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旭

一、教學設想
蘇教版初中語文九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主題是“知人論世讀經典”。《江城子·密州出獵》是這個單元誦讀欣賞部分的一首詞。這首詞是初中語文教材收錄的蘇軾的最后一篇作品,初中階段還學過《浣溪沙》《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和《記承天寺夜游》這三個作品。如何從這幾篇作品聯系到他的生平,從而對蘇軾的創作之路有一個總體把握,再從他的人生重新回歸作品,使學生對蘇軾有一個立體認識。這是一個從點到線再到面的蓄積過程,融入學生對作品的理解,最后形成學生文學思維體系中的一個分支。通過這首詞的學習培養學生用知人論世的方法鑒賞詩詞的能力,使學生在今后的學習中從單一的一篇作品輻射作者的整個創作軌跡,從而帶動學生自發的學習該作者其他的作品,這種能力的形成促使學生形成獨立研究文學作品的能力。
《江城子·密州出獵》這首詞以粗獷豪邁、剛勁有力的語言表達了作者立功報國的強烈愿望。這首詞中蘇軾不僅對自己的形象“左牽黃,右擎蒼”,“鬢微霜”進行了描寫,還通過用典的方式“持節云中,何日遣馮唐”對自己的經歷作了暗示,并直抒期許“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來表達自己立功報國的強烈愿望。把這首詞作為鑒賞蘇詞的突破口并串聯以往學過的作品,對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進行深化和升華。
筆者設想本課著眼于提升學生詩詞鑒賞的能力。抓住詞中用典的修辭,感知詞的內容,感染學生的情感,使學生在“知人論世”中,體會作者的人格魅力,從而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
二、教學目標
1.通過溫故知新的方式了解作者的生平。
2.運用點撥法培養學生“知人論世”的能力。
3.通過賞析詩句體會作者的愛國豪情。
三、教學環節
(一)導入:對于蘇軾,我們并不陌生。但是有誰知道蘇軾為什么單名一個“軾”字呢?其實這個字我們很熟悉,剛學過《曹劌論戰》中“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軾是車前的橫木,也就是扶手。人在車行顛簸的時候要把住扶手才能站穩,蘇軾的名字正是取意在國家危難之時扶危就困。蘇軾真的人如其名嗎?我們通過學習這首詞來尋找答案。
(二)作者簡介:“知人”。以填空題的形式來復習蘇軾的文學常識,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時期文學家、書畫家,豪放詞派的代表人物,唐宋八大家之一,與其父蘇洵,其弟蘇轍,并稱“三蘇”。著有《東坡全集》《東坡樂府》。
教師過渡:我們今天學習的這首詞就是蘇軾的第一首豪放詞。其中“江城子”是詞牌名,“密州出獵”是這首詞的題目。
(三)探究作品。
1.讀新詞,讀準字音。
(1)教師范讀,強調字音、停頓和語氣。
(2)學生自讀,讀準字音。
(3)學生單獨比賽讀,比字音準確度和語氣。
(4)學生齊讀,讀準字音、停頓和語氣。
2.小組展示預習成果,教師適時點撥。
(1)1組講解上闋的重點字詞和內容。
(2)2組講解下闋的重點字詞和內容。
教師小結:我們對整首詞的內容有了初步的了解,我們再來讀一下這首詞,你覺得哪些字詞須要重讀,勇敢地讀出來(二讀其詞,齊讀)。
(3)教師點撥賞析全詞。
問題:如何更準確地體會作者的情感?對詩詞中一字一詞一句進行賞析就是一條捷徑,下面同學們小組討論全詞中哪些字詞句用得好,為什么?(學生展示討論結果,教師點撥。)
上闋:
①“狂”字貫穿全篇,展示一個雄赳赳的武士形象。哪里表現“狂”?出獵報知全城人觀看,此一狂也;打獵比作親自射虎,此二狂也;自比孫權,此三狂也。
②“錦帽貂裘”點明冬季。
③“千騎”運用夸張的修辭表現打獵武士之多,打獵氣勢壯觀恢弘。
④“卷”將打獵隊伍比喻成龍卷風席卷山岡,將武士的英姿和打獵浩大的聲勢表現了出來。
⑤“親射虎,看孫郎”用典。
教師點撥:蘇軾不在官府謹守職責,只知打獵享受,還折騰全城的人去看,蘇軾也不是一個好官啊!你同意嗎?
