生育政策;“高唱富民政策好,甘雨甜露心田澆;穩奪高產靠科技,串串碩果隨風搖。”“政府動員種蔗好處多,一種年底有收入,只需管護一個月,其余時間來養蠶,月月財錢滾滾來。”[5]壯民利用山歌歌頌對黨和政府惠民政策的感激之情。父母通過傳授飽含人生哲理的山歌來教育后代,如“莫忘父母恩,辛苦養成人。兒孝敬雙老,鄰里傳佳名”。壯民用山歌歌頌社會主義新生活,“今眾西裝大翻領,金表皮鞋水晶鏡;腰包手機叮咚響,發財信息環球通”[6]。壯族人“以歌代斗”,用對歌的輸贏來解決民間的矛盾糾紛。壯鄉無論男女,以歌表意,以歌傳情,山歌的內容源于農村生產、生活,包括歷史傳說、生產知識、愛情婚姻、社會公德、鄉規民俗等方面,通俗易懂,易唱易傳,目不識丁的壯族老太太、老公公也能傳唱山歌教育子女。

2.以文化人

“民族文化是民族思想觀念和精神性格的載體。”[7]壯族民歌或以文字記載,或以祖傳父教口口相傳的方式散播于民間,有自覺性和約束性,也有很大的感召性和精神力量。習慣漸成制度,鑄就了文化,生成了一種特定的倫理行為和精神載體。當地群眾也正是在這種倫理的影響之下,把少數民族的價值、規范和信仰等內化為自我人格的一部分,從而獲得了對倫理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如廣西作為布洛陀文化、駱越文化、龍母文化的重要源地之一,也是稻作文化、歌圩文化、干欄文化、銅鼓文化的重要保留地。將民族信仰、價值取向等教育內容融入到這些文脈的傳承中,既凝聚、弘揚壯民族精神與時代精神,又促進了交流。如在壯族地區流傳最廣,影響最大,家喻戶曉的《劉三姐》故事,它教育人要有不怕困難,不畏強權,敢于抗爭的精神,才能過上幸福生活。大型山水實景演出《印象·劉三姐》,將桂林山水和“劉三姐”的傳說有機融合,近300名參與演出的當地農民,傳承了民族文化、親身體驗文化活動和感知審美的藝術。柳州市以開展“魚峰歌圩365工程”和“歌圩文化”示范基地建設為抓手,全力將“魚峰歌圩”打造成領銜廣西的文化品牌及柳州文化交流、文化惠民平臺,真正實現文化育民、文化富民、文化樂民。這些文化展示了一方風土民情,再現了一處人文景觀,傳播了一種民族文化,激活了一方旅游經濟。這些精品力作無不是來源于壯族群眾的生產生活,無不是來源于壯族農村這片廣袤沃土之上結出的累累碩果。

3.以活動吸引人

壯族人在重大節日、婚慶、喬遷大喜,特別是在歌圩上,都會舉辦舞龍舞獅、對歌、搶花炮、碰紅蛋、拋繡球等文體活動以及各職能部門借機開展的防火禁毒、農業科技、計劃生育、醫保養老、送法下鄉宣傳活動,現場為廣大農村黨員和人民群眾提供生產、生活中的各種理論、技術、法律等咨詢服務。舉辦活動的目的,一是活躍農民群眾文化生活。如武鳴“三月三”歌圩節包括《壯鄉歡歌》文藝演出、千人竹竿舞、千人武術、千人廣場舞表演、歌王大賽、書畫攝影大賽及作品展、民族體育競技大賽、民間傳統斗牛大賽、鄉村生態休閑游、駱越始祖王祭祀大典、“壯家美食·武鳴特產”展銷會等22項活動,充分體現了蘊藏在農民群眾之中的文化創造力。滿足了農民對節日文化市場“青年有事干、老人有戲看、順便有錢賺”的期盼。二是教人做人道理。如板鞋舞,創造的初衷就是為了培養人們和諧、團結協作精神。又如青蛙節,源于雷神之子青蛙為久旱的人類向雷神求情降雨的傳說,具有保護生態的道德教育意義。所以,參加一次文體活動,對壯族人而言,既可以增長見識,又能在歡娛中受到很好的道德教育。

