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雄++涂興生

[摘要] 目的 探討焦慮癥患者的心理狀況和藥物治療效果,分析得出一個較好的治療方案。方法 收集2012年6月—2013年6月期間該院診治的焦慮癥患者48例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給予心理指導以及宣講基本知識)和觀察組給予抗焦慮藥物治療,比較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結果 8周后評估兩組患者療效,顯示觀察組患者的總有效率為87.5%,明顯高于對照組的總有效率58.4%,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應結合患者病情嚴重程度兼用短效和長效藥物,可以盡快緩解病人的癥狀,同時也可以維持長期療效,還要著重解決患者心理社會問題,這樣對患者的康復才有良好效果。
[關鍵詞] 焦慮癥;心理分析;療效觀察
[中圖分類號] R4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5)03(a)-0068-02
Poychoanalysis Anxiety Disorder and Drug Treatment
ZHANG Wenxiong TU Xingsheng
Department of Psychiatric, Third Hospital of Quanzhou,Quanzhou,Fujian Province,3620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effect of psychological status and drug treatment in patients with anxiety, get a good treatment are discussed. Methods the hospital make a diagnosis and give treatment of 48 patients with anxiety disorders were col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give psychological guidance and basic knowledge about)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given anti-anxiety medication, compare the treatment effect of two groups of patients. Results the evaluation of curative effect of two groups of patients after eight weeks, according to observation group of patients with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87.5%,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total effective rate 58.4%,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 0.05). Conclusions patients should be combined with the illness severity combination, short-term and long-term drug can relieve the patient's symptoms as soon as possible, at the same time also can maintain the long-term curative effect, but also focus on patients psychosocial problems, so that the rehabilitation of the patients only have good results.
[Key words] Anxiety disorders; Psychological analysis;Efficacy
焦慮癥在臨床上的表現主要是以焦慮情緒為的神經癥。焦慮癥在神經癥專科門診中,發病率達到神經癥總數的16%[1]。隨著社會的高速發展,物質生活越來越豐富。然而,人們精神的病癥也愈加增多。目前,焦慮癥患者也逐漸增多。國外流行病學統計的焦慮癥發病率是5%,而1982年我國流行病學的調查統計結果是焦慮癥的患病率為1.48%,兩者差異較大,究其病因主要是我國的焦慮癥有一部分被診斷為神經衰弱[2]。該研究對該院2012年6月—2013年6月期間收治的48例焦慮癥患者進行了臨床跟蹤調查,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該研究收集48例焦慮癥患者,其中女患者29例,男患者19例,年齡24~55歲,平均42.3歲,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15例,高中文化程度26例,高中以下文化程度7例。所有患者均符合 《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CCMD-3)》關于焦慮癥的診斷標準。 排除嚴重心、肝、腎功能障礙患者;排除嚴重精神障礙及精神疾病患者。將所選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兩組患者間年齡、性別等一般情況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將所選患者根據治療方法不同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給予單純藥物治療丁螺環酮和氯硝西泮治療,逐漸增加到有效劑量,再根據療效和不良反應對藥物劑量進行調整,在治療過程中,口服丁螺環酮的平均劑量為(24.5±5.5) mg/d,氯硝西伴平均劑量為(5.5±3.5)mg/d。
