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春陽(河南科技大學體育學院 河南洛陽 471003)
普通高校定向運動課程教學改革的實驗研究①
介春陽
(河南科技大學體育學院河南洛陽471003)
該文以河南科技大學2013級普通院系800名學生為教學試驗對象,采用文獻資料法、試驗法、問卷法、數理統計等研究方法,對研究對象進行了為期1年的觀察,調查了解定向運動體育課程考核改革對學生的學習、身體素質以及心理素質狀況的影響。研究結果表明:(1)實驗后學生的定向運動成績與實驗前相比有顯著提高,良好及其以上共計709人,占總人數的88.6%;成績與實驗前相比差異顯著(P<0.05)。(2)實驗后學生在對定向運動及體育課的喜愛程度、關注程度以及自覺練習的主動性與實驗前相比均有顯著提高,差異顯著(P<0.05)。(3)實驗前后學生在學習態度、學習方式、合作精神和情意體現與實驗前比較均有顯著提高,差異顯著(P<0.05)。(4)實驗后選擇“學習體育“三基”、好玩”的學生比例明顯高于實驗前,差異顯著(P<0.05),而實驗后選擇“應付體育考試、不缺席”的學生比例明顯低于實驗前,差異顯著(P<0.05)。(5)實驗后學生在果斷性各維度與實驗前比較均有顯著的提高,差異顯著(P<0.05),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有很好的促進作用。(6)實驗后學生對定向運動課的考核方式的滿意度與實驗前相比差異非常顯著(P<0.01),說明新的考核方式更適應大學生的需求,更受大學生的歡迎,值得推廣。
定向運動 大學生 身體素質 心理健康
定向運動上世紀八十年代傳入我國以后,因其符合時代創新、競爭、合作的精神,適合終身體育,在高校體育教育取得了蓬勃發展,成為普通高校體育課程改革,實現校內校外一體化教育的首選體育項目。河南科技大學從2003年開始面向全體學生進行定向運動教學的探索。經過幾年的發展,在課程開發、師資培訓、教學管理等方面積累了一定的 有益經驗,已形成特色課程。但是隨著教學活動的進一步開展,以及周邊環境的不斷變化,定向運動教學中也出現了一些問題。因此,該文針對河南科技大學定向運動教學中出現的問題進行調研和分析,探索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和途徑,為定向運動在我國高校的推廣提供實踐性探討,進一步推動我國定向運動的蓬勃發展。
1.1研究對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獻資料法
該文通過河南科技大學圖書館中文電子數據庫大量查閱國內外戶外及定向運動以及與學校體育教學改革和課程資源開發相關的文獻資料50余篇,為該文的研究做好理論上的準備。
1.2.2訪談法
編寫訪談提綱,通過對部分教師進行訪談,了解他們在進行定向運動教學過程中的相關問題。以及他們對現在定向運動教學、開展現狀的看法和思考,獲取與該研究主題相關的信息。
1.2.3問卷調查法
(3)教學課程形式的愿望。在希望開設課程的學生中,有498人(30.9%)最喜歡合作學習式,539人(33.5%)最喜歡案例教學式,356人(22.1%)最喜歡自學—輔導式,115人(7.1%)最喜歡傳遞—接受式,僅有103人(6.4%)最喜歡現象分析式,且不同年級、性別、任職的學生對教學形式愿望的差異有顯著性(P=0.018,P=0.034,P=7.427×10-5)。
采用自編問卷,它是在大量閱讀相關文獻資料,并對部分專家進行咨詢的基礎上針對部分問題編寫而成的開放式問卷。課題組專門組織人員負責問卷發放和回收,時間分別是:第一次在2013年11月~2013年12月進行,問卷發放范圍主要針對課題組成員授課的2013級本科生第一學期采用原有考核方式完成定向運動課,對完成定向運動課考核內容的本科生,進行問卷調查,共發放回收問卷800份,有效問卷800份,有效率100%;第二次在2014年5月~2014 年6月,該階段采用創新考核方式,對第一次參加考核的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共發放回收問卷有效問卷800份,有效率100%。