二、民族地區農村思想政治教育借鑒“歌圩文化”教育方式的必要性

載體與方法是影響農村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主要因素。過去,我們習慣于用漢族共性的教育方式而不注重利用蘊含壯族等少數民族個性特征的方式去教育少數民族群眾,這不符合民族教育發展規律。因為“每個民族都是從自己豐富的民族文化中接受道德教育,溝通人際、代際關系的”[8]。壯族“歌圩文化”反映了其民族的獨特精神與個性特征,理應發展成農村思想政治教育新載體。

1.壯族地區農村思想政治教育對象特殊性的內在要求

壯族地區農村作為壯族人民的集聚地,壯族的行為方式、習俗習慣、價值觀念和文化心理等客觀條件與其他民族存在差別;由于長期受到傳統道德和壯族文化的熏陶,壯族農民逐漸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道德心理和性格;在壯族地區農村聚居的人群中,既囊括壯族這一少數民族的人群,同時也囊括了漢族與其他少數民族的人群。各民族的思想文化多元、個體差異性較大,情況相對更為復雜。這些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的特點、思想政治教育對象的個性特點、思想政治教育體系的民族特色等,是我們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落腳點”。李萍教授把現代道德教育的原則歸結為可接受性和發展性兩條原則。[9]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是可接受性原則的基礎,更應注意教育方式與受教育者的道德需要和情感相吻合以及吻合的程度。筆者調查發現,90%以上農民熱衷于搞民族傳統節日慶祝活動,每年參加這類文化活動的次數一般不少于五次。“歌圩文化”既是壯族地區農村各族群眾共同認可的方式,又不乏民族風俗習慣和心理特點的個性特征。既是傳統以歌育人、以文化人、以活動吸引人等教育方式的弘揚,又不乏改革創新的時代精神的彰顯。正確處理好民族地區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個性與共性之間的關系,是順利開展民族地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關鍵。

2.壯族地區農村思想政治教育當代境遇的客觀需要

伴隨著文化全球化、科技一體化、傳媒大眾化的高歌猛進,人們的價值觀念、文化交流、社會交往、生產生活等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進而促使壯族地區群眾的思想呈現顯著的民族性、差異性、宗教性的特征,同時也對農村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許多新問題、新挑戰和新要求。針對壯族地區農村思想政治教育的特點和農村發展的實際,推進農村思想政治教育載體建設和載體創新是增強其吸引力和實效性的一個重要支點,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突顯其內在生命力的重要表征。一方面,推動農村思想政治教育載體的發展創新,就必須與本民族本地區的傳統優秀文化相承接。壯族傳統道德通過以歌傳教、以活動傳教、以故事傳教、以鄉約族規傳教、以情景傳教等多元化的方式,促使德育藝術化、美化,獲得了誘人的魅力。這些豐富的本土資源和少數民族群眾最喜聞樂見的方式是值得我們借鑒的。另一方面,農村不再是也不可能是單一文化沐浴的凈土,多元文化在農村的交流和碰撞、沖突和融合不可避免。如何使處于困境或迷惑中的“歌圩文化”獲得新的生存空間或新的生長點,如何幫助農民在多元文化語境中堅持正確的價值判斷,這要求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重視思想政治教育。

3.壯族地區農村思想政治教育實踐經驗的現實需求

思想政治教育六十多年的實踐經驗告訴我們:民族地區的思想政治教育,特別要注重民族地區群眾的思想道德素質的社會調查,堅持以各民族地區的實際為出發點,在注意民族地區的思想政治教育與漢族地區相比在內容、本質特征一致的共性的基礎上,注重發揮各民族富有特色的傳統美德的個性,并善于創造性地把兩方面有機地結合起來。[10]在壯族農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如果忽視民族特點,忽視歌圩文化這個文化傳承載體,只是機械地套用漢族地區的要求和做法,過于注重形式搞“一刀切”,勢必會脫離農村社會的實際、脫離壯族群眾,難以為各族人民所理解與接受。同理,如果忽視其“共性”,在開展民族地區農村思想政治教育時離開現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總體要求、離開社會與時代的大局精神,過分強調各民族獨特的思想文化傳統,必然會適得其反,反而不利于民族地區思想文化的自我更新和對外交流,不利于各族人民思想道德水平的共同提高,進而阻礙民族經濟文化的繁榮。