明確:不同意。“錦帽貂裘”點明冬季,冬閑打獵是進行軍事演習,使全城人提高防范意識,是蘇軾的防務思想的體現,未打仗前先備戰。所以說蘇軾不僅是一個好官,還是一個未雨綢繆之人,最終目的還是保衛國家。
下闋:
⑥“酣”表現酒喝得暢快,借酒抒發自己的壯志。
⑦“持節云中,何日遣馮唐?”用典,講解故事。聯系背景,蘇軾與王安石政見不和,他自比魏尚,希望得到朝廷的重用。
⑧“如滿月”運用比喻修辭,拉滿月弓什么樣?找一位男生示范動作(學生示范動作)。可見拉弓力氣之大,原因是為請戰,當時遼和西夏正侵犯北宋。
⑨“西北望,射天狼”用典,“天狼”指遼和西夏。
教師點撥過渡:全文三次用典,分別是“親射虎,看孫郎”“持節云中,何日遣馮唐”和“射天狼”。我們對用典很熟悉,以前學過的詩詞有很多用典之處。讓下組學生將學過詩詞中用典的地方和大家分享。
(4)3組展示學過詩詞用典的詩句。(能力提升。)
①辛棄疾《破陣子》中“八百里分麾下炙”中的“八百里”用典,講述故事,“八百里”指牛。
②杜牧《泊秦淮》中“隔江猶唱后庭花”中的“后庭花”用典,講述故事,“后庭花”指亡國之音。
教師點撥:用典并不是詩人的專利,其實我們總在不知不覺中用典,老師剛才用了一處“重金之下必有勇夫”是出自商鞅《立木為信》的故事(提問學生講故事)。用典有什么好處呢?(學生總結。)
教師總結用典的概念和特點:用典,即在詩歌中援引故事或詞句。使用典故,是古代詩人常用的一種修辭手法。 詩詞恰當運用典故,可以豐滿詩歌形象,豐富詩歌內涵,增強作品的表現力和感染力,可收到辭約意豐、言簡意賅、耐人尋味的效果。endprint
(5)4組總結上下闕的內容及修辭。
小結:蘇軾的一生,正如他所愿,立功報國了嗎?蘇軾從26歲開始做官,在寫《江城子·密州出獵》時仕途如何呢?
(6)5組介紹《江城子·密州出獵》的背景。
小結:40歲的蘇軾與王安石政見不和,建功立業不成,他就此氣餒了嗎?《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給我們答案了。
(7)6組講解《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的背景及作者心境。
小結:41歲的蘇軾在出世和入世的矛盾中掙扎,但依然保持樂觀的心態、曠達的心胸,希望天下人都幸福。不幸的是,他遭遇人生的第一個轉折“烏臺詩案”,被捕入獄,出獄后任有職無權的小官,他此時一蹶不振了嗎?
(8)7組同學講解《浣溪沙》的背景及作者心境。
小結:47歲的蘇軾“烏臺詩案”過后,依然保持自強不息,自慰自勉,曠達樂觀的人生態度。越是低谷,越能使一個人的內心沉靜,留下更多美文,《記承天寺夜游》就是這樣一篇小品文。
(9)8組同學講解《記承天寺夜游》的背景及作者心境。
小結:48歲的蘇軾依然保持這樣樂觀的胸懷。縱觀他的一生,57歲官至禮部尚書,但后來在59歲和62歲連續兩次被貶,65歲死在北歸的路上,可謂一生兩起三落,命運多舛。但他的愛國之志因官位高低而改變了嗎,他的心胸因身處低谷而狹隘嗎?(配圖。)
(四)情感遷移。學習了這節課之后,同學們在遇到挫折和困難時,應該用什么心態來面對呢?我相信愛國的情感早已在每一位同學的心中生根發芽了,但是現在的愛國還須要你扛槍打仗嗎?你可以刻苦學習,早日成才、報效祖國。在小事情上也能表現出愛國,比如在國內國外旅游,注意言談舉止、維護國家形象等。
(五)課堂小結。還記得剛上課時的問題嗎?蘇軾是否人如其名呢?
