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霞

一個真正有利于市場經濟發展的政府管理體制,并非單純強調“放”,更要強調“管”,這樣的體制,才是有效的。西海岸經濟新區在處理“放”與“管”之間的關系中的實踐,可為青島市乃至全省借鑒。
無形的手和有形的手應該怎樣配合,政府的監管應當怎樣才能發揮最大作用,創業活力被激發出來之后應該怎樣維護市場秩序,“放”與“管”之間的邏輯,實際上在新一輪改革重啟之時,就已經被奠定了基調: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
在過去的一年里,西海岸經濟新區,作為改革先行先試的區域,“先照后證”改革、“三證合一”和“一口式”運行等實踐,都在探索著改革路上這有所為與有所不為之間的平衡。
“先”的哲學
“無工不富,無商不活。”工商業對地區經濟的帶動作用是不可估量的。而要真正創造工商業蓬勃發展的一方熱土,首先就需要政府從自身做起,自我改革,自我削權,真正激發出市場的活力。
自2014年3月,注冊資本登記制度改革全面實施,注冊資本實繳登記制改為認繳登記制,企業法人注冊資金最低限額、經營場所限制等規定被取消。這是我國工商登記制度改革邁出的第一步,之后,新登記企業出現“井噴式”增長。
改革的腳步邁出之后,便大步向前,而改革的方向一旦確定,最重要的就在于對改革頂層設計的具體落實。對于2014年6月獲得國務院批復的西海岸經濟新區來說,先行先試的“先”,就體現在敢于率先突破,在各個領域深入開展改革。
2014年8月6日,青島西海岸新區下發了《關于進一步深化社會投資類項目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提出要率先推進工商登記制度改革。2014年9月1日,由新區工商部門牽頭組織調研起草,黃島區人民政府下發了《關于市場主體“先照后證”審批登記制度改革工作的實施意見(試行)》,推行“先照后證”、“一照多址”、“一址多照”等工商登記制度改革,著力解決行政審批難、繁、卡的問題,簡化了登記程序和材料。
“先證后照”到“先照后證”,僅僅是順序的改變,卻意味著巨大的改革。如果說注冊資本登記制度改革,打破了創業的第一道門檻,那么“先照后證”改革,便是為創業開通了順暢的大路。在原有的制度框架下,普通人要開辦一家公司,需要取得主管部門的行政許可證,才能到工商部門申辦營業執照。而實行“先照后證”改革之后,創業者只需要到工商部門領取一個營業執照,就可以從事一般性的經營活動,如果要從事需要許可的生產經營活動,再向主管部門申請,在等待許可期間,創業者可以著手開展一些籌備工作,這為企業先期發展爭取了大量時間。
“‘先照后證改革,把原來的382項前置審批事項,除了保留了國務院規定的34項以外,其余全部變為后置審批,這極大地釋放了市場的活力。”青島市黃島區市場監督管理局副局長王定森表示,在改革之前,創業者想要申請營業執照,但是又有過多的前置審批事項,造成了很多不便,也導致了很多企業寧可無照經營情況的出現。而實行“先照后證”,很大程度上解決了這個問題,“一址多照”、“一照多址”同樣如此。
在實際操作中,黃島區市場監督管理局還推出一些措施,住所經營承諾書就是一例。過去,創業者要注冊公司,必須提供房產證復印件或者房屋竣工驗收證明,這無疑又為創業設置了一道關卡,現在,只需要提供一份住所經營承諾書,就可以進行注冊。
降低門檻,激發創業活力,這些改革措施大幅提升了公司的存活率,從時間、人力、財力各方面降低公司的設立成本,促成公司盡快開展商事活動。
為企業登記做減法
在“先照后證”、“一址多照”、“一照多址”這些改革的基礎上,新區繼續探索著工商注冊登記改革的路子,黃島區市場監督管理局在青島西海岸新區行政綜合服務中心頒發了第一張載有工商營業執照注冊號、組織機構代碼證號、稅務登記證號的新版“三證合一”營業執照,從此,青島西海岸新區的市場主體有了全新的“身份證”。
新區的“三證合一”改革還有一個亮點,就是與“一口式”運行同時進行,在區行政綜合服務中心設立綜合服務窗口,一個窗口對外,統一受理,同步審核。綜合服務窗口由市場監管、國稅、地稅等部門工作人員組成,一次性告知各部門提交材料要求,一口受理個部門審批業務。
以往申請人辦理“三證”時,要向工商、質監、國稅、地稅、公安等五個部門分頭填寫申請表格、重復提交申請材料,現在申請人只需要跑一個窗口,原來辦理企業需要提交26份材料,填寫166個數據項,現在僅需交13份,填寫74個,壓縮一半以上。原來需要領營業執照、稅務登記證、組織機構代碼證三個證,現在只需領取一張標注工商注冊號、組織機構代碼證號、稅務登記證號的營業執照。原來企業需要跑5個部門,需要一個多月才能辦結的審批事項,現在只需要跑一個窗口,5個工作日之內就可以辦結,材料齊全,甚至當天就可以拿到。
從三證到一證三號,從多個部門辦理,到一個窗口辦理,從耗時一個月到5個工作日,這樣的“減法”,卻獲得了新區創業上的“加法”。
根據統計,2015年第一季度,西海岸經濟新區新設立市場主體8522戶,同比增長71.75%。其中,新登記注冊私營企業2084戶,同比增長35.85%;外資企業21戶,同比增長61.54%;個體工商戶6340戶,同比增長89.48%;農民專業合作社37戶,同比增長27.59%。市場主體呈現“井噴”態勢,開啟了新區“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新引擎。
放活不等于放任
簡政放權與放管結合,是行政體制改革的一體兩面。大量的行政審批權被取消和下放,前置審批變為后置審批,會不會出現“一放就亂”的現象,這也是在改革中面臨的重大考驗,如何才能做到放與管相結合,放活而不放任,這也在考驗著政府職能的轉變。
“過去是‘嚴進寬管,實行改革之后,要做到‘寬進嚴管,從事前監管到事中事后監管,過去大量的無照經營,只靠工商部門去管理,而改革之后,誰審批誰監管,誰主管誰監管,各部門協調配合,同步推進工商登記制度改革和行政審批制度改革。”黃島區市場監管局企業注冊局局長徐本寧表示。
“誰審批,誰監管”、“誰主管,誰監管”的原則,構建起了一個市場監管的新格局,而為了更好地實現管理的透明、公平和有效,西海岸新區市場監管等部門堅持“大數據”工作思維,探索建立新區市場經營主體信息公示平臺,建立完善信用信息平臺的信息發布、共享、使用、反饋機制和市場主體“一處失信、處處受限”的失信懲戒機制。將市場主體的登記備案、資質資格、許可監管等信用信息將依托統一的信用信息平臺實現實時共用和反饋。
給企業松綁,讓市場發力,簡政放權是改革的“先手棋”,而簡政放權并不是不管了,放的是對市場干預過多的審批權,管的精髓在于加強監管權。審批權下降,這意味著更多的企業可以進入市場,但是與此同時,政府的監管責任則更大,政府需要對這些進入市場的經濟主體進行監管,為他們的經濟生產和市場行為提供更多標準。
一個真正有利于市場經濟發展的政府管理體制,并非單純強調“放”,更要強調“管”,這樣的體制,才是有效的。西海岸經濟新區在處理“放”與“管”之間的關系中的實踐,可為青島市乃至全省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