表1 實驗前后學生定向成績對比
表2 實驗前后學生定向運動及體育課態度各維度間的差異性比較
表3 實驗前后學生學習效果的比較分析(n=800)
表4 實驗前后學生上課動機的比較分析(n=800)
表5 實驗前后學生果斷性對比分析
1.2.4實驗法
該項目參與成員8人,所授課程基本涵蓋河南科技大學開設的公共體育選課,包含籃球、排球、足球、武術、健美操、體育舞蹈、羽毛球等項目。該次教改試驗主要針對定向運動實踐考核部分的好幾個問題:(1)學生分組問題。擬分成男生組、女生組、混合組3種類別;(2)出發形式問題。原本計劃采用具體同時出發、正向出發、逆向出發3種形式,試驗之初就發現集體出發只能在開闊出發點使用,所以放棄,最后采用正向出發和逆向出發兩種形式;(3)成績記錄方式改變。引進現代手機已經普及,采用手機的視頻記錄功能作為學生成績的考核憑證。
第一次試驗:2013年11月~12月進行,共有16個班,800名學生參加試驗,其中,男生480名,女生320名,按照每組8人,隨機分為100組,該次試驗的檢查點、考核方式按原有方式進行,檢查點安排勤工儉學的學生值班,設置位置不變;考核方式仍舊采用人工持卡到檢查點后,由值班人員蓋章后返回。
第二次試驗:2014年5月~6月進行,參與人數和成員不變,但在學生分組問題,擬分成男生組、女生組、混合組3種類別,其中男生組40組、女生組30組、混合組30組,出發方向,分正向出發、逆向出發,爭取保持各種組別在兩個方向的出發組數相近,如果某個班級只有一個混合組,老師就要在下一個上課班級授課時予以平衡,但是考核采用手機視頻資料作為考核憑證;檢查點以該點的標志景物為背景。
考核開始后,學生按順序到達各個檢查點后,除去照相的同學以外,其他學生在要求的標志景物前合影,到達終點以后,教師檢查學生各個檢查點的照片,如果該小組提供的照片順序正確、每個檢查點合影人數準確,該小組最后1名學生到達終點,視為該組學生完成定向運動考核,老師要登記該組的組別、出發方向、成績。考核前,考核教師和學生在出發點合影,作為教師的教學資料存檔。
1.2.5數理統計法
運用統計軟件SPASSl3.0,對所收集數據資料進行統計分析。
表6 實驗前后學生對定向運動考核滿意度的調查
2.1實驗前后學生定向成績對比
實驗前按照傳統的考核方式和辦法,檢查點、考核方式按原有方式進行,檢查點安排勤工儉學的學生值班,設置位置不變;考核方式仍舊采用人工持卡到檢查點后,由值班人員蓋章后返回,結果成績優秀人數為103人,優秀率為12.9%,良好人數為373人,良好率為46.6%,中等人數為185人,中等率為23.1%,及格人數為120人,及格率為15%,不及格人數為19人,不及格率為2.4%,中等及其以下共計324人,占總人數的40.5%;改革后首先在學生分組問題,分成男生組、女生組、混合組3種類別,其次是出發方向,分正向出發、逆向出發,成績記錄方式改變,再次采用手機的視頻記錄功能作為學生成績的考核憑證,結果成績優秀人數為232人,優秀率為29%,良好人數為477人,良好率為59.6%,中等人數為91人,中等率為11. 4%,及格人數為0,不及格人數為0人,良好及其以上共計709人,占總人數的88.6%;成績與實驗前相比差異顯著(P<0.05)。由此可見改革后可大大提高學生的運動成績,其教學效果與傳統模式比較具有顯著差異(見表2)。
2.2實驗前后學生對定向運動及體育課的態度
態度是個體對特定對象(人、觀念、情感或者事件等)所持有的穩定的心理傾向。它決定人們愿意不愿意去完成某些任務,也是對一件事情正確認知的表現。因此學生對對定向運動及體育課的態度也決定著其成績的好壞。從表3可以看出,實驗后學生在對定向運動及體育課的喜愛程度、關注程度以及自覺練習的主動性與實驗前相比均有顯著提高,差異顯著(P<0.05)。新的考核方式更能激發學生對定向運動課的興趣以及參與和鍛煉的積極性。即使他(她)在學習中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困難與阻力,也會表現出吃苦耐勞、百折不撓和勇往直前的精神。