觀察組在上述藥物治療基礎上加以心理輔導。首先,醫護與患者之間多交流,建立良好的醫患關系,充分掌握患者的不良心理情緒,找出影響發病的心理、社會因素及不恰當的行為方式;其次,向患者介紹焦慮癥的病因及相關治療方法,讓患者了解病情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便于主動配合;采用認知治療及放松訓練的方法,鼓勵患者表達抑郁焦慮情緒 ,幫助患者發現其不合理的信念,對自己的錯誤認知有所認識,并指出錯誤認知和焦慮癥之間的相關性,從而促使患者建立一種正確的認知觀念;此外根據病人具體情況制定每周放松訓練計劃。采用啟發、誘導、角色扮演等方式協助患者認識錯誤觀點,安慰患者,對患者不良心理進行疏導,為患者提供心理支持。教會患者識別一些不恰當的行為及想法,并學會如何控制并矯正,適當減輕患者的主觀感受,緩解其不良情緒;最后,在每次治療后,歸納總結患者的癥狀及轉歸情況,并做好記錄為下一次治療提供參考[3]。endprint
1.3 評價指標
所選患者均根據其工作、生活及社會功能康復情況,及SCL-90心理學指標評定其療效,其中痊愈是指患者焦慮癥狀消失,能參加正常的工作學習及日常活動中,恢復了正常的家庭及社會功能;顯效是指患者焦慮癥狀基本消失,能參加一般的工作學習及生活,但是特殊時候仍有困難;有效是指患者焦慮癥狀有所好轉,能參加少量的日常工作、學習及生活,恢復了部分家庭及社會功能;無效則是指上述相關指標均未見明顯改善[4]。
1.4 統計方法
采用SPSS17.0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采用百分比表示,組間計數資料的比較采用χ2檢驗。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
8周療程結束后,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比較,顯示觀察組患者總有效率為87.5%明顯高于對照組的58.4%,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
注:與對照組對比,P<0.05。
3 討論
焦慮癥是神經科疾病中較為常見的一種,臨床上以慢性焦慮常見,表現出共性,在不良心理因素刺激下,引起患者精神的焦慮。焦慮癥還易于復發,給患者帶來生理及心理嚴重的影響。既往一般采用單純藥物治療焦慮,但是效果往往不甚理想,且部分藥物的嗜睡、成癮性等不良反應嚴重,患者不能耐受而未能持續治療[5]。該研究以該院診治的焦慮患者為研究對象,強調在藥物治療的基礎上,對患者進行適當的心理治療如認知療法、放松訓練等,改變或消除患者的錯誤的認知評價,經過8周療程治療后,結果顯示實時心理治療與藥物治療相結合的觀察組患者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單純藥物治療的對照組,表明焦慮癥患者在藥物治療的基礎上輔以心理治療效果較佳[6]。
焦慮癥患者的情緒不穩定,多屬于中樞神經不穩定型,與患者本身的性格是否內外向無明顯相關性。焦慮癥患者除了突出的焦慮表現,往往還伴有抑郁、強迫、恐懼以及人際關系敏感等心理情緒[7]。焦慮癥的治療,我們強調進行適當的心理分析,充分掌握患者心理狀態的前提下,采用一些心理治療方法,并給予不良反應較小的抗焦慮、抗抑郁藥物,對于一些神經極度衰弱的患者加用營養腦神經藥物。在進行治療的過程中對患者的心理和軀體癥狀進行正確分析,向患者解釋相關的治療方法,取得患者的積極配合[8]。與患者建立良好的醫患關系,尋找引發患者發生疾病的誘因,從家庭、社會等各個方面以心理學方法幫助患者解決心理困惑。
該研究選擇的藥物為丁螺環酮與氯硝西泮聯合應用。丁螺環酮是非苯二氮卓類抗焦慮藥,是一種新型藥,其抗焦慮的作用機制主要是與5—羥色胺具有較強的親和力,具有突觸前及突觸后激動劑功能,抑制大腦邊緣,產生抗焦慮作用。丁螺環酮不產生成癮性,不嗜睡,不會有戒斷綜合征,不良反應較少,偶可見有惡心、食欲不振等胃腸道癥狀但不會太大影響患者的生活。而氯硝西泮是苯二氮卓類衍生物,臨床上小劑量應用激活BDZ-受體而加強GABA神經傳導,具有較好的的抗焦慮作用,且短期小劑量不產生戒斷反應。該研究中氯硝西泮合用丁螺環酮治療輔以心理治療,見效快、療效肯定、安全可靠,可在臨床應用。
[參考文獻]
[1] 王祖承.精神病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159.
[2] 袁茵,盧蓮,魯娓.焦慮癥患者心理控制源與應付方式的關系研究[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2(4):495-497.
[3] 王曉芳,肖云.心理干預對焦慮癥失眠患者的療效觀察[J].中外醫療,2011,30(1):251.
[4] 武春建,殷松.心理護理干預對焦慮癥患者睡眠質量的影響[J].白求恩軍醫學院學報,2012,10(5):355-357.
[5] 金洪喜,龍鯨.心理干預對焦慮癥患者康復的觀察分析[J].吉林醫學,2014,35(11):2440-2441.
[6] 王曉芳,肖云.心理干預對焦慮癥失眠患者的療效觀察[J].中外醫療,2011,30(1):138.
[7] 王寧.焦慮癥患者的心理分析及護理[J].中外醫療,2014,33(12):143-144,146.
[8] 戎偉,李江波,萬承龍,等.認知行為治療與藥物治療焦慮癥患者的比較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2(30):235-236.
(收稿日期:2014-12-0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