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峰
面對“互聯網+”的浪潮,與其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參與了可能會付出試錯的代價,但不參與反而可能是最大的風險。
心理學上有兩個很著名的實驗,可以用來描述當下資本市場里炙手可熱的“互聯網+”股票投資。
第一個是美國心理學家桑代克的“迷籠實驗”:把一只饑餓的貓放入迷籠,外有一盤食物。在貓第一次打開門閂逃出籠子后,又將它放回,重復多次后,貓逃出籠子的時間越來越少。最后,貓一進迷箱,就能打開門閂,跑出籠子。桑代克認為,貓在“嘗試錯誤”的學習,從而引出了著名的“桑代克試錯學習理論”。
“互聯網+”股票投資的第一階段,可稱“試錯”階段。歷史上看,每次新經濟業態的成長過程,也是不斷試錯的過程。創新創業之所以備受鼓勵,在于其很大的不確定性,大浪淘沙后,才可看到閃光的金子。就連專業的種子基金和夾層基金等,也往往把成功賠率設定在幾十倍比一、甚至幾百倍比一,即投資幾十幾百個項目,只要有一個成功了,就可以實現幾十幾百倍的收益,彌補其他損失。相對于這些機構,普通投資者劣勢很明顯,在投資“互聯網+”股票的初期,難免會犯錯,付出試錯的代價。但是,只要跨出了第一步,沉下心來大膽假設小心求證,厘清其中的脈絡,總結規律,就會收獲回報。與其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面對“互聯網+”的浪潮,參與了可能會付出試錯的代價,但不參與可能是最大的風險。
第二個實驗是心理學家苛勒對黑猩猩做的“接竹竿實驗”:苛勒將黑猩猩關在籠子里,里面有兩根能接起來的竹竿,外面有香蕉。黑猩猩先用手去夠香蕉,再用一根竹竿去夠,均夠不到。之后黑猩猩停下來,把兩根竹竿在手里擺弄,偶然接了起來,并用它夠到了食物。苛勒認為,這是黑猩猩的一次頓悟行為,從而提出了“苛勒頓悟學習理論”。
與之對應,“互聯網+”股票投資的第二階段,可稱作“頓悟”階段。對于新興經濟,尤其在互聯網領域,傳統估值理論和定價方法已不適用。如一味再用市盈率和市凈率等標準來判斷創新企業的價值,無異于用八股文來寫博士論文。說到底,市盈率著眼的是會計利潤,而會計核算永遠是過去時態,必是先有經營成果再有賬面數據。創新企業往往是對原有商業模式的顛覆,所能激活的市場容量往往在事前難以估量,如果機械地用會計數據做判斷,可能會成為投資界里的“遺老遺少”。君不見,市值近2000億美元的亞馬遜和約2500億人民幣的京東,至今尚未盈利,但能否認其商業價值及對人們生活方式和認知理念的巨大影響嗎?
悟出了這點,于是就有了“互聯網+”股票投資的底氣。面對如火如荼的“互聯網+”行情,很多股齡較長的投資者總是猶猶豫豫,試探下揀點小芝麻就匆匆離場,看著行情軟件里不斷攀升的市盈率倍數,心里很糾結。如此這般,和整日盯著K線看“心電圖”的人有什么兩樣?真正的價值投資者不應是這種“看”法,而應看企業運營、看本質、看基本面,深入到企業五臟六腑去探究清楚。簡言之,可大致從以下兩個方面去把握。
第一,關注“互聯網+白馬”股,回避單講故事,盈利模式單一,單靠不接地氣的互聯網產品生存的公司。互聯網領域淘汰率非常高,試錯成本很大,加上中國資本市場慣于忽悠,做套擊鼓傳花炒作小盤股的“劣根性”一時半時難改,因此,投資者最好遠離這些股票。互聯網顛覆不了傳統經濟,只是對其改善升級和優化,因此要關注那些已在本細分行業做到龍頭并積極擁抱互聯網的白馬股票。當然,由于原有市值較高,如短時間已漲幅巨大,最好暫時回避,盡量找些低估的品種。
第二,做好組合。最好選定三四個領域,每個領域選取兩三只,這可以保證你不至于踏空。
總之,如今的互聯網生態圈與10多年前的納斯達克泡沫時期不可同日而語。“互聯網+”能否在中華大地全面開花,成為新的“中國奇跡”,我們不僅要拭目以待,還可以身體力行做點什么。如今,洶涌的開戶大軍中多是些80、90后新面孔,他們還沒有領略過股市的兇險,本身又是互聯網的主力體驗人群,所以更青睞互聯網股票。對他們,筆者還是要啰嗦一句:別把大部分資金用來買互聯網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