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婧
作為國內較早嘗試外貿新型業態的代表——青島市中小微企業外貿供應鏈服務平臺,目前已與4000多家中小微企業建立了合作關系,并為其創造了新的生存空間,實現“指尖上的國際貿易”。
隨著國際貿易的轉型升級,一種專做綜合服務的新業態出現,它不賺取商品差價,而是作為一個獨立的服務主體參與國際貿易,這就是外貿綜合服務企業。在今年李克強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中,“發展外貿綜合服務平臺”已經成為國家推動外貿轉型升級的重中之重。作為國內較早嘗試外貿新型業態的代表——青島市中小微企業外貿供應鏈服務平臺,目前已與4000多家中小微企業建立了合作關系,并為其創造了新的生存空間,實現“指尖上的國際貿易”。
外貿可以很簡單
韓春梅是青島一家外貿公司的老板。兩年前,她毅然辭去白領的工作,創立了青島亞涵服飾有限公司,主營童裝出口。外貿專業性強,“半路出家”的韓春梅感覺很吃力。
“報關、商品檢驗、租船訂艙、外匯核銷、出口退稅等,這些業務環節繁雜專業,沒有專門的人才和豐富的經驗,根本搞不懂。”韓春梅說。
一次偶然的機會,韓春梅在同行口中聽說了“青島市中小微企業外貿供應鏈服務平臺”,她意識到這可能是一個讓自己的外貿業務變得輕松便捷的渠道。
“平臺帶來的‘驚喜遠超預期,在這里,我們獲得了‘一站式的外貿綜合服務,實現非核心業務的專業化外包,公司不必再配報關報檢、跟單等業務員,大大節約了成本。我們要做的就是集中資源與精力,拓展銷售渠道,徹底打消了后顧之隴,不到兩年的時間,公司的業務已從零增長到年出口額100多萬美元。”韓春梅說。
據悉,2012年,青島市探討新型貿易模式,在市政府的積極推動下,市商務局、市國稅局、中國進出口銀行山東分行、中信保山東分公司和新華錦集團共同打造了面向中小微外貿企業的一站式公共服務平臺——“青島市中小微企業外貿供應鏈服務平臺”,由山東新華錦國際商務集團有限公司負責具體運營。
平臺搭建了國際貿易服務、出口信用保險、融資擔保、國外買家信息、公共物流、公共展示和海外追賬七個專業支持平臺,依托線上綜合式網站和線下國際貿易各環節的結合,提供包括融資、物流、退稅、清關、信息咨詢、客戶介紹、產品展示和海外追賬在內的涵蓋國際貿易各個領域、各個環節的增值服務,在政府、大企業和中小微企業間建立起服務生態體系。
中小微企業“成長孵化器”
近年以來,“外貿綜合服務”行業呈現出快速發展態勢,各級政府先后出臺政策支持這一新興業態。
在山東新華錦國際商務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王輝道看來,外貿綜合服務企業之所以引發業界的廣泛關注,在于這一新模式通過提升貿易便利化,為企業帶來了國際貿易的新優勢,讓更多的中小微企業有能力做外貿。
“平臺把單一的進出口業務細分為幾十個不同的環節,針對每一個環節都設計出專門的服務方案,實現‘自選菜單式服務且專業有效,小微企業只抓‘微笑曲線兩端。”王輝道說。另外,中小微外貿企業經營中存在的融資難、融資貴,以及企業運營社會比較成本高兩大困難,都能通過平臺的產業化和集約化運作,得到一定程度的緩解。與銀行貸款要求資產抵押或擔保不同,平臺依靠供應鏈的模式,并緊密結合業務運轉流程,為中小微企業墊付部分資金,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資金緊張的問題。
通過專業化、產業化和集約化的運作,平臺擁有單個企業無法比擬的資源優勢:海關A類企業資質和相應的商檢資質證書;中信保山東公司針對平臺實行小微企業平臺化集約投保模式,簡化操作,費率由4.5‰降為1.1‰;退稅速度也比一般中小微企業平均提高兩個月以上的時間;近洋和遠洋航線平均價格都比市場低15%-20%。
通過這種打包服務、細化分工,不僅破解了企業經營困境,也改變著外貿格局。
新華錦集團董事長張建華表示,平臺通過提升貿易便利化水平,讓越來越多的中小微企業有能力做外貿,進一步降低了外貿的門檻,起到了良好的“成長孵化器”作用。在平臺的幫助下,300多家小微企業由年出口額5萬-10萬美元,發展到過百萬美元。平臺作為一種新的貿易模式,代表國際貿易未來的發展方向,具有極大的發展潛力。對于傳統的外貿企業來講,通過發揮國際貿易人才、市場等優勢,打造服務平臺,也是實現自身轉型升級、拓展發展空間的重要途徑。
據悉,平臺計劃在未來3至5年的時間內,力爭與8000家以上中小微外貿企業建立合作關系,年出口額20億美元以上,打造“外貿服務航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