三、借鑒“歌圩文化”創新農村思想政治教育載體的路徑

“歌圩文化”中蘊含的農村思想政治教育載體價值,理應被挖掘、被研究、被傳揚。“歌圩文化”作為農村思想政治教育新載體,其運行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豐富農村精神文化生活,提高農民思想道德素質,促進農村發展。運行需要遵循原則、把握規律。運行的基礎是促進民歌隊伍和農村思想政治教育隊伍的結合,運行的有效途徑是促進載體形式多樣化。

1.準確把握壯族農村的基本特點

費孝通先生認為:一個民族總是要強調一些有別于其他民族的風俗習慣、生活方式的特點,賦予強烈的感情,把它升華為代表本民族的標志。[11]壯族農村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是由壯族農村的經濟狀況、地理環境、文化傳統、民族習俗以及歷史因素等方面的基本特點和內在優勢決定的。其突出表現為:壯族農村市場經濟起步晚,競爭能力比較弱,后發展、欠發達的經濟狀況,農民普遍關注如何致富的現實,使農村思想政治教育更具艱難性。淳樸的村民周而復始地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熟悉生活,復雜的自然環境和不便的交通設施,使農村思想政治教育更具靈活性。壯族文化中的民族氣節、民族性格、民族心理、思維方式、價值取向等內容都深刻地影響著人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進而使農村思想政治教育呈現顯著的民族性。相對自治和封閉的社會環境,價值觀念的多樣性、思想認識的差異性,政治覺悟的不平衡性,使農村思想政治教育呈現出多層次性。壯族群眾的觀念保守陳舊,文化教育相對落后,進取意識不足,使農村思想政治教育更具需求性。

2.遵循農民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規律

基于上述壯族農村基本特點的分析,我們不能忽視壯族農民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規律,遵循規律性是提升壯族農民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關鍵。其一,服從和服務于壯族農村發展的規律。農民思想政治教育本質上是由農村經濟社會文化發展水平決定的;同樣的,農民思想政治教育又影響著美麗鄉村、新型農民、新型農業的發展。其二,雙向互動規律。壯族群眾的思想是其民族文化積淀的“顯示器”。文化載體、個人與思想政治教育運行三者是相互依賴、協同發展的。⑤因此,農民思想政治教育要主動吸收優秀文化成果。其三,因人因地適宜規律。采取適合民族風俗習慣的形式將壯族歷史文化滲透到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中,使農民有親切感,讓課堂活起來。其四,內在需要驅動律。農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理論基礎和現實需要就是農民的精神需求。壯族農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要和人的全面發展需求是思想政治教育發展的內在驅動力。

3.借鑒“歌圩文化”轉換壯族農村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原則

“歌圩文化”作為農村思想政治教育新載體,要遵循話語轉換原則,及時、有效、精確地傳播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其一,以民為本原則。通俗地講,壯族農村思想政治教育載體建設應該“接地氣”。“歌圩文化”無疑是最接地氣的載體,“歌圩文化”能用不同層次的受教育者最能聽得進去的話語和他們交流,改變思想政治教育“你敲你的鑼,我吹我的號”境遇和“南轅北轍”結果,真正讓思想政治教育從崇高敘事轉換到生活敘事。其二,“三貼近”原則。要立足壯鄉農村社會生活,從文本話語向生活話語轉換;依靠農民群眾參與,從民族話語向大眾話語轉換;把握時代精神,從傳統話語向現代話語轉換;融注情感要素,從說事話語向情感話語轉換。[12]通過話語轉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話語“軟權力”,進而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感召力、親和力。其三,“三個有利于”原則。即有利于人民大眾的接受,有利于教育工作者的傳播推廣,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實效性的實現。利用“歌圩文化”繁榮發展農村文化,豐富群眾精神家園,發揮文化引領風尚、教育農民、服務農村、推動發展的作用,滿足農民“求知、求富、求樂”的渴望。