他一生雖然仕途坎坷,但在任官之處政績卓著,滅蝗救災,抗洪筑堤,現在西湖還有一景“蘇堤春曉”為證。他寵辱不驚,愛國樂觀的心態更值得我們學習。通過今天這節課的學習,我們似乎也經歷了蘇軾的一生。蘇軾的作品還有很多(課件展示題目《念奴嬌·赤壁懷古》《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記夢》《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卜算子·缺月掛疏桐》《赤壁賦》《后赤壁賦》),請同學們選一部作品將蘇軾的坐標充實起來,這是今天的作業。那現在我們再來讀這首詞,有的同學都會背了吧,請大家齊讀。(三讀其詞。)
從作品到生平,再到作品的理解,知人論世就像一把鑰匙,希望同學們善用這把鑰匙去打開文學的殿堂之門。(小組統計分數,評出優勝組。)
四、教學反思
(一)以生平為線,作品為珠。
這是一次新的嘗試,初中語文中蘇軾的作品到此已全部學完,如何讓學生對詩人有一個整體的認識,我想作者的經歷是最好的線。學生用生平做線,對蘇軾的經歷有更直觀的了解,從作品到生平,再由生平到作品,就會對作品的體會更深刻。把知識從點到面聯系起來,這樣不但使學生記憶更扎實,而且也對蘇軾的一生做了總結。
(二)砸實知識點“用典”。
從點明“用典”的修辭到講故事,到回顧已學詩詞的用典,到教師用典,到總結用典的好處,推薦用典的課外讀物,學生對用典的理解就已經很深刻了。其實課堂如果有充分的時間,應該讓學生在課堂上學以致用來檢驗課堂學習的效果。時間有限,這是一點遺憾。
(三)坐標軸的應用。
在語文課里運用數學中的坐標軸,一方面對于學生來說,很新鮮;二方面學生對于蘇軾一生的經歷,用圖形更直觀,并對一生中的年齡和官職,高峰和低谷有了圖形的印象,使學生記憶深刻。這是一幅思維導圖的變形,只是這個坐標軸更簡潔,目的性很強,將詩人每個有代表性的轉折點串連起來了。但是要和學生說明的是,“兩起三落”的曲線只是蘇軾做官的軌跡。如果拿另一個標準,比如說造福百姓的政績,那這條線應該是上升的。還有學識的沉淀、內心的修煉,文學的造詣都不是用有形的圖線能描繪的,須要學生用自己的心去感受,用人生的經歷來品味。
(四)小組展示為主線。
如何讓學生的展示和教師的講解更好地結合,是我一直思考的問題。此課中我嘗試讓小組展示為主線,教師講解為輔線的教學方法。很多教學過程都是通過小組展示完成的,在小組與小組展示的間隔中教師進行點撥。如何過渡得再自然些,是我努力的目標。
(五)情感遷移。
對于情感的遷移,讓處于和平年代的孩子去選擇扛槍打仗,太不切實際了,所以要讓學生明白,做好一些小事也是愛國的表現。聯系一些新聞事件,比如中國游客在國外旅游時大聲喧嘩、亂扔垃圾等嚴重損害祖國形象的不文明行為,強調每一個中國人在國外不僅代表自己,也代表了整個民族的形象。
對蘇軾的“知人論世”一方面是愛國主義教育,另一方面學生也要學習蘇軾樂觀曠達的心態。現在的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內心較脆弱,遇到一些困難和挫折就一蹶不振了。希望通過對蘇軾生平的了解,能讓學生有所觸動,勇敢地面對學習中的困難和生活中的坎坷。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