2.3實驗前后學生學習效果的比較分析
由表4可以看出,實驗前后學生在學習態度、學習方式、合作精神和情意體現與實驗前比較均有顯著提高,差異顯著(P<0.05)。在新的考核過程中,分成小組進行,鼓勵小組與小組之間的競爭,把個人目標轉化為群體目標,有利于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加強競爭協作精神,提高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
2.4實驗前后學生上課動機的比較分析
動機是人們指向某一目標的,激發或抑制某個行為的愿望或意向,是推動個體從事某種活動的內部心理動因。學生上定向運動課的動機將影響到定向運動考核的效果及學生體育健身的行為。從表5可看出,實驗前后學生上定向運動課的動機選擇上存在一定差異。實驗后選擇“學習體育“三基”、好玩”的學生比例明顯高于實
也很少。這也反映出我國對青少年排球運動重視程度普遍不夠,其發展狀況也不容樂觀。這就需要今后多思考,多研究這類問題。
對于排球運動專業化和市場化研究方面,在11年間在共搜集到此類論文103篇,發表在33本體育類的刊物上面。從平穩地年刊發量看出此研究方向已作為常態研究,但仍是排球科研論文的熱點。
關于排球運動規則研究的論文共有54篇,由于規則的變化,對排球比賽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但是對產生這些影響所能提出的對策研究不是很多,今后可以再在此方面加以研究。
3.3排球運動基礎理論科學研究
在此研究中,據統計關于排球運動基礎理論研究的論文共有261篇。在技戰術基礎理論的研究中戰術基礎理論的研究創新性論述研究的比較多,如,對接發球陣型、網前進攻站位新設想及可行性研究,還有對防守反擊、排球一攻與防反概念體系的再認識、攻防鏈理論解讀等研究。
3.4排球運動其他相關方面科學研究
在此研究中,關于教練員相關內容研究的論文一共有25篇,裁判員相關內容研究的論文共有6篇。通過分析應該在教練員制度系統及運作機制方面進行研究。裁判員相關方面的研究很少,主要是對裁判員選拔和培養的重視程度不夠。關于場地器材與測量評價相關內容研究的論文共有15篇,需要多加關注。運動心理學與運動醫學是排球運動交叉研究最多的兩門學科,研究的結果表現在這兩個領域在11年間有所增加的趨勢,但研究結果的分布在不同的期刊表現不同。
[1]李森.2000-2004年我國排球科研論文統計與分析[J].體育學刊,2005,30(6):143-144.
[2]屈東華,史友寬.1995-2000年中國排球科研狀況分析[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3,20(4):462-464.
[3]李憶湘.我國排球運動科研現狀調查與分析[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5,18(11):79-81.
[4]郭立平.1994-2003年中國排球科研隊伍狀況分析[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5,28(1):46-48.
[5]趙歌,趙文娟.1995-2000年我國排球科學文獻分析[J].中國體育科技,2003,31(4):63-64.
[6]高健.我國排球運動科研發展進程及其走勢分析[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1995,10(3):74-80.
G807
A
2095-2813(2015)12(b)-0003-03
10.16655/j.cnki.2095-2813.2015.35.003
①2013年河南科技大學教育教學改革項目(項目編號:2013Z-024)。