4.找準“歌圩文化”載體建設的切入點,促進載體形式多樣化

思想政治教育載體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承載者、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和能量的傳遞者。從內容和形式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意義上看,農村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有效開展客觀上要求教育載體要相應地創新發展。從載體與過程的緊密關系上看,如果沒有載體或者沒有充分發揮載體的功效,農村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過程就不能成為現實的運動過程。[13]長期以來,因思想政治教育的載體和方法不能很好地聯系農村實際,令農村思想政治教育在面對低效性指責面前表現軟弱和近乎失語。因此,要在歷史性、民族性、原生性與鄉土化之間,在共同的記憶、利益和文化特征之中找準工作的結合點和切入點,深入挖掘“歌圩文化”中的文化載體與活動載體,使歌圩文化成為承載思想政治教育的舞臺,使思想政治教育做得更加富有聲色。筆者認為,當前,踐行和弘揚“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鄉村夢,加強民族觀、創業觀、信息觀、科技觀、生態觀宣傳教育,是歌圩文化承載思想政治教育運行的最好切入點。通過建設歌圩文化藝術節、展覽室、歌圩文化園或歌圩文化廊、歌圩文化進村莊、進農家,創建節慶對歌臺、自然環境對歌臺,滿足群眾“自我表現”的需求。以當地群眾認同的語言和藝術形式,從老歌新唱、舊曲填新詞、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地開展文藝創作。充分利用網絡、手機等新興媒體將山歌唱到網上,創建網絡歌圩,形成“唱歌不搭臺,對歌不見面”的新型模式。也可利用手機短信等傳播歌圩文化。豐富農村節假日、農閑、夜生活的文化娛樂活動。從山歌對唱到“美德在農家”,從歌圩文化村到村民歌圩公園,生動活潑、豐富多彩的,文明、健康、高尚的歌圩文化活動能煥發人的精神,陶冶人的情操,鼓舞人的斗志,推動鄉風文明的建設。

5.加強民歌隊伍和農村思想政治教育隊伍的結合

當下,壯族民歌的發展與傳承遇到一些困境。一方面,歌圩這一傳統民俗在慢慢地失去原有的生活依托和生態環境。另一方面,壯族山歌瀕臨衰微邊緣,山歌后繼乏人。[14]要采取有效措施,鼓勵與扶助山歌隊和歌圩建設,穩定和壯大專兼職結合的歌圩文化隊伍。著力發掘、培養“歌師”骨干隊伍、文化志愿者隊伍、民歌歌手隊伍、民間藝人隊伍等“四支隊伍”,培育精明強干的歌圩文化管理和歌圩文化經紀人才隊伍,最大限度發揮民間藝人、文藝標兵、文化能人在活躍農村文化娛樂生活、傳承發展壯族歌圩文化的作用,積極培育和引導農民尤其是30歲以下的壯族青年愛山歌、懂山歌、唱山歌,鞏固歌圩文化建設的群眾基礎。[15]在歌圩文化隊伍中牢固樹立堅持常年開展活動才有戰斗力,積極參加各種匯演和調演才有影響力的思想觀念,通過歌圩文化的感染力和滲透力,增強隊伍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政府要組織力量,把原生態歌圩文化采集、挖掘、整理、開發、打造成為民族的、通俗的文化藝術精品。文化部門應采取多種措施,積極輔導、培訓創作人才,對做出突出貢獻的人才要在物質上和精神上給予重獎,鼓勵他們創作出更多的具有濃厚鄉土氣息和較高藝術質量的原生態壯族民歌,繁榮歌圩文化事業。農村思想政治教育者更應入鄉隨俗,熟悉壯鄉、了解山歌、心系壯民,增強運用歌圩文化傳播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自覺性和實效性,使思想政治教育話語能夠適應當地民族風俗,最大限度地達到話語共鳴。要克服“本領恐慌”,掌握運用歌圩文化傳播思想道德、教育農民、服務農村的本領。努力成為生產發展的引導人,壯族群眾的貼心人,鄉風文明的熱心人,山歌文化的傳播人,思想道德教育的執行人。

注 釋

①歌圩又稱歌節,是壯族人民的傳統節日,也是群眾喜聞樂見的民間文化娛樂活動的一種形式。

②武鳴縣位于大明山以西,壯族人口占全縣總人口的86%。早在古駱越時代,壯族先民就已經開始在這里繁衍生息,雄偉的大明山脈,是古駱越文化發祥地,也是珠江流域龍母文化發源地之一。

③傳說布洛陀是壯族先民口頭文學中的神話人物,是創世神、始祖神和道德神。田陽縣敢壯山是布洛陀的故里,布洛陀文化的發祥地。

④傳說歌仙劉三姐當年便是在魚峰山下傳歌教化百姓,并在此騎魚升仙。

⑤此觀點筆者受到羅洪鐵《思想政治教育運行的新視界》的啟發,謹此致謝。參見羅洪鐵、周琪.文化環境:思想政治教育運行的新視界,馬克思主義研究,2007年第3期第94-98頁。

參考文獻

[1] 鄧如金.論壯族歌圩的生命力[J].民族藝術,1991(4):135-146.

[2]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三農”工作的十個一號文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127.

[3] 張耀燦等.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98.

[4] 趙繼偉,菅琳.思想政治教育寓于社會生活的內在機理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4):88-91.

[5] 岑欣.鳳梧有支老人嘹歌隊[N].右江日報,2006-01-09(3).

[6] 李少慶.兩老對唱今勝昔[N].右江日報,2006-06-25(3).

[7] 王四代.云南民族文化概要[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6:3.

[8] 趙志毅.中國民族德育論綱[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8:26.

[9] 李萍.現代道德教育論[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9:164-166.

[10] 劉新庚,李超民.加強民族地區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路[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6):18-21.

[11] 郭壽祖.民族理論政策基礎[M].南寧:廣西民族出版社,1998:158.

[12] 許蘇明.論思想政治教育的話語轉換[J].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2):5-9.

[13] 邱仁富,賀爭平.論農村思想政治教育發展的一般規律[J].經濟與社會發展,2007(1):53-56.

[14] 趙琳.新時代背景下廣西壯族民歌的傳承與發展[J].學術論壇,2009(5):163-165.

[15] 龍海平.和諧村鎮視閾下的農村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2014:183.

[責任編輯:張學玲]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一区网站| 久久综合色播五月男人的天堂| 亚洲va在线∨a天堂va欧美va| 国产美女自慰在线观看| 精品国产自在在线在线观看| 国产拍揄自揄精品视频网站| 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视频| 国产在线精品美女观看| 在线国产毛片手机小视频| 欧美亚洲国产日韩电影在线| 浮力影院国产第一页| 亚洲高清在线播放| 精品国产福利在线| 久久男人资源站| 亚洲AV无码不卡无码 | 在线另类稀缺国产呦| 亚洲AⅤ无码国产精品| 青青国产视频| 国产精品无码一二三视频| 国产欧美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经典三级在线| 久久五月天综合| 日韩美一区二区| 国产成人高清精品免费| 尤物在线观看乱码| 人妻中文字幕无码久久一区| 亚洲欧洲日产国产无码AV| 久久无码av一区二区三区| 美女潮喷出白浆在线观看视频| 国产视频入口| 丁香亚洲综合五月天婷婷| 中文字幕佐山爱一区二区免费| 中文字幕在线看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福利视频一区二区| 中文字幕日韩欧美| 一区二区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亚洲综合二区| 精品無碼一區在線觀看 | 欧美无遮挡国产欧美另类| 久久精品66| 国产在线视频福利资源站| 亚洲人成高清| 久久99国产视频| 综1合AV在线播放| 999国内精品视频免费| 国产色伊人| 国产女人爽到高潮的免费视频| 久久人搡人人玩人妻精品| 中文字幕欧美日韩| 日韩成人在线网站| 国产香蕉在线| 亚洲va在线观看| 日韩激情成人| 国产成人欧美| 人妻91无码色偷偷色噜噜噜| 91久久偷偷做嫩草影院精品| 成人国产精品一级毛片天堂 | 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国产主播福利在线观看| 欧美在线中文字幕| 久久久久亚洲精品成人网| 无码日韩人妻精品久久蜜桃| 免费高清毛片| 激情六月丁香婷婷四房播| 欧美一级特黄aaaaaa在线看片| 最新无码专区超级碰碰碰| 日韩国产综合精选| 99er精品视频| 久久国产V一级毛多内射| 亚洲精品视频免费| 欧美日韩福利| 欧美一级视频免费| 亚洲精品大秀视频| 国产剧情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午夜老司机永久免费看片| 亚洲三级成人| 幺女国产一级毛片| 国产一区在线观看无码| 国产浮力第一页永久地址| AV片亚洲国产男人的天堂| 亚洲欧美另类色图| 四虎